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芳
古詩文教學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如何提高古詩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一直思考的課題。在此筆者試圖從教與學關系的角度入手,從古典文學特有的教學價值出發(fā),改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路徑,實現(xiàn)課內(nèi)與課外、課堂與課后的遷移聯(lián)動,從而提升學生古典詩文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新課改以來,傳統(tǒng)的教學關系受到挑戰(zhàn),教學評價從關注教師的“教”轉(zhuǎn)向?qū)W生的“學”。因此,王榮生教授及其團隊提出了教學設計的新模板,即,要依據(jù)教學起點(體式與學情),研究教學終點(教學目標),在教學起點與教學終點之間,設置三個臺階,通過學生的活動,完成三個內(nèi)容的學習。這種教學設計模板,學生的學被強調(diào)突出,與教學內(nèi)容一起,形成“教”與“學”的互動循環(huán),實現(xiàn)教學相長、層層推進。
關于古詩文的教學價值,這里先要弄清一個事實,即教學價值并不等同于文學價值。誠然,被收入教材中的古典文學作品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但就基礎教育教學而論,那些發(fā)幽探微的細讀精思是不宜引入中學課堂的。可以做方法論的介紹、小課題合作探究的嘗試,但第一要義須定位清楚文本的教學價值。
那古詩文教什么?古詩文教學承載著“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一體四面的之功能,除了字詞語法現(xiàn)象的積累,更為重要的是在文章的“煉字煉句處”“章法考究處”揣摩體會出作者“所言之志、所載之道”,從而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傳承。
文言教學的名家輩出,都有獨家秘笈,這里不一一贅述,僅強調(diào)一下文言翻譯的六字真言“留、刪、改、調(diào)、補、貫”的相互關系,前三字針對詞匯翻譯、字字落實,后三字針對語法系統(tǒng)、句意通順。養(yǎng)習夯基、日積月累,文言語感終能有成。
基于文言之上的文章與文學、文化密不可分,是理解古典文學的密碼,我們將在下面的案例中重點闡述,以期能破解教學難題。因此,古典文學的教學價值,我設計簡述如下:
古詩文教學的四個維度:文法+文章+文學+文化。具體而言,文法:詞匯+語法;文章:煉字煉句+章法考究;文學:言志+載道;文化:民俗民趣+民族審美+民族思維。
古詩文教學重在養(yǎng)習夯基,就要多閱讀,培養(yǎng)語感;又要指導翻譯方法:留、刪、改、調(diào)、補、貫,且重在筆頭落實。
1.詩歌教學
詩歌教學,我們遵循以下幾個步驟:看標題、識作者、讀內(nèi)容、談感受。初中詩歌教學重畫面與想象,高中詩歌教學重方法與分析。以王維的《使至塞上》與杜甫的《登高》為例,探究詩歌教學的不同側(cè)重與銜接策略。
《使至塞上》以朗讀為主要方法,以各種形式的朗讀為線索串聯(lián)其他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及情感,品味詩歌的畫面感。一讀讀懂內(nèi)容。二讀品出畫面。三讀小結(jié)方法。第二臺階是教學重點,可以通過“邊塞詩”的比較閱讀中感受王維對大漠邊關簡潔卻形象的勾勒,再通過詩與畫的轉(zhuǎn)換活動,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畫面美,最后通過各種朗讀加深畫面的理解與欣賞。
《登高》中,意象的品析與詩歌的結(jié)構是教學重點。首聯(lián)6個意象,俯仰之間、動靜之中,有聲與無聲,水墨與清白,深秋的蕭瑟清冷盡在其中。頷聯(lián)一改意象的繁密跳躍,轉(zhuǎn)向闊達,在無垠的時空中品味秋的深沉。頸聯(lián)8重悲,極盡人到中年、百病纏身、窮困潦倒、坐困愁城、國仇家恨、無計可施的悲愴心酸。尾聯(lián)的人物特寫,將個人身世與國家民族融合在一起。詩人在起承轉(zhuǎn)合中,前后勾連,左右援引,運轉(zhuǎn)自如。中間兩聯(lián)從內(nèi)容到音韻堪稱神來之筆。他的一流詩作幾乎都是同樣的情感,將個人的悲哀與國家的盛衰、歷史的興亡捆綁在一起,于是,他就化身為這個國家,代表了這段歷史。
當然,如果從詩歌的文體特點出發(fā),詩歌教學應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以詩引詩、以詩論詩、以詩解詩、以詩成詩。我也嘗試過“以詩成詩”的教學目標,最終發(fā)現(xiàn),意象的排列組合法,更能幫助學生用詩歌的方式理解詩歌。
2.散文教學
要理解文言之下的思想情感、文化傳承,單純灌輸是沒有用處的,甚至會引發(fā)反感。因此,只能在煉字煉句處、章法考究處做文章。
比如:在《記承天寺夜游》中的“閑人”怎么解釋?東坡并非閑人,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在關心國家、關注人民。明明不是閑人,卻有如此的閑情雅致,為什么?景語中的“空明”二字,點出了他不受世俗欲望束縛的情懷。人雖然在塵世中掙扎,心卻能在天地間遨游。此外,我們可以關注判斷句式的特殊性,“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種判斷句型,先是呈現(xiàn)結(jié)果,后才涉及推測。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的心理活動:先有感覺的觸動,后有理念的闡釋。
在高一必修3《寡人之于國也》中,要理解孟子的思想,就必須關注兩個重點詞匯,“民”與“時”,孟子之民是養(yǎng)民保時、行仁政、反省節(jié)制、保全民黎民;與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王好戰(zhàn)、肆意揮霍、重小民寡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關注孟子施政綱領的層次性,無為的保民——王道之始,有為的養(yǎng)民與用心的愛民——王道之成。關注孟子犀利的比喻論證,孟子強調(diào)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民的教化,更是君的教化,先有“君君”,才有“臣臣”,給我們留下了“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的投槍匕首式警語。
總之,如何將經(jīng)典文學傳承下去,讓學生愛上古詩文,品味古典詩文之美,是我們需要重視的課題。筆者將繼續(xù)沿著字詞探究與篇章結(jié)構的思路,挖掘古詩文的美,和學生一起進入古典詩文品讀的審美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