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益孟,劉躍鈞,葛永金,毛根松,李永和,蔣燕鋒,吳永豐
(1.松陽縣林業(yè)局,浙江 松陽 323400; 2.麗水市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麗水 323000;3.縉云縣林業(yè)局,浙江 縉云 321400; 4.慶元縣林業(yè)局,浙江 慶元 323800)
浙江省麗水市現(xiàn)有油茶林面積超過7萬hm2,其中新造油茶林基地面積將近1.7萬hm2,大部分都種植在新墾造的土地上。該類土地由于表土被翻埋于地下,土壤結構被破壞,新翻上來的土壤瘠薄,易被雨水沖刷,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尤其在臺風季節(jié)暴雨的沖刷,表現(xiàn)更為嚴重,造成嚴重的生態(tài)破壞[1-2]。近年來,在油茶生產過程中,通過正確合理的模式進行林農間作,能起到以耕代撫、以耕代管的作用,節(jié)省大量撫育和管護經費,增加經濟收入,發(fā)揮土地的綜合效益[3]。油茶林地套種作物能有效影響土壤的養(yǎng)分狀況及理化性質[4-6]。近年來,隨著新造油茶基地面積不斷擴大,油茶基地套種中藥材的面積和品種也在逐步增加,然而套種中藥材對新造油茶林地的土壤肥力影響的相關報道較少。本文通過研究分析新造油茶基地套種前胡及不同管理措施對土壤肥力的影響情況,為油茶前胡復合經營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浙西南的麗水市,地理坐標118°41′~120°26′E, 27°25′~28°57′N,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8.3~11.5 ℃,平均年日照時數1 712~1 825 h,無霜期180~280 d,年降雨量1 400~2 275 mm,具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油茶新造林地為低丘緩坡開發(fā)地,土壤為紅壤,土層厚度在50~80 cm,坡向以東南、西北方向為主[1]。
選擇4個典型油茶新造林地進行套種前胡試驗,分別是青田縣樟旦鄉(xiāng)“竭馬降”2007年造油茶基地、松陽縣林村林場2007年造油茶基地,遂昌縣金竹鎮(zhèn)葉村2011年造油茶基地及龍泉市安仁鎮(zhèn)巖頭村2012年造油茶基地。畦面每平方米拌入腐熟的農家肥2 kg,采用種子穴播,每穴3粒,株行距15 cm×15 cm,播后覆土。播種前種子在50 ℃溫水中浸泡1 h,撈出晾干,再用種子量0.5%的多菌靈粉拌種。待苗長齊后,間苗,每穴留1株;現(xiàn)花蕾時,去頂,除草,并對施肥處理的前胡每穴施有機無機復混肥10 g(總養(yǎng)分≥30%,有機質含量≥20%)。
每個樣地設3個不同處理,即處理1套種施肥,處理2套種不施肥,以不套種不施肥為對照(CK),每處理重復3次,每處理取土樣2次,分別在試驗前和前胡采收后各取1次。采用“S形”取樣法進行采樣,取樣深度為0~20 cm土層,樣品采集后送到實驗室自然風干后,過2 mm篩備用。
土壤pH值測定采用電位法;土壤有機質的測定采用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土壤水解性氮的測定采用堿解擴散法;土壤有效磷測定采用鹽酸-氟化銨提取-鉬銻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鉀的測定采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分光光度法。各土壤指標采用處理前后的變化量進行方差分析,分析軟件為DPS 7.05。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處理對新造油茶基地的土壤pH值變化造成顯著影響。其中,不同處理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43 5),不同地點間具有極顯著性差異(P=0.004 6)。不同種植管理條件下,4個新造油茶基地的土壤pH值均有所降低。由表1可知,處理1對土壤酸性的影響最小,pH值比試驗前降低8.4%,土壤酸化程度較低;處理2和CK對土壤酸堿度的影響相近,土壤pH值分別比試驗前降低13.0%和13.8%,土壤酸化程度較處理1大。
表1 各處理套種前后土壤pH值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有顯著差異(P<0.05),不同大寫字母表示有極顯著差異(P<0.01)。表2~5同。
不同處理對新造油茶基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量造成顯著性影響(P=0.017 6),不同地點之間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量具有顯著性差異(P=0.028 2)。從表2可知,處理1和2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分別與CK有顯著性差異,經過施肥和套種,處理1、2分別比CK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21.4%和7.2%。同時,不同試驗點之間CK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均有所提高,其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26.50 g·kg-1,比試驗前提高1.35倍。
表2 各處理套種前后土壤有機質含量
不同處理對新造油茶基地的土壤水解氮含量變化造成顯著性影響(P=0.015 9<0.05),但不同地點之間的土壤水解氮含量變化量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68 6>0.05)。從表3可知,處理1各試驗點水解氮含量比試驗前都有所增加,而各試驗點處理2、CK均比試驗前降低,表明施肥處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
表3 各處理套種前后土壤水解氮含量
利用有效磷含量變化量進行方差分析表明,各處理對提高新造油茶基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變化量均無顯著影響(P=0.096 6>0.05),但各地點之間土壤有效磷含量變化量具有顯著差異(P=0.011 0<0.05)。套種施肥管理明顯提高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龍泉、青田、遂昌、松陽套種施肥處理,分別比套種不施肥處理有效磷提高25.6%、18.0%、85.5%和54.4%(表4)。套種不施肥處理提高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但效果不顯著。
表4 各處理套種前后土壤有效磷含量
各處理對新造油茶基地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量造成顯著性影響(P=0.040 5<0.05),處理1分別與處理2、CK具有顯著性差異,但處理2與CK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套種施肥可使土壤中速效鉀含量得到明顯積累,能提高土壤肥力。在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量方面,各地點之間不具顯著性差異(P=0.324 0>0.05)。各處理雖對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量無顯著性影響,但從表5可知,各處理土壤速效鉀含量比試驗前均有提高,其中處理1提高49.8%,處理2提高15.0%,CK提高12.8%,說明套種和施肥均能提高土壤速效鉀含量,同時也說明新造油茶基地的土壤肥力本身也在逐步提高。
表5 各處理套種前后土壤速效鉀含量
研究結果表明,在新造油茶基地以不同方式套種前胡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相比不套種不施肥,均使土壤中有機質、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得到積累,其中有機質含量提高21.4%,水解氮含量提高20.5%,有效磷含量提高109.7%,速效鉀含量提高17.1%,且套種施肥處理土壤酸化程度較低,有利于油茶的正常生長。在試驗期內,套種不施肥與對照相比對土壤肥力的影響不大。油茶林地套種前胡能否對油茶土壤肥力產生持續(xù)性的顯著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1] 倪榮新,朱國華,葛永金,等. 油茶新造林土壤營養(yǎng)元素含量狀況及施肥策略[J]. 江西林業(yè)科技,2014,42(4):23-25.
[2] 奚如春,丁銳,鄧小梅,等. 江西省油茶林地不同母巖土壤養(yǎng)分限制因子研究[J].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3,35(1):124-130.
[3] 倪榮新,葛永金,洪小平,等. 油茶—川西小黃菊復合經營中根系分布特征研究[J]. 浙江林業(yè)科技,2016,36(4):10-14.
[4] 馮金玲,鄭新娟,楊志堅,等. 套種模式對油茶生長及根際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 森林與環(huán)境學報,2015,35(4):324-330.
[5] 彭秀,曾靜,李秀珍. 間作對油茶幼林生長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 四川林業(yè)科技,2013,34(4):14-17.
[6] 滕維超,劉少軒,曹福亮,等. 油茶大豆間作對盆栽土壤化學和生物性質的影響[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3,33(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