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龍
摘要:講清記敘文選材的特點,使學生掌握選材的基本方法并學以致用。
關鍵詞:記敘文;情感;選材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49
一、記敘文選材的特點
1. 要選擇有較強的情感內(nèi)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說過:“小說是情感的記錄,而不是事實的重述?!庇洈⑽膶懽饕彩侨绱恕J录?、線索等僅僅是記敘文的表層結(jié)構(gòu),其深層結(jié)構(gòu)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內(nèi)涵。事件、線索等僅是承載情感內(nèi)涵的框架,真正感動人的是蘊含在框架中的情感。那些沒有情感內(nèi)涵的材料不是記敘文的好材料。
那么,可以寫哪些情感呢?
(1)要寫那些人人都能感知、體會的人之常情。情感雖然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內(nèi)在感覺,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這就是情感具有可體驗性的生理、心理基礎。有許多情感內(nèi)容是人們共有的、共通的,傳達這樣的情感,就會激起別人的共鳴,就會使人感動。
(2)要寫那種超出常規(guī)的強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時候,人物的所作所為與一般的人不一樣,似乎不大正常,但這種反常的行為中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往往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當情理沖突,必須舍理取情的時候;當正確與正確之戰(zhàn),必然要舍棄一方,形成悲劇沖突的時候;當人物對某種事物癡迷、執(zhí)著到難舍難分而與常規(guī)的做法不一樣的時候;情感就開始動人了。
(3)情感要能產(chǎn)生振蕩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種一覽無余的、直線發(fā)展的情感,缺少回環(huán)蘊藉的美感,很難使人產(chǎn)生情感的激蕩。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時候,要盡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瀾,一步一步把讀者引入情感的旋渦。
2. 要選擇有較深的主題潛能的材料
魯迅先生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边x材和立意是記敘文寫作中兩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他們處于互相影響的聯(lián)動狀態(tài)。材料選得好,為開掘主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題的開掘和深化,又反過來制約、促進材料的選擇和加工。有些考生在選材時往往只考慮是否切題,卻很少考慮材料的主題潛能。正如魯迅先生批評的那樣:“將一些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边@樣的文章當然不可能獲得高分。
那么,怎樣才能選擇到具有豐富的主題潛能的材料呢?
(1)要摒棄老套的選材思路,開拓選材的視野。例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本來就是一個開放性極強的話題,可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為什么非要去一窩蜂地移植別人的記憶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記憶移植給別人呢?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偉人的記憶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記憶呢?移植了別人的記憶,人物雙方會發(fā)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開,選材的天地是非常廣闊的。
(2)要善于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發(fā)現(xiàn)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材料。中學生的生活閱歷當然不可能太豐富,但是,“對于我們來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羅丹語)。其實,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寫作材料無處不在,關鍵是作者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也正因為中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夠豐富,就更需要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材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愈是能從細小的生活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深邃的內(nèi)涵,其文章的質(zhì)量就愈高?!耙涣I忱锟词澜纾氚昊ㄉ险f人情”,這是藝術(shù)的高致。
(3)要處理好虛和實的關系。中學生寫記敘文,大多數(shù)選材都比較實,都是實實在在地敘述、描寫。其實,最具有主題潛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蘊的事物。因此,我們在選材時,不僅要注意那些寫實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蘊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題具有多義性、多層性、多向性,從而使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使作品產(chǎn)生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
3. 材料要有初步的形式意味
在考慮記敘文選材時,許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內(nèi)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強調(diào)選材要積極健康、典型生動等。這固然不錯。但是,如果忽略了記敘文的形式規(guī)范對選材的特殊要求,就會造成文體感不強,記敘文的文體特征就會因為選材不當而顯示不出來。
