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勇
(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qū)寶善街小學)
德育需要建立在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文化素質的基礎上。青少年學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學習,因此要在各科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師就應增強德育意識,將德育要求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也引入課堂教學的目標中。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都應滲透德育工作,要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環(huán)境育人、管理育人。
所謂師愛,是指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學生的關心、真誠、熱情、尊重、理解、信任和嚴格要求等諸多師德行為。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yè),首先必須熱愛學生,學生因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愛護而樂于接受其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關心和尊重,這是進行德育的前提。只有教師關心學生,才能自覺、主動地去親近學生和他們交知心朋友,了解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想什么,為什么這么想。教師摸清學生的思想脈絡和癥結,采取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和方法進行教育,做到對癥下藥.才能收到最佳的德育效果。教師尊重學生,就是和學生平等相處,以誠相待,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真理。在共同探索中,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存在的疑慮和困惑,清除心靈上的不純之處,引導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朝著時代期望的方向健康發(fā)展。
德育教學要從文明禮貌抓起。禮貌的本質是尊重人,它可以幫助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友好、合作、互助、和諧的關系。尊重人應從師生之間做起。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學會尊重教師,尊重同學,尊重他人,文明習慣的培養(yǎng)才能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做起。教師要加以正確引導,要與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加強聯(lián)系,形成教育網(wǎng)絡,發(fā)揮整體教育功能,積極開展對家長的指導工作,幫助他們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加強德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法制意識。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是社會發(fā)展的呼喚、能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忠于職守,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是做人的起碼準則,也最體現(xiàn)德育工作的成果。學校要讓學生從小培養(yǎng)公民意識,在師生中開展法制教育,改進師生關系,讓學生學法、懂法、守法,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在德育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學生加強管理。對學生管理的目的是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使學生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對各種不良傾向能自覺地抵制。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對象是學生,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對學生的管理是否得法將直接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影響教育質量和人才的培養(yǎng)。
學校教育畢竟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每位教師又同時是一個德育工作者,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學生德育管理的關鍵。有一流的教師才會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在世界有競爭能力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教師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教師隊伍的人格魅力。
加強教師的政治思想學習和強化職業(yè)道德建設是提高師德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要從德智體諸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把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每個環(huán)節(jié)。教育他們熱愛祖國、維護集體利益,關心他人,克己奉公。成為一個對人類有所作為和貢獻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掌握征服自然、建設祖國所必備的文化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創(chuàng)造性、適應性和應變能力,還要有健康的體魄。
德育工作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兼于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學等于一身。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應該是一個博聞強識知識豐富的人,一個思維敏捷而周密的人,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汲取新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以適應德育工作的需要。學校要通過有經(jīng)驗的教師傳、幫、帶等形式培養(yǎng)和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要廣泛交流,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教師要重視自己的形象,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在向學生傳授道德的基礎上要通過自己的言行教給學生如何做人,以自身的規(guī)范行為熏陶感染學生,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這就要求教師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應是一個道德高尚遵紀守法的人。
總之,教師應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要以情感為基礎,先有感化后有理喻,通情才能達理。教師要有愛心。在思想學習關心,生活常事上體貼,要熱心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對學生的本質和主流充滿信心,誠心接受學生的不足,并耐心的幫助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