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民
對話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不論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解構,還是對新型課堂教學范式的重構,都要接受課堂實踐檢驗。然而對于對話的有效性,有人說差強人意,也有人說遭遇尷尬。因此,有效的對話就必須是走心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那種虛偽的假對話和遭遇冷場的尷尬。那么,在語文課堂上,對話教學怎樣才能做到“走心”呢?
為什么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對話會得不到學生的積極反應,為什么我們所做許多努力會在學生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是該我們反思的時候了,你的對話貼近學生的心嗎?你的對話情境合理嗎?對話本是一種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要采用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對話的話題,尤其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將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例引進課堂,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地將學生引入到對話情境中去,激活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有話可說。舉個例子來說吧,在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歌時,首先抓住“欺騙”一詞做文章,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生活中被欺騙的事情,創(chuàng)設在欺騙上的認知情境。當一個學生說完自己被欺騙的事情后,我就給他朗誦這首詩,讓他感悟這首詩帶給他的安慰與激勵,創(chuàng)設學習上的情境。為了把對話引向深入,我把詩歌的題目作了一個小小的改變,把它改為“假如你欺騙了生活”。提出你欺騙過生活嗎?讓學生進入一個反思情境。最后以一個“假如生活可以重新開頭”話題,把學生引入到表達情境中去。在這首詩歌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遭遇生活打擊之后的青少年,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形象,之后經過反思,然后幡然醒悟,重新生活的情景。這個過程,對我們的青少年,尤其是我們的中職生,在很大程度上覺得就是自己的人生寫照。課后,學生告訴我三個沒想到,沒想到老師會給機會讓我們訴說自己的不快,沒想到老師會讓我們表達自己的不羈,更沒想到老師給了我們一個重生機會。只有適合的情境,才能讓學生眼睛閃亮起來。
什么樣的對話學生愿意傾聽?平等的沒有話語霸權的學生愿意聽。不粗暴,有人格尊嚴,學生愿意聽。從內容上講就是要能引起共師生共鳴的話題,喜歡的話題。而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最擔心的就是怕學生不聽,保持沉默。對學生而言,傾聽你的對話,首先要是他們感興趣的。因為傾聽要以興趣作為基礎的。所以對話話題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要不然,課堂教學對話成為教師的單口相聲。
確定好話題是進行對話教學的前提,但預設話題往往會因為現(xiàn)場的不確定因素而打亂。我們都知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不確定的因素,教學進程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的預設去展開。這時就要求教師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生成新的話題。而這種生成的新話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促成教學目標的迅速達成。因為這種對話主題是教師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產生的,它更接近學生的認知,為學生所熟知。如果老師善于抓住一個關鍵話語去生成一個有助于更好達成教學目標的話題,那么這樣的教師是一個了不起的教師,一個有智慧的教師。所以,我們教師在對話過程中要善于使用各種手段,在對話中生成有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好話題,用新穎的話題拽住學生的耳朵。
對話是交流,也是分享,既參與其中,也彼此分享。它不是兩個蘋果的簡單交換,而是兩個思想的交換,并形成一種新的共同思想。但是,師生之間會因為年齡、知識、經驗不同又會阻礙對話順利進行。對話要成為可能,教師就必須了解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在想什么、在說什么、在做什么。舉個例來說,對于習慣進行形象思維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只顧自己講那些抽象的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學生不能理解,對話也就不能真正展開了。所以,教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出發(fā),與學生的活動相聯(lián)系,讓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經驗。在這個基礎與展開對話。在增加學生感性認識的基出上,促進理性認識的轉變和升華。在對話中完成意義的交流、碰撞,最終完自我意義的建構。從而獲得分享帶來的快樂。
另外,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是很重要的,它能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如果教師語言乏味,沒有激情,課堂氛圍就會變得很沉悶。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各種諸如低頭不敢看老師的、生怕教師喊自己名字的,怕回答問題錯誤的、思想卻走神的等現(xiàn)象。教師的這種教學語言就在不知不覺中剝奪學生主體地位,師生之間的情感值等于“零”。因此,教師合理有效的使用語言魅力,在對話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消除學生學習的緊張心理,讓學生在毫無拘束的情境中下不知不覺地感受知識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快樂的、情感交融的對話教學氛圍,師生對話才能真正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