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哲
(山東淄博桓臺一中附屬學校)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教育也在不斷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管理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填鴨式教育為主,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被動傳授,忽略學生的主動吸收;注重課堂預設,忽略課堂的有效生成。而新課改強調,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新課改將課堂的預設和生成有機統(tǒng)一起來,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作為初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政治教育,學科教師更要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相互關系,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能。
課堂的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統(tǒng)一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缺一不可。
首先,預設是生成的前提,沒有一定的課堂預設,那課堂的生成就帶有盲目性;其次,生成是預設的最終目標,沒有課堂生成的全過程,課堂預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實際的初中政治教學中,沒有有效的課堂預設,政治教學就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沒有有效的課堂的生成,政治教學就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提高教學效果。由此可知,教師要提高教學效能,就要處理好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制定出適合教學實際情況的預設方案,并根據(jù)生成的變動情況做出調整,以更加切合教學情境。
課堂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前提,預設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的課堂教學又是學生充分吸收學科知識的重要保證,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一堂課的精彩演繹都是教師在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的情況下所呈現(xiàn)出來的,所以,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課前預設的重要性,在上課之前,教師做好備課工作,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學習動態(tài),研究教材知識,將重難點爛熟于心,結合課程教學目標進行課堂預設,這樣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一堂有效的課程需要學生和老師的積極配合才能完成,在進行初中政治教育時,教師要轉變“教書匠”的角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在進行課堂預設的時候,應該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fā),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利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設置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案,讓生在課堂上展現(xiàn)自我,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能。
2.教師要具備教育機智
一個成功的教師絕不僅僅是把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學生自身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教師要獨具慧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育人,恰當?shù)靥幚韺W生遇到的問題、難題,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樹立人格魅力,這對于學科教學也很重要。作為初中政治教育教師,在進行課堂預設的時候,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綜合考慮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水平、教學目標等因素,要將時政、所學政治理論、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充分了解理論與實踐的密切關系,也能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
3.做好課堂流程設計
課堂流程主要涉及課前導入、講授新知、新知應用、作業(yè)布置等環(huán)節(jié),其中課前導入是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被激發(fā)、課堂教學過程是否有效,都與課堂導入密不可分,教師在設置課堂的時候,要注意將知識點與學生興趣結合。在新知講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把握重難點,這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教材知識,知道學生的知識基礎,才能有的放矢。作為初中政治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思維,思維的形成離不開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精心預設政治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辯論,形成自己的政治思維。
課堂的有效生成是課堂預設的目的,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所有的準備都是為課堂教學生成而做,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從課堂生成出發(fā),進行課堂預設,當然,課堂生成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總會按照預設的進行,所以教師還要運用教育機智發(fā)現(xiàn)課堂生成有價值的資源。
1.善用“質疑”
于質疑中激發(fā)生成,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大量事實證明,敢于“提問”是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有人說,學習的過程就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因此,初中政治教師要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和政治問題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質疑,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師生、生生互動與交流,讓學生在探究中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2.正視“錯誤”,在分析錯誤中轉化生成
由于學生自身缺乏或欠缺相關知識、經驗、思維能力,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錯誤甚至出現(xiàn)荒謬的想法,這時候教師要恰當處理,最好運用教育機智將這些問題轉化為生成資源,將錯誤變成“美麗的錯誤”,在這些問題中學生能夠在錯誤中學會思考問題、明辨是非、感悟道理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這樣才能訓練學生具備思維填密性、準確性、合理性。
3.巧設“情境”,在激發(fā)思維的拓展中生成
巧設情境,既注重求同思維的訓練,也注重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發(fā)散思維的引領下去設計出求新求奇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打開其一直存在的固有思路。形成“相異”點。新課改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初中政治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現(xiàn)自我,將學生的問題轉化為生成資源,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
政治教育是初中院校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政治教育也將面臨不小的挑戰(zhàn)。初中的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初中政治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規(guī)律以及差異性,研究出適合初中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不僅要在課前做好課堂預設,而且還應該注重課堂的生成,當課堂生成與課堂預設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準確的判斷力,讓更有價值的資源生成,而不是拘泥于課前的預設中,全然無視課堂生成的新資源。一言以蔽之,課堂是動態(tài)的,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課堂中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使課堂具有生命力,從而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政治教育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素梅.預設生成下的政治課堂教學淺談[J].科教文匯,2009,(04).
[2]李強.高效課堂引領下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