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平
(廣東省云浮市第三小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讓每個學生積極地主動求知、主動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環(huán)境下,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呢?
學生是推進課堂教學的主動力,是課堂的主角,教學過程必須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進來。以往,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jié)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短短一節(jié)課,往往老師講的多,學生講得少,練得少。
新課程十分關(guān)注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是將自己成為學生的同伴,與學生建立平等、親和、友善的合作關(guān)系,在不露痕跡的征詢、提議中,在自然而然的啟發(fā)引導中,讓學生去經(jīng)歷一個個充滿想象、生動的思維活動,經(jīng)歷一個實踐創(chuàng)新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吸收書本上和老師的現(xiàn)成結(jié)論。如:教學《秋天的雨》時,課前我準備了一幅秋天的畫,生動展現(xiàn)了五彩繽紛的秋天,大家一下子被眼前的畫吸引住了。當學生看到美麗的畫面,腦海里浮想聯(lián)翩。這時候我把握時機,巧妙過渡,“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秋雨的美吧!”接下來,課堂里可熱鬧了,大家都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扒锾斓挠晔敲匀说?,它是秋天里的一道美麗的風景。我們到處都可以找到它的足跡?!薄扒?,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熱……”整堂課,恰如其分的情境使大家暢所欲言,在師生交流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學生在整個語文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躍、興奮的狀態(tài)。正是因為在課堂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來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來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p>
本著這一指導思想,教師可將過去一堂語文課從頭到尾老師的講授,改為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討論、練說,在講中運用語言、豐富知識。為此,課堂上設計的分小組討論、上臺演說、書面練寫,都是給學生提供了實踐訓練的舞臺。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站起來發(fā)言,自愿地到講臺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合作伙伴,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
如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學會請教別人》時,教師可設計多種訓練方式:同桌練說、小組排練、分角色表演、男女生合演……在這種“其樂融融”的課堂訓練中,學生既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也使他們感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在這種主動、踴躍的訓練中完成了訓練任務。這樣做,也真正給予了學生自由,放松了學生的身心,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課堂也真正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的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北頁P和贊賞的魔力無比神奇。在課堂上,老師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信任的眼神……猶如和煦的陽光,照在學生的心靈上,將產(chǎn)生一股巨大的力量——那便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動力。在區(qū)教研活動中,聽了一些教學能手,教壇新秀上的公開課后,這種感受猶為深刻。課堂上,不時能聽到老師在與學生親切“對話”:“你講得真好!”“好,真不簡單!”“要超過你可真不容易!”……一次,有一位學生由于緊張,一連幾次都沒把一段話說通順,連下面聽課的老師也為他捏了一把汗。而上課老師不斷地微笑著鼓勵他:“不急,再試試!”迎著老師鼓勵的目光,最后,這位學生敘述得出奇的精彩!上課老師走到他跟前,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真不簡單!誰也比不上你這份勇氣!”在這種寬容、信任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愉快地討論、交流、娓娓敘來……輕松地完成了任務。
因而,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滿腔熱忱的贊譽、充滿信心的鼓勵,都如同絲絲春雨滋潤學生的心田,將會激勵學生發(fā)揮出自身的無限潛能。
“興趣是人對認識和活動需要的情緒表現(xiàn),是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各種感應包括大腦都會處于一種最活躍的狀態(tài),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最佳的心理準備。要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從新課導入起就應該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意入主課堂,為充當主角作好心理準備。因此,新課的導入應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學生”為立足點。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可先給學生講一個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當搶救人員發(fā)現(xiàn)她的時候(教師講的時候,聲音要低沉下來),她已經(jīng)死了……救援人員從廢墟的空隙伸手進去確認了她已經(jīng)死亡……當人群走到下一個建筑物的時候,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邊跑邊喊:“快過來!”他又來到她的面前,費力地把手伸到廢墟底下去摸,他摸了幾下突然高聲的喊道:“有個孩子!還活著!”……隨行的醫(yī)生為孩子做例行的檢查,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部手機,醫(yī)生下意識地看了下手機屏幕,發(fā)現(xiàn)屏幕上是一條已經(jīng)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講完這個故事,有些學生已經(jīng)有觸動,因為孩子們都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當他們聽到最后一句“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的時候,他們會想很多,會想起父母對他們的無私奉獻,這時候可以讓學生們先講講父母平時是如何關(guān)心他們的,自己又是以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然后,再引出《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學生會帶著情感走進這篇課文中去,帶著感情去讀懂、去完全理解這篇文章,同時也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愛父母、孝敬父母,這樣貼近課文的事例導入,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葉圣陶先生曾說:“上課是在讓學生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地聽講;是在讓老師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地講解”。因此,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盡量地把時間還給學生。教師的角色定位要從一個單純的“播音機”轉(zhuǎn)變?yōu)閷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總之,新課改的課堂生活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他們的想象飛起來,思維動起來,語言活起來,這也要求我們教師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反思,不斷地提高,與新課標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