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祝 喻學林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先賢梁啟超曾指出“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青少年共同的責任。青少年的責任意識的發(fā)展質量與其成人后對社會責任擔當的水平有很重要的關聯。作為美德的一個方面,責任心的培養(yǎng)在個體社會化早期階段是一個重要教育任務。
作為社會性動物,人之為人,有一個不言自明的要求,那就是人在社會中要承擔社會角色。而角色又與責任必然相關,有什么樣的角色,就有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對角色責任履行得如何,關系到個體在群體中生活的質量,也關系到所在社群的福祉。那么,何為責任?何為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又稱責任感、責任心,責任意識與責任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在不同學科里其定義有所差異。從心理學角度定義,責任心是一種自覺把“分內”事做好的重要人格特質,即個體對自我負責的自覺意識與積極履行的行為傾向。一般認為,責任感指的是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工作、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心和人格素質。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存在和意識的定義,責任是一項應然的實踐,而責任意識是一種抽象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言必信,行必果”等哲理,說的都是責任品質和履行責任的要求。當主體將這些生存在社會中必須完成的、角色相關的實踐任務轉化為個體與世界的關系認識,并形成一套自己的處理完成這種要求的觀念時,就形成責任意識。責任是相對客觀存在的現象,社會中各種角色是不依賴與某個個體而客觀存在的,而責任意識是主觀的產物,是觀念的東西,不同個體對同樣的責任的認識有差異。
人的屬性是在社會中體現出來的。人們之間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過程中,就會出現眾多的交叉的彼此需要,而這種需要會被要求公平的實現,那么責任就出現了,即個體之于自我、于他人和社會應承擔的義務及其實踐行動。如父母的責任、子女的責任、教師的責任、官員的責任等等。
擁有責任意識是一種積極的人格狀態(tài),能夠調節(jié)人的情緒并引導人的行為,對個體自身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青少年這一處在特殊心理發(fā)展階段的群體來說,責任意識之于個體的意義更加重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責任意識是青少年生命順利成長的保障。責任意識是個體在對責任對象以及責任內容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建立的。一般認為青少年時期隨著社會閱歷增多,個體認知水平和意識水平相對有了提高,此時為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與此同時,由于他們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加,有了更多的自我拷問,但面對社會問題內心容易產生矛盾斗爭、價值觀沖突,并可能以不恰當的行為表現出來。青少年有無責任意識是決定其能否作出善的行為的重要因素。例如,藥家鑫事件、弒師事件、校園欺凌事件和自殺事件等,雖然解決沖突的具體方式不一樣,但是結果卻都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什么會有這些不良行為呢?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破壞、虐待、殘忍、惡毒等惡的行為,并非人內在本性固有的,只是人們?yōu)榱耸箖仍诘男枨?、情緒免遭破壞而產生的強烈反應,緩解內心沖突。據此我們認為,破壞、侮辱、欺凌、輕生、殺人這些惡的行為背后的共同點是因為內心的沖突沒有被抑制,而追根溯源就在于他們缺乏穩(wěn)定的責任意識。我們知道,一個有強烈責任意識的人不會走極端,因為他心理有家人,有自己活著的意義追求,即使他極度憤怒也會因為責任意識而有所克制。因此,在青少年這個心理、生理、自我意識極速發(fā)展的特殊時期,為了保障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自我抑制內心矛盾,避免暴力沖突,順利成長,需要要加強對青少年責任意識的引導。
(2)責任意識是青少年個體走向成熟的助推器。生理成長與心理成長并不總是同步的,個體成熟的標志是多方面的,不僅是年齡增長和智力發(fā)展,而且伴隨人格的發(fā)展。馬斯洛認為人是具有實現完美人格的內在本性的,而這種內在本性就是自我實現的人所具有的包括責任意識在內的種種品質。個體在釋放其內在本性完善人格趨于成熟的過程中責任意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社會價值觀的內化,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本我沖動規(guī)勸自我以道德的目標替代現實的目標,追求完美。責任心是價值觀的體現,形成于自我走向超我的發(fā)展過程中。責任意識對個體的走向成熟至關重要,其中青少年能否及時準確的認知自身的責任尤為重要。個體認知能力受先天遺傳和后天環(huán)境交互影響而在同一階段出現不同水平。青少年的各種責任能否被他們認知和內化,教育的引導作用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青少年時期進行責任意識教育,就是抓住他們從自我中心走向更多社會互動這個關鍵發(fā)展期,使其分辨自我與他人、社會之間各種關系及其社會要求,明確行為的邊界,給予承擔和實踐社會責任的機會。這個過程需要教育者營造合適環(huán)境引導他們在實踐中體驗,逐步積累并建構完善的個體責任觀念。
