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如何在短暫的課堂教學中具體落實 “語用”教學思想呢?現(xiàn)以李濤老師在全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研討會”上執(zhí)教的宋詞《蝶念花·佇倚危樓風細細》為例,談談其具體的操作方法。
《蝶念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是柳永的名作,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讀本。全詩內(nèi)容如下: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李老師在教學中沒有在詩歌內(nèi)容理解上耗費較多的時間,因為這首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比較顯豁,顯然寫的是飄蕩在外的游子思念心上人的愁苦。那么全詩到底是如何來表達這種情感和主旨的?李老師沒有直接設置問題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而是高明地通過改寫引導學生思考全詩“怎么寫”的妙處。
李老師先試著詢問學生:這首詞是柳永的名詞,膾炙人口,大家能不能看出它好在哪里?學生一時不知道從哪里回答。老師這時啟發(fā)學生:我把這首詞改寫成了一首詩,大家對比一下,看看兩者之間的差距。老師改寫的詩歌為:
無限相思倚危樓,登高望遠更添愁。
圖醉不得還無味,消瘦憔悴亦不休。
學生在對比討論中,逐漸看出,改寫后的詩歌就是直接傾訴了思念的愁苦,而原詞顯然并非這樣,于是老師追問學生:原詞是怎樣抒情的?學生慢慢悟出:原詞采用了很多“意象”來含蓄地渲染了思念的愁苦。老師趁勢繼續(xù)追問:有哪些意象?為什么用這些意象?于是師生一起探討詞中意象的內(nèi)涵以及使用的原因。李老師這樣教學,就把“言語形式下的內(nèi)容分析和語言表達藝術”結合起來,而不是把“理解全詩的情感內(nèi)容具體是什么”作為重點。
比如,“倚危樓”就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它和“倚欄桿”一起被賦予了思人、思鄉(xiāng)、思國等眾多愁苦意蘊。如溫庭筠的“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望江南》),歐陽修的“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都寫女子對在外游子的思念;如柳永的“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怎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八聲甘州》),寫在外的男子對家里親人的思念;趙嘏的“云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長安秋望》),寫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等等。
又如“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是“望極天際,春愁黯黯生”的倒裝。那么為什么往天邊遠望,就會春愁生起呢?聯(lián)系下句“草色煙光殘照里”,可知是望到了天邊的“春草”才生起了春愁。那為什么望到天邊的春草就會有愁緒呢?原來,“春草”又是一個典型的意象,古代詩歌中,“春草”或代指思念家鄉(xiāng),或代指離愁別恨,意蘊幾乎已被固定。這是因為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處都生長著茂盛的春草,綿延的春草通向遠方,催人回家;且從時間上暗示新的一年又已到來,引發(fā)游子時光流逝之痛,所以詩人總會借著春草,抒發(fā)自己久在外地強烈的思歸、思人的傷感情緒。所以“春草”也因此被人們稱為“無情物”。
此外,“煙光”“殘照”“酒”等意象也都有其固定的內(nèi)涵。老師帶領學生通過對這些意象固定內(nèi)涵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柳永不愧是宋詞創(chuàng)作的高手,他深諳詩詞寫作藝術,在眾多的詩詞寫作中,早就將那些常見意象運用得非常純熟,所以情感所至,相關意象信手拈來,融入作品,切合無痕。本詩中,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典型的、代表性意象的反復鋪陳渲染,從而把自己的相思愁苦烘托到了極致。通過這樣的語言分析、鑒賞,也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詩詞創(chuàng)作的確是一門藝術,詩詞的語言尤其是意象的選擇都不是隨意的,這種選擇蘊含著作者高深的知識素養(yǎng),體現(xiàn)著作者精巧的構思匠心。
柳永的這首詞除了情感抒發(fā)真摯感人之外,在思想內(nèi)涵上也別有洞天。李濤老師同樣沒有簡單地設問,而是啟發(fā)學生:這首詞的結尾如果換成晏殊《蝶念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中的結尾兩句“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表達的效果有沒有什么不同?
學生在討論中先是感覺到了二者在表達方式上的明顯不同:柳詞直接抒情,表達了自己即使因思念消瘦憔悴也無怨無悔的心情;晏詞抒情委婉,表達了無法寄托思念之情的迷茫、悵惘。
老師這時再次啟發(fā)學生:晏詞寄信的對象無疑就是自己的心上人;而柳詞思念的對象是“伊”,聯(lián)系柳永其人,該詞作于柳永晚年,柳永一生坎坷,仕途不順,據(jù)說因所寫詞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為北宋仁宗所不喜,舉進士第時被黜落,并被仁宗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一生仕途多舛,但他并未放棄積極追求,終于在暮年考中進士。聯(lián)系柳永的一生,詞中的“伊”還可以怎么理解?
學生恍然大悟,這里的“伊”還可指代“對人生(理想、事業(yè)、學問)的追求和選擇”。因為“伊”字可以解釋為美麗的女子,而“美麗的女子”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常常暗指自己的人生追求或遠大目標。如蘇軾《赤壁賦》就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闭驗榻Y尾的這句話有著另外的豐富的意蘊,所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表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罔不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引用了三句古代詩句來進行表達,其中便引用了柳永的這句詩。
這樣進行拓展、引申,學生就對柳永這首詞的內(nèi)涵了解得更加具體深刻。
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語言文字運用藝術潛藏于文本表層之下。而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取決于對文本語言文字運用藝術的把握程度,這需要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科學選擇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教學方式和教學流程,揭開文本表層思想、情感的面紗,深入探究、學習文本語言文字運用的奧秘,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語文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