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彪
(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
由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儒佛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安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省儒學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儒學當代開展的路徑與問題學術研討會”于2018年7月20日在安徽省安慶市順利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河北大學、安慶師范大學、中國孔子基金會、江蘇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專家學者列席了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儒學的當代開展及其問題”、“易學與儒學”、“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陽明學專題研究”四個主要議題,展開了深入而多元的交流討論?,F(xiàn)綜述如下:
先秦是儒學原發(fā)性的釀生期,本次會議很多學者重新回到先秦儒家文本,對于圣王思想、人性論以及教、學之間的張力提出了新的見解。
荀學作為儒學的一個面向,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復旦大學林宏星教授分析了荀子的圣王思想,他認為圣王能盡倫盡制,融合道德權威與政治權威于一身。對于政治秩序的形成和實現(xiàn)具有重大意義,并探討了權威與權力的不同作用方式,最后將荀子判定為儒學的正宗。
上海師范大學郭美華教授通過揭示教與學之間的內在張力,分析《大學》內在的反思與力行的雙重秩序,闡明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間斷性與連續(xù)性,尤其對于《大學》的內圣外王進行了反思,認為《大學》忽視了個體道德與政治秩序、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限與差異。
孟子的人性論是學界聚訟不已的大問題,江南大學包佳道副教授透過對《孟子》文本的梳理,從論性的層面、類型、內容、效用四個方面,析論孟子性論的理論難題,即性善究竟偏天命道德殊性言,還是兼生性言身體共性。江蘇科技大學王軍副教授認為孟子所主張的人性論是人性向善論,人性向善論的提法,不僅可以將儒家人性論統(tǒng)一起來,而且可以避免先天人性論之誤解,最終有利于將儒家人性的理想落到實處。
《周易》經(jīng)傳是儒學自身理論建構的重要資源,是儒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會議部分學者就《周易》經(jīng)傳文本、歷代易學詮釋以及數(shù)字卦相關議題發(fā)表論文。
《易傳》是孔子及孔門后學在“后其祝卜,觀其德義”理念指導下,對于《周易》古經(jīng)作出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河北大學李振綱教授指出,《易傳》所展現(xiàn)出來太極生生本體論、陰陽化積論和洗心藏密之學,是一種大生命哲學。山東大學李尚信教授結合《易》、《庸》,認為應凸顯作為“三才”之一的“人”在《易傳》大生命哲學中的地位,宇宙生生不息,人則能參贊化育,這是生命哲學的最高理境。人能參贊化育,是人的實踐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旨在滿足生命的追求,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華僑大學張華勇博士則對于《周易·系辭》中的“日月之道”,作了政治哲學的解讀。
李振綱教授進一步指出《周易》的大生命哲學,至陽明學始徹底圓熟。陽明雖無專門易學著作,卻有著豐富的易學思想,他根據(jù)陽明著作中關涉易學的文獻,深入地探討了陽明心學的泛易學特質。上海交通大學王金鳳博士則對于胡瑗“以人事言之”的易學詮釋體例的有效性作了深刻的剖析,認為此一解易范式的有效性在于滿足了意義有效。
數(shù)字卦的發(fā)現(xiàn)對于我們認識易卦的起源意義重大,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認為古人從未使用過數(shù)字卦的相關概念。在約定俗成,三爻、六爻確實是數(shù)字這一點看,數(shù)字卦的概念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他同時指出,數(shù)字卦包括了數(shù)字和卦這兩個概念,數(shù)字卦的含義就是數(shù)字爻畫卦,他認為指出數(shù)字卦的研究應該走向終結,數(shù)字卦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已經(jīng)得到解答。
宋明理學是儒學研究中的重鎮(zhèn),與會學者對于陽明心學的精神、陽明的知行觀、以及理學與心學的互滲等問題進行了新的闡發(fā)。
陽明心學以其點醒良知的易簡法門成為時代顯學,南京大學李承貴教授從總體上闡釋了心學的精神的五個面向,即:主體精神、平民精神、啟蒙精神、踐行精神、淑世精神。心學的主體精神,是一超越精神本體;心學的主體精神具體展開為教育、圣學、成圣的平民化;根據(jù)陽明心學的主體精神,必須讓民眾不迷信、不盲從,因而帶有強烈的啟蒙色彩;主體精神強調知行并進,即致良知所彰顯的踐行精神;心學的主體精神更是一種價值性的淑世精神。五者相互滲透,構成了心學的意義世界。上海大學吳立群副教授則圍繞王陽明的知行觀作了詳盡的專題探討,她認為陽明的知行觀是在對朱熹四書學的批判中建立起來的,王陽明指出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并以知-行-知的動態(tài)展開過程說明知行如何獲得統(tǒng)一。
在對陽明后學糾偏的過程中,心學逐漸向理學靠攏。貴陽學院陸永勝教授結合李渭“心學仁體論”,探討在心學的語境中對理學的有限性回歸,李渭“心學仁體論”具有強烈的時代現(xiàn)實感,在理論上,對治理學的僵化和王學末流流于玄虛的弊端;在詮釋進路上,凸顯仁體發(fā)用的實學特色,最后,在日用常行中闡發(fā)“仁”實踐價值。陜西師范大學李敬峰副教授則以清初大儒李二曲《孟子反身錄》為中心,對清初尊朱黜王思潮中的《孟子》詮釋作了梳理。他認為《孟子反身錄》彰顯出“宗本陽明,兼攝程朱”的理論旨趣,在清初尊朱黜王的思潮中開辟出完善陽明心學的新路徑。
