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東
(佳木斯大學)
西方修辭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體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西方修辭學的鼻祖---亞里士多德則在其代表作《修辭學》一書中,是這樣界定修辭的:“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這一界定為西方修辭學定下了基調,即以“說服”為主要目的。
外宣翻譯則是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途徑,是指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fā)表和傳播。外宣翻譯的目的是讓外國受眾了解中國,糾正其對中國存在的偏見,增強彼此信任,更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國際輿論。究其實質,外宣翻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英漢、漢英雙語 互譯,而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現代修辭行為。從這個方面來看,西方修辭學和我國外宣翻譯的目的有一大共同點:那就是通過勸說等方式,贏得受眾理解和支持。因此,外宣翻譯必須要考慮受眾因素。而“沒有考慮外國受眾的思維共性、心理習慣、信息需求和言語表現方式等因素,造成受眾對其缺乏認同,從而導致宣傳失敗?!蹦壳埃咝:喗榈挠⑽姆g已經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他們從平行文本、目的論、翻譯失誤辨析、Google新功能輔助翻譯、調查研究、認知角度、語料庫等角度對高校簡介的譯介情況進行了研究,而從西方現代修辭視角的角度來研究高校簡介英文翻譯的還不多。
本文以黑龍江省35家本科院校簡介的英文翻譯為研究對象。其中985院校1所,211院校5所,其他地方性綜合大學29所。這些學校分布在哈爾濱(12所)、齊齊哈爾(2所)、牡丹江(1所)、佳木斯(1所)、大慶(1所)、綏化(1所)等所有建有高等學府的地區(qū)。其中有英文簡介的公辦高校有14家,民辦學校4家。通過計算發(fā)現,這18所高校的英文翻譯平均字數是646字,其中最長的1600字,最短的是96字,兩者整整相差16倍。
縱觀這18所高校的英文翻譯,有16所院?;旧隙际怯糜⒄Z把學校的歷史演變重新寫一遍,內容包括學校的類型、師資水平、學生培養(yǎng)、科研實力、重點學科、獲得榮譽等,而且還增加了很多主觀修飾語,喜歡用壯辭,愛用表決心的政治口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與譯者沒有良好的西方修辭素養(yǎng)有關,西方修辭主張以真實、樸素的語言來吧表達思想和觀點,注重“實效”,其目的是勸說、說服受眾。西方學者Herrick認為:“為了有效說服受眾,修辭者必須考慮受眾信奉什么,看重什么,并針對特定受眾的信念調整自己的言論?!?/p>
在這18所高校中,只有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和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的英文簡介在100字左右,采取“英文簡介+模塊”方式呈現。其它高校的英文簡介從300~1600字不等,多個段落羅列在一起,導致主題不突出,有效信息不明顯,讓外國讀者無法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以八一農大第三段為例,“HBAU occupies 1 million square meters with 456,500 square meters of to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rea.There are 13 colleges,44 undergraduates programs,37 masters programs,6 doctoral directions,and 4 specialized masters program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s in HBAU. There is also3 post-doctorat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stations in the university.短短的一句話,涉及到8個數據,雖詳細,但是這么多數字疊加在一起,會大大增加外國受眾的信息負擔,降低閱讀欲望??梢詫⑦@部分單獨做個學位和專業(yè)模塊,外國受眾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進去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
有的高校的英文簡介政治色彩過于濃厚,意識形態(tài)過于明顯,沒有根據西方受眾特點進行適當的刪減,很難為外國受眾所接受,甚至會以為利用這樣一個平臺來輸出官方意識形態(tài),進而引起外國受眾的極大反感。哈師大英文簡介的最后一段竟然出現了一大段充滿內宣式的文字:“at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school will continue to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ake Deng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ofthe‘ThreeRepresents’…”這樣的宣傳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各個高校的英文簡介中有很多211工程、985工程、十二五規(guī)劃、863工程等典型中國特色詞匯,除了哈工大對“211工程(Project211,thisprojecttargets100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inChinatoreceivepreferentialsupportfordevelopmentinordertobecomeworld-classuniversitiesinthe21stcentury.)”進行解釋外,其它高校就是簡單地把這些詞匯翻譯成了英文了事,這會讓不了解中國具體情況的外國受眾產生困惑,不知道怎么回事。
事實上,各高校的英文簡介還有一些問題,如“學校簡介”的翻譯,有不少學校還翻譯成了introduction of,其實只要細心查一下詞典就知道,introduction當“介紹、簡介”的時候要與to連用,而只有當“引入”解時,才會與of連用。這些高校都是綜合性大學,辦學實力很強,但出現這樣低級的錯誤,究其原因就是各院校的相關部門并不重視學校的英文簡介的翻譯工作,也沒有選派得力的教師來進行翻譯,導致譯文存在不少問題。
劉亞猛教授曾在其著作《追求象征的力量:關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中曾說道:“實現對外宣傳目標的根本在于贏得受眾,為中國選擇的道路、體制和發(fā)展模式做出西方受眾聽起來未必完全順耳,卻覺得言之成理的解釋、辯護或宣揚。”高校的英文簡介雖然不如國家大政方針那么宏大,但也是各高校對外宣傳的一個主要方式,因此,譯者要增強西方修辭意識,能夠透徹理解并把握中西修辭不同傳統(tǒng),掌握外宣活動的要領,主動借鑒西方勸說機制理論,調整翻譯策略,絕對不能按照中文逐字逐詞翻譯,應采用先把中文信息解構,然后再按照西方修辭的方式對原有信息進行重構的方式,對信息進行重組,甚至是改寫,具體可以采用淡化、顯化、模糊處理、適當刪減等方式處理。
在漫長的歷史中,西方形成了以質樸、不加修飾、陳述事實為特色的修辭特點,從而使得西方受眾對于堆砌修飾語、空洞無物、夸大拔高、政治口號式的語言極其反感。因此,做好外宣工作,必須要通曉西方修辭,在不違背根本原則的條件下按照西方受眾的喜好對漢語文本進行改寫、重組,從而真正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小慰.文化外譯受眾意識的樣本分析[J].中國翻譯,2015,(04):76-82.
[2]Herrick,James A.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An Introduc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198.
[3]House,J.Covert Translation,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Change[J].中國翻譯,2007,(03):17.
[4]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06):27-28.
[5]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關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三聯書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