陳建萍,鄭寧宇,王潔,盧麗麗
作者單位: 317000浙江省臺州,臺州醫(yī)院
心室電風暴是指24 h內發(fā)生2次或2次以上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纖顫(室顫),引起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而需立即處理的急性危重性癥候群,又稱交感電風暴或室性電風暴[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 I)癥狀12 h內持續(xù)發(fā)作患者應行再灌注治療,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為主要治療手段,一般應予入院后90 m in內完成。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導致的電風暴是心臟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浙江省臺州醫(yī)院急診科收治因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室電風暴患者1例,PCI前后5 h內109次電除顫,積極搶救獲成功,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44歲,因“胸悶3 h”入院。3 h前酒后開始出現(xiàn)胸悶,位于前胸部,呈壓榨樣,持續(xù)不能緩解,伴有大汗淋漓,呼吸困難,無胸痛,無意識喪失,至本院急診就診。行心電圖提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5 m in后突發(fā)神志不清,心電監(jiān)護提示室顫,立即行心肺復蘇、電除顫、氣管插管、超聲下深靜脈留置;心肺復蘇期間頻發(fā)室顫,予反復除顫,胺碘酮針復律,腎上腺素針、艾司洛爾抗心律失常等對癥治療;心肺復蘇及除顫搶救55 m in后出現(xiàn)“交界性心律”,予行急診冠脈造影+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手術期間出現(xiàn)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予異丙腎上腺素微泵維持應用。
術后入住急診重癥監(jiān)護室(EICU)。入科查體:淺昏迷,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兩肺呼吸音粗,體溫36.0℃,脈搏36次/m in(異丙腎上腺素維持),呼吸20次/m in,血壓98/49 mmHg(多巴胺15 g· kg-1· m in-1維持血壓)。入院14 m in后再次出現(xiàn)室顫,予電除顫、心肺復蘇,此后多次反復室顫,予反復除顫,持續(xù)時間3 h33 m in。以后室顫未再發(fā),一直處于竇性心律狀態(tài),PCI前后5h內除顫達109次??紤]交感電風暴,艾司洛爾針3 m l靜脈推注后微泵維持,去甲腎上腺素微泵維持血壓,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咪達唑侖鎮(zhèn)靜,冬眠合劑、電子冰毯、冰帽等目標體溫管理,加強腦保護等治療。同時考慮到心源性休克,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液體管理難度大,應用脈波輪廓溫度稀釋連續(xù)心排血量監(jiān)測技術(PICCO)指導液體管理。術后第6天患者意識呈嗜睡狀態(tài),術后第9天患者神志轉清,拔除氣管插管,改面罩吸氧。術后第10天轉至心內科進一步診治,術后第14天患者好轉出院。
2.1 及時電除顫 搶救室實施5S管理[2],醫(yī)護人員運用定位圖取用搶救物資快速準確。室顫發(fā)生突然,及時、準確識別室顫心律是搶救成功的基礎[3]。本例患者PCI前后5 h內共電除顫109次,用除顫手柄首次成功除顫后,立即連接一次性粘貼除顫電極,當除顫儀檢測到室顫出現(xiàn)報警,醫(yī)護人員立即識別確認并進行除顫,減少了傳統(tǒng)手動除顫需要重復涂導電糊、重復定位的時間。除顫儀緊鄰床旁,護士可隨時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2.2 降低氧耗
2.2.1 淺低溫治療 患者多次反復除顫、心肺復蘇術,時間較長,合并有缺血缺氧性腦病。應用電子冰毯冰帽,進行治療性淺低溫管理[4],控制肛溫在32~35℃,降低心肌耗氧,減少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組織損傷。加強腦保護,避免及控制腦水腫的發(fā)生。本例患者使用冬眠合劑:氯丙嗪100mg加異丙嗪50mg加哌替啶100mg,加0.9%NS微泵維持。降溫時先使用冬眠合劑,再行電子冰毯全身降溫;復溫時用自然復溫法,先停用電子冰毯,再停用冬眠合劑。復溫速度不宜過快,12 h內將體溫升至37℃。
2.2.2 鎮(zhèn)靜、鎮(zhèn)痛治療 患者淺昏迷,多根中、高危導管留置,應用丙泊酚+咪達唑侖+右美托咪定聯(lián)合鎮(zhèn)靜,根據患者的心率、血壓和鎮(zhèn)靜評分調節(jié)微泵速度,每班采用RASS評分標準和CPOT評分標準評估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使RASS評分-2~0,CPOT評分<3分,ICDSC<3分,有效地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
2.3 糾正休克
2.3.1 血管活性藥物的護理 本例患者前期血管活性藥物使用劑量大,為了減少更換時間,保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血管活性藥物提前5 m in配制,將預先配制好的藥物放在微泵上,前組藥物用完后把延長管取下連接在新配的針筒上即可。更換和調節(jié)藥物劑量,需動態(tài)觀察生命體征,并選擇深靜脈置管注入。
2.3.2 液體復蘇 心肌梗死交感電風暴患者,心功能極差,做好液體管理是保證搶救成功的關鍵。PICCO技術可精確、敏感、全面地為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精確的容量管理措施[5]。采用PICCO技術指導液體復蘇[6],保證測量的準確性,做好定標和調零,取3次測量平均值;保證導管固定在位、通暢,預防感染,每6小時觀察和記錄導管的位置、刻度、輸液加壓袋壓力保持在300 mmHg(1 mmHg≈0.133 kPa);注意觀察并記錄患者四肢皮溫變化及足背動脈搏動,每天測量雙下肢腿圍,如有異常及時拔出導管。本例患者未發(fā)生PICCO置管并發(fā)癥,順利完成監(jiān)測。
2.4 基礎護理
2.4.1 皮膚護理 (1)防止皮膚凍傷、壓瘡:患者早期的治療性低體溫管理,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慢,極易凍傷,誘發(fā)壓瘡,因此在使用交替式充氣氣墊床基礎上嚴格執(zhí)行每2小時翻身1次。(2)防止皮膚灼傷:患者反復電除顫使用一次性粘貼除顫電極貼于相應部位,一次性除顫電極與皮膚結合緊密,并在電極與胸壁間充滿導電膏而不留有空隙,使電除顫更有效并避免皮膚灼傷[7-8]。
2.4.2 管道護理 患者病情危重,多根中、高危導管留置,翻身時妥善固定管道,避免滑脫。
2.5 心理護理 患者術后第 9天神志轉清,出現(xiàn)譫妄癥狀。醫(yī)護人員關心安慰患者,熟練操作各項診療技術,減輕患者痛苦,取得患者信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