深圳大學問永寧教授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觀念為中心,探討了唐宋之間的價值變遷與政治轉型。在價值取向上,唐以文章禮樂為“虛事”,而宋則重文治;在政治治理上,漢唐是“屈君伸天”,宋則以治亂系于宰相,認道理為最大。變遷的本質是從周孔儒學到孔孟儒學,從五經(jīng)到四書。
此外,圍繞“華夷之辨”、“圣人之樂”、“克己復禮”、“陽明心學存在論”、“朱熹的小學思想”等論題,西安交通大學劉俊博士、安徽省社科院吳冬梅副教授、復旦大學姚勇博士、貴陽學院陳浩博士、安慶師范大學蔣開天博士展開了精彩發(fā)言。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大的影響,此次會議很多學者就儒學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作了精彩的報告。
孔子基金會彭彥華研究員從整體上對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文化特質進行了探討,她認為傳統(tǒng)儒釋道三教是一種“心文化”。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是要確立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即“為天地立心”;中國文化并非宗教,卻處處流露出深厚的宗教精神,這種宗教精神強調人的修行,而修行的本質是由人心返歸道心。
落實到作為“心文化”主體的儒學,武漢大學胡治洪教授認為,儒學是幾千年以來的倫理生活所積淀文化心理的體現(xiàn),它面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境況展開其理論的建構,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價值,成為中國文化的靈根慧命。儒家的中心在點醒人的道德自覺,高揚人的道德主體性。而江蘇科技大學崔海東副教授認為歷史表明儒學很難具有空間的普世性,儒家如果想再次實現(xiàn)自己的外王理想,必須積極地擁抱現(xiàn)代文明,同時承繼儒家文明中的超然價值。上海大學朱承教授則以新文化為背景,探討儒學的傳統(tǒng)與時代精神,從義理上說明儒學重建與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并對傳統(tǒng)一詞作出了新的詮釋,傳統(tǒng)并不只包含儒家傳統(tǒng),還應該包含新文化的傳統(tǒng)。合肥學院金小方教授就孔子與中國文化的自信作了深刻的剖析。
作為“心文化”的徹底打開,陽明心學對于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江蘇省社科院胡發(fā)貴研究員認為,陽明學術給中國文化帶來思想解放的風氣。良知作為道德主體,是世界的賦義者,良知人人具有,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反思與自覺的靈魂,這是心學對中國文化的第一個貢獻;此外,心學充滿了無所畏懼的豪杰精神,這是心學對中國文化的第二個貢獻。
儒學在先秦、漢唐、宋明的發(fā)展都是針對不同的問題、境遇而展開的,儒學的現(xiàn)代開展面臨著新的問題與境遇,與會學者就儒學如何返本開新,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黑龍江大學柴文華教授對當代早期的儒學作了總體上的思考:第一:他認為啟蒙循環(huán)僅僅是一種現(xiàn)象,并非規(guī)律。第二:現(xiàn)代新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應為梁漱溟。第三,在西方學者取消形上學的時候,中國學者卻忙于建構繁復的形上體系,此一現(xiàn)象頗堪玩味;第四:為什么新儒家大都關注心學?
當代新儒家把儒家解釋為一種人文主義,山東大學沈順福教授就這一做法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從人類主體性、人類行為、人性的改造三個層面來看,傳統(tǒng)的儒家確屬人文主義。儒家把人看成整體,導致對于個體性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因而有必要把人文主義的儒家轉變成突出個體性人道主義儒家。安慶師范大學章林副教授透過對海德格爾的“沉淪”與儒家的“慎獨”觀念的比較,揭示了在觀念的變遷中,個體和群體之間相互訴求的運動態(tài)勢,并且指出在中國,個體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揚,與沈順福教授的觀點交相呼應。
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全體大用,無論是傳統(tǒng)儒家的內圣“直通”外王,還是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主張的“曲通”外王,都是本內圣開外王的思維方式,山東大學林安梧教授則提出了外王和內圣相互調適的現(xiàn)代化新模式。由“內圣-外王”的思考模式,轉為“外王-內圣”的思考,在進行民主與科學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調整本土內圣之學,實現(xiàn)從“圣王”、“王圣”到“君子”、公民轉變。此外,林教授還對“血緣性縱貫軸”概念作了深刻剖析。
良知作為先驗的道德意識與道德情感,是儒家人性論的生發(fā)點。華東師范大學劉梁劍教授追問在一種新的世界哲學的語境中,良知是否有橫通四海、縱貫古今的普遍性?這一問題不是在問“良知”這一命名是否具有普遍性,也不是在問良知是否具有超文明、超歷史的普遍性,而是在問在良知這一名下所把捉到的東西是否也存在于其他文明中,因而我們需要論證在文明的層面上如何證成良知的共通性。山東大學黎心平副教授從儒家的良知展開在現(xiàn)實中遇到的問題出發(fā),從情感體驗的角度說明良知傲慢的原因來自于心理需要。并探討了良知傲慢的四種形式。
此外中國礦業(yè)大學胡可濤副教授介紹了臺灣新士林哲學的情況,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夏世華博士、南京大學馬士彪博士,就牟宗三先生“中國有治道而無政道”、“儒家實有形態(tài)”的提法作了個案研究。
本次會議對于儒學的歷史、儒學的結構、儒學的內容、儒學在近代的遭遇進行了詳盡的探討,對于儒學現(xiàn)代開展的問題作出了診斷,必將對儒學的復興產(chǎn)生強大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