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佩蘭
郭小川,男,原名郭恩大,是優(yōu)秀的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士,中國近代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同時又是中國作協的老領導、黨的優(yōu)秀干部。他1910年9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zhèn)(原屬熱河?。┮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均系教師。筆名:郭蘇、偉倜、健風、曉船、袖春等。他幼年在家鄉(xiāng)讀書,隨父讀過兩年私塾。1933年春,日寇進攻熱河,全家逃亡到北平。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語:吉祥),考入官費的北平蒙藏學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東北中山中學。1935年夏,取名郭偉倜,考入該校高級師范班。1936年夏,取名郭健風,考入北平東北大學工學院補習班。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七七事變后,他秘密離開北平,經天津輾轉大沽口、煙臺、濟南到達太原,同年 9月20日報名參加八路軍,到前線去,投身到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被分配到120師359旅,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由于他對革命忠誠,思想作風樸實,參軍后不到兩個月,就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他把自己的命運同革命命運、國家命運、民族命運緊緊的連在了一起。直到1941年初,郭小川一直戰(zhàn)斗在120師359旅的軍營。他雖然沒有拿著槍沖殺在抗日戰(zhàn)場上,但是,他服從黨的組織需要,從事政治宣傳教育工作。期間他擔任過旅政治宣傳科干事,兼任過教導營的政治教員,擔任過旅司令部的機要秘書。創(chuàng)作了《牧羊人小唱》《滹沱河上 的兒童團員》《駱駝商人挽歌》《熱河曲》《我們歌唱黃河》《我與槍》《瘋婦人》等詩歌。這些詩歌不僅唱出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恨;還唱出了對戰(zhàn)斗的憤怒,被蹂躪的悲哀,抒發(fā)了他對抗戰(zhàn)爆發(fā)后嚴酷現實的具體感受。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馬列主義學院、中央黨校三部等單位進修、學習、研究馬列主義和文藝理論,在延安這座革命的大熔爐里,他不僅跟周圍的同志學習到了寶貴的革命經驗,還鍛煉了革命情操,為他以后從事思想理論宣傳工作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他成為中國現代杰出的革命詩人奠定了政治理論基礎。
1945年深秋,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他離開延安,受上級派遣,返回家鄉(xiāng)承德熱西解放區(qū)領導革命斗爭,任冀察熱遼解放區(qū)熱河省豐寧縣人民政府第一任縣長。由于日偽的多年殘酷統治,天災、匪患橫行,加之敵人的搗亂破壞,致使百業(yè)凋零、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人心混亂。面對這相當復雜的嚴峻現實,郭小川沒有屈服,他同縣委書記周太、縣解放聯合會主任彭壽年等領導密切配合,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結合豐寧縣情制定“方針政策”,帶領廣大勞動人民斗地主、分田地、打土匪、除惡霸,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清匪反霸、減租減息”運動,點燃了革命烈火,建立了新生政權,園滿完成了黨交給的大量重要任務。
1946年春,郭小川被調到熱西專署任民政科長 (熱西專署受熱河省管轄,下轄熱河西部4個縣:圍場、隆化、灤平、豐寧。由于隆化地理條件優(yōu)越、交通便利,熱西專署就設在此) 。他到隆化熱西專署報到后就開始了忙碌的工作,每天忙著擁軍優(yōu)屬、發(fā)動群眾、動員擴軍、支援前線、撫恤死難烈士家屬、救濟貧苦農民和貧窮落后地區(qū),把黨的溫暖送給熱西人民。7月,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定”向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qū)大舉進攻,國民黨十三軍攻占了熱河省首府承德。此后,兵分幾路瘋狂的向熱西地區(qū)撲來,形勢十分嚴重,熱西地委和熱西專署領導立即開會,果斷決定:立即向西北方向撤退。9月2日,郭小川夫婦跟隨西撤的隊伍行進在塞北的鄉(xiāng)間小路上,穿梭在連綿起伏的青紗帳里……。突然,專員周剛將郭小川叫住,告訴他說:“為了協助地方開展游擊戰(zhàn)爭,組織研究決定,讓你留下來,在隆化一區(qū)堅持戰(zhàn)斗?!彼⒓唇邮苊?,迅速向隆化方向走去……。9月6日,他同熱西地委組織部長楊春華、民運部長王平水一道,日夜兼程,來到豐寧縣城大閣鎮(zhèn)。此時,國民黨十三軍正向豐寧撲來,冀熱察野戰(zhàn)部隊奉命轉移,伺機殲敵。地方部隊僅存縣支隊,人員少,裝備差,各區(qū)小隊組建時間短,成分復雜,缺乏戰(zhàn)斗力,敵強我弱,形勢險惡,只能西撤。于是,郭小川與豐寧縣的干部戰(zhàn)士一起,按照豐寧縣委決定:根據熱西地委指示,實行戰(zhàn)略轉移,開展游擊戰(zhàn)爭。這期間,他同干部們分析形勢制定策略,同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殺場,圍追堵截敵人,同時,也被敵人包圍過,可他從來沒有畏懼屈服。他的詩作《青紗帳—甘蔗林》就是當年的真實寫照。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夢想……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染上戰(zhàn)斗的火光 !
哦,我的戰(zhàn)友、我的親人、我的兄長……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浴過壯麗的朝陽 !
1947年2月,豐寧縣委、縣政府終于在窄嶺和石人溝落下了腳跟,并向其它各區(qū)擴展力量,開始了新的戰(zhàn)斗。郭小川以縣長的身份到南關區(qū)開展重新建政和土改斗爭,南關是豐寧咽喉要道,東面距國民黨巢穴鳳山只有百里之遙。西面,翻過高聳連綿的松樹梁就是國民黨占據的豐寧重鎮(zhèn)大閣,只有50華里。擔負這個地區(qū)的領導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擺在郭小川面前的是陌生的環(huán)境,八路軍西撤以后,國民黨軍卷土重來,地主還鄉(xiāng)團在國民黨的支持下反攻倒算,土匪橫行鄉(xiāng)里,致使貧苦農民生活困難,缺吃少穿,血債累累。于是,他和區(qū)長白輝志立即秘密召開村干部會議,介紹了全國解放的大好形勢,強調必須開展游擊戰(zhàn)爭,打擊圍困敵人,廣泛發(fā)動群眾,準備迎接大部隊反攻。下達三項任務:第一是清算復仇,復階級仇;第二是堅壁清野,就是動員農民把自己現有的糧食和物品堅壁起來,以防被來掃蕩的土匪和國民黨軍搶去;第三是生產自救。在“清算復仇、土地改革”斗爭中,密切聯系群眾、訪貧問苦、領導區(qū)(村)干部動員發(fā)動農民、徹底清算敵人罪行,在南關區(qū)掀起了清算復仇的高潮。8月中旬,郭小川完成了南關區(qū)的清算復仇和土地斗爭后,回到縣政府駐地長閣的蘇武廟村,主持縣政府的日常工作。(未完待續(xù))
(作者單位:豐寧縣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