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菁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張家港市護漕港中學。
從學生的考場作文看,存在不少弊端,最為突出的是:缺乏真情實感;選材陳舊,立意膚淺;內(nèi)容空洞,缺乏新意;語言貧乏,蒼白無力。根本原因是,學生遠離了作文的源泉——生活,學生知識積累不夠,生活單調(diào),缺乏寫作材料。下面就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尋求解決作文“源頭活水”問題的途徑。
培養(yǎng)學生勤觀察的好習慣,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如筆者就帶領學生實地考察“生物園”,引導他們細致觀察。園內(nèi)生機盎然,學生興致勃勃,寫觀察作文,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感悟生活的真善美。留意生活細節(jié)捕捉瞬間的美麗,發(fā)掘生活的閃光點,發(fā)現(xiàn)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例如,一處賞心悅目的美景,一次意料之外的事件,一個令人驚喜的實驗,校運會上激動人心的場面,課堂精彩的鏡頭,街頭動人的一幕等等。生活中有無數(shù)能觸動心靈的細節(jié),只要善于捕捉,細加品味,深加思索,就能從生活小事中發(fā)現(xiàn)許多新的“意義”,從而寫出以小見大,“言于心”的真文章。
第一,觀察和體驗相結(jié)合。
老師們常感嘆,帶學生走進自然,面對賞心悅目的美景,學生為何仍然下筆苦澀,搜腸刮肚?筆者以為,僅憑“觀察”是不夠的,還要引導他們多角度地觀察,融入自然,用心觀察,用心感悟,文章必定平中見奇,鮮活充盈。有一次秋游,學生乘船穿行于湖光山色之間,景隨船移,美得令人陶醉。“探險”更讓學生感到“刺激”,穿越“原始森林”,行走索橋棧道,讓學生體驗無限野趣,也獲得了寫作的沖動和靈感,將真切的情感傾注于字里行間,涌現(xiàn)出許多讓老師們驚喜的佳作。讓學生寫親身體驗的真實的感受,作文就盡顯生命的原色。
第二,指導學生參與實踐。
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踏上社會,走進廣闊的生活空間,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參觀訪問、文體競賽、演課本劇、科技活動等。新課程將作文訓練融合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就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拓寬語文學習空間。如“漫游語文世界”活動,筆者讓學生分成“標題薈萃”“精彩廣告語”“對聯(lián)薈萃”“名稱薈萃”“網(wǎng)絡語言”“文字診室”“名主播風采”等專題小組,開展調(diào)查研究,完成調(diào)查報告,每人寫一篇作文。由于學生全身心投入,獲得了真切的體驗和獨特的感受,所寫作文自然真情流露,并有獨到見解。
好的素材來源于生活,教師應鼓勵學生關心社會,關注熱點,勤于思考,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作文田園,必能寫出讓入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引導學生“眼”要多看。如要求學生??础缎侣劼?lián)播》《焦點訪談》等電視節(jié)目,看《語文報》《讀者》等報刊;走出戶外,搞調(diào)查、觀展覽、逛花市,游名勝古跡,看風土人情。其次,“耳”要勤聽。要求常聽廣播,聽講座,聽時事點評。
課文是學生閱讀的精品,應指導學生精讀課文,以點帶面,吸取精華。對文情并茂的佳作,指導學生圈點勾畫,細加咀嚼,加強誦讀,精讀深思。如教《春》,引導學生朗誦,品味語言的優(yōu)美,寫蜜蜂嗡嗡地“鬧”,寫花香在濕潤的空氣中“醞釀”等,含義豐富,形象生動。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的品味,領略課文的精神內(nèi)涵和作者的情感。
通過閱讀,積累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分類積累,集腋成裘。第一,積累語言素材。積累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研究語言的表達技巧,獲得啟發(fā)和借鑒。如善用整齊句式,增添語言的音韻美;巧用修辭手法,增添語言的情趣美,妙用名言詩句,增添語言的典雅美。第二,積累思想素材。引導學生摘錄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既品味生動的語言,又挖掘深厚的思想,日積月累,自有奇效。第三,積累事例素材。筆者常教學生“就地取材”之法:語文書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書,涉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只要作一番整理歸類,可積累不少寫作材料。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積累豐厚,寫起作文就思維活躍,文思泉涌。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具體方法有:
(1)讓學生演課本劇。如《晏子使楚》這篇古文,故事性強,筆者讓學生自編自演,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了解晏子和楚王的人物形象。(2)請學生當老師。學生興趣濃厚,筆者將幾篇自讀課交給學生,把學生分成幾個備課小組,分別負責《十三歲的際遇》《幼時記趣》的備課、講課。在老師指導下,備課小組自主分工合作,發(fā)揮所長,查找資料,研究問題,設計教學流程,制作課件,忙得不亦樂乎,很興奮,很期待。小老師講課,老師“坐鎮(zhèn)”為他們撐腰。講課的、聽課的都很激動,課件很有學生味,有時代感,“師”生交流熱烈,掌聲不斷。課后,寫“語文新課堂”話題作文,學生動心、動情,從不同角度抒寫獨特的體驗,寫出了真情,寫出了新意。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劉勰)。闡明了自身修養(yǎng)對寫好文章的重要作用。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還需要內(nèi)心深處的感悟,將積累內(nèi)化為自身修養(yǎng)。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深思、細悟,塑造美好的心靈。
通過閱讀,使學生認識社會,受到美的熏陶,凈化心靈,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寫作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沒有個性就沒有創(chuàng)新。無論閱讀還是寫作,都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感受。鍛煉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善于從寫作材料中挖掘出新意。鼓勵學生在觀察事物時獨辟蹊徑,有所發(fā)現(xiàn);作文要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形成自己的個性。
總而言之,以讀促寫,深人生活,寫作就有源頭活水,作文創(chuàng)新也就水到渠成。有了豐富的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fā)。那么,如何“薄發(fā)”?這就要引導學生“巧選材——活運用——創(chuàng)新意”,多角度挖掘材料,挖出新意,寫出個性風格,讓平凡的材料著上不平凡的色彩,文章就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