二、記敘文選材四字訣
很多學生在寫記敘文時,都為材料的選擇而苦惱:有的學生缺乏對生活的敏感,覺得生活平凡而枯燥,沒啥可寫;也有的學生有一大堆材料,卻不知道從何寫起;還有的學生積累了相當多的材料,但不知道哪些材料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或者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更好,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正好相反。其實,材料的選擇,是沒有什么固定的方法的。但在材料的選擇上,卻有四個字需要特別注意,可以作為學生作文選材的原則來強調(diào)一下:
1. “小”
很多學生寫作文,老想寫大事,覺得小事不值得寫,寫了也沒有多大意義??墒?,我們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人,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意義的大事”可寫。其實,只要認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義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寫出好文章來的。因為以小見大,本身就是文章最好的寫作方法,幾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這樣寫的。朱自清寫《背影》,那么大的作家,也只是寫了一件父親買桔子的小事。莫泊桑寫愛國主義這么個大主題,也只是寫了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與在學校上課的見聞(《最后一課》)。這些成功的例子不可能不給我們很多啟發(fā)。
2. “真”
選材要真實可信,不能胡編亂造。有些學生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到了作文課上,往往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意愿信筆寫來。這些脫離了生活真實的“故事”,不要說不能打動別人,恐怕就是自己讀了也要反胃,當然更不會以情動人了。比如有的學生寫教師關懷學生,總是寫下雨了,教師借雨傘雨衣給學生,自己淋著雨回家;或者在路上,自己的自行車壞了,過來一個教師,拿出工具修好了;或者自己病了,教師冒雨來給自己補課,自己很感動。其實,大家都知道,生活中這樣的事是很少的,而且即使有,也并不見得就能深深地感動學生。任何時候都要牢記,真實是文章的生命。寫作文時,不僅要有真實的故事,(上接第49頁)還要有真實的感情。當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觀描繪,生活實錄,而是經(jīng)過提煉、升華的真實,是一種藝術(shù)上的真,是“一種生活中的可能”。endprint
3. “新”
首先,所寫的人和事,必須是新的,別人沒寫過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的。俗話說,“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別人寫過的材料,自己再寫,本身就有“瓜田李下”的抄襲之嫌;再說,原作者肯定對那個材料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挖掘了,要想達到人家那個水平,也許本身就需要花費好多功夫,萬一弄不好,趕不上人家,豈不是費力不討好(當然,如果能超越原作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借鑒)?再說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只要肯觀察,用心去注意生活,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新鮮的材料。所以,要盡量寫自己觀察到的,別人沒注意的事物——在平常的事物中有不平常的發(fā)現(xiàn)。因為只有這樣的人和事,才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使讀者有閱讀的興趣。寫作時,如果能從中受到啟發(fā),將事情特殊化,便可達到神奇效果。試比較下列幾組材料:
(1)A. 媽媽給我買禮物。
B. 繼媽給我買禮物。(人物特殊化)
(2) A. 爸爸送我到醫(yī)院。
B. 爸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醫(yī)院。(時間特殊化)
(3) A. 王老師認真上課。
B. 兒子生病了,王老師仍堅持上課。(情況特殊化)
(4) A. 田野里,他像一株紅撲撲的高粱。
B. 他像路邊的一棵小草,被踩倒,又昂起。(地點特殊化)
這四組中,由于下一項將記敘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內(nèi)容比上一項更富有表現(xiàn)力,主題更深刻。如果學生運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獨領風騷,一鳴驚人。
必須指出的是作文要寫出新意,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都以內(nèi)容的真實性為前提,切不可胡編亂造。
4. “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義,讓讀者明白所寫材料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并把這種影響施加給讀者,以期引起一種感情上的共鳴,實現(xiàn)寫作的目標。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義、價值,當然首先要多讀書,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一切大師的作品都在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倍嘧x一些這樣的作品,模仿、借鑒,會對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幫助的。比如楊朔先生的很多作品,是很適合開始學著寫作文的初中學生學習的。其次,要想寫的深,還離不開自己的思考。任何時候作者都要對自己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材料、語言、形式等做科學的安排,反復推敲、反復斟酌,選用最合適的表現(xiàn)手法,選用最恰當?shù)木涫?,選用最準確的詞語。要能像唐朝詩人盧延讓一樣,“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相信就沒有寫不深刻的材料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秦淮高級中學 2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