(3)責任意識是青少年快樂成長的精神鈣片。人既是物體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他有物質需要,還有興趣愛好等精神生活。責任意識強的人,感受到精神充實,信心足,幸福度高;責任心弱的人,與周圍世界互動程度差,易感受到生活的貧乏、無趣,從而會有更多負面情緒產生??梢哉f青少年時期責任心發(fā)展的強弱程度會影響到后來成為完整社會人的生活幸福指數。但是,總體來看,青少年處于個體對社會關系認知的奠基階段,由于其辨識水平相當有限,其對社會規(guī)則、價值標準、事物真相的把握易遭遇各種觀念干擾及自身情緒掌控力強弱的干擾。因此,引導他們認識其存在狀態(tài)中作為社會角色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有助于幫助他們提升抑制自我不良情緒的能力,更好地快樂成長。
個體生活在具體現實中,與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必然產生聯系,這就必然產生個體的社會責任需要。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人格漸趨成型并逐漸構建起一個與責任有關的內在價值觀,影響著個體對社會責任體系的認知和實踐。另一方面,個體成長過程中認知水平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源自與社會的互動,同時也對社會發(fā)生反作用。
(1)培養(yǎng)青少年責任意識是保障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社會責任從制度和道德上對人們的言行進行約束,是社會有序運行的保障。就如前面所述,青少年不論是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價值觀未成熟,他們對法律制度規(guī)定的權利義務等責任的認識是不完整的,不深刻的,對道德責任的認識則極為缺乏社會體驗和提升;一些青少年因此而偏離正常成長軌道。據統(tǒng)計近年18周歲至25周歲青少年罪犯人數由2000年179272人上漲到2013年209622人;刑事罪犯中,青少年罪犯的比重從2003年開始到2013年一直處于20%以上。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15-19歲青少年中,8%的女孩有過性經歷;在有性行為的女性青少年中,21.3%的人有過懷孕經歷,4.9%的人有過多次懷孕經歷;青少年墮胎現象不僅越來越嚴重,而且有低齡化現象。責任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要求,也是一種實踐理性,它是在個體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與發(fā)展。在不同階段,教育要創(chuàng)造合適條件培養(yǎng)他們相應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認清個人行為的善惡對錯,把握行為的方向與社會規(guī)范的契合度,既有利于家庭健康也有利于社會秩序和諧。更是為這個群體在其未來承擔社會重任奠定基礎。
(2)有強烈責任意識的青少年群體才是國家富強的中堅力量。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講“少年立志”,今天我們講要培養(yǎng)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都是強調少年要認識到對家和國的責任。責任的類型有多種,以責任涉及的領域為劃分標準可以分為經濟責任、政治責任、文化責任、環(huán)境責任、技術責任、道德責任等。具體到實現國家富強,青少年要承擔那些責任呢?國家富強,首先經濟實力要強,當今世界發(fā)展經濟科技創(chuàng)新是核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縱觀今天世界,科技的主力軍正是來自于青少年科技人才。一方面只有立志才能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世界的責任心。另一方面責任心能引導他們把握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方向。在科技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中,只有胸懷對人類社會責任感、正義感的人,才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益于人類的技術,也才能把技術用到道義之事上。對科技的操控只有受制于人的道德素養(yǎng)中的責任意識,才是有益的。比如克隆技術、核技術等的正確運用與人們的責任意識密不可分??萍妓刭|的培養(yǎng)必須伴隨責任心的培養(yǎng)。不僅科技是這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領域的強大,都需要公民的擔當精神,而這個擔當精神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樹立的。需要他們在少年時期就來立志于各個領域,并為此去學習、積累,為以后對社會的貢獻打基礎。只有我們每一個青少年都意識到自身之于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并積極主動的履行責任,才能合力實現國家富強。
本文以責任意識對青少年自身,對社會的價值為著眼點,以心理學、教育學相關理論結合當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討論了關于責任意識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長,順利發(fā)展的意義;從社會制度和道德角度結合實際狀況討論了關于青少年責任意識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深刻感受到責任意識之于青少年的重要性,鑒于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幾代青少年責任心成長過程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討論培育引導和培育青少年的責任意識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