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培
我們知道,選修課的開設,其宗旨是“體現(xiàn)基礎性”,“但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毋庸諱言,囿于學校的硬件設施、師資水平等,現(xiàn)行高中語文的選修課本的教學,“選”的成分比較少,統(tǒng)一要求的成分多。一句話,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的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
對于選修教材的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大都處在教師引導下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選修課程的種類多,單語文學科就有16種之多,還不包括校本課程。在老師、學生都沒有選擇的前提之下,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這些教學,也只能是蜻蜓蜻蜓點水,缺乏系統(tǒng)性的教學也就理所當然的了。同時在教學上,大多老師上選修課程和上必修課程一樣,仍與高考緊密結(jié)合,只重知識教學,不重興趣培養(yǎng)和素養(yǎng)提升,只是高考指揮棒下必修課程的補充和輔助。這顯然有悖于選修課程開設的主旨。
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多、容量大的特點決定了不管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策略的研究都繞不開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重構(gòu)。我們所說的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重構(gòu),其實就是指語文教學內(nèi)容是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它既包括對現(xiàn)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gòu)”——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
因此,語文選修教材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重構(gòu)必須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二是時間消耗的最優(yōu)化,總體目標是既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又要用合理的時間取得較大的成效。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以《史記》選讀中的《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為例,就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流程、教學內(nèi)容做了一些選擇與重構(gòu),做到學有目標,教有側(cè)重,切實讓學生學有所獲。
《史記》選讀的編寫目的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力圖使學生體驗“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的經(jīng)典閱讀過程,以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我們先看一下編者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項羽本紀》的“教學目標”為:
通過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征,學習《項羽本紀》的人物刻畫藝術(shù);學會辨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思考;感受項羽獨特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學生昂揚向上的情感,加深對人生的認識。教學重點是: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征,學習《項羽本紀》的人物刻畫藝術(shù)。教學難點是:探究項羽的性格特點及辨證地評價項羽。
《高祖本紀》的“教學目標”是:體會《史記》“實錄”之精神;了解作者運用對比刻畫人物的手法;熟知《史記》首創(chuàng)的“互見法”?!敖虒W重點難點”是:體會《史記》“實錄”之精神。
時間緊張、內(nèi)容繁雜、教學目標的突破、能力的培養(yǎng)……諸多問題如何解決?
我們還是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重組上做文章。
選文《高祖本紀》(另一篇是《李將軍列傳》帶*號,目錄后注明是“自讀篇目”)所在專題的標題是“不虛美,不隱惡——《史記》的史家傳統(tǒng)”;《項羽本紀》(另三篇是《廉頗藺相如列傳》《滑稽列傳》《刺客列傳》,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滑稽列傳》帶*號)所在專題的標題是“摹形傳神,千載如生——《史記》人物的刻畫藝術(shù)”。從這里可以看出,編者的用意是用這兩個專題向?qū)W生介紹《史記》在寫人物傳記時的指導思想和《史記》的人物刻畫方法,這無疑是課堂教學目標的重點和難點。
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哪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劉邦、項羽的故事及其性格的了解上。兩篇課文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上有相似之處:都先介紹了各自的人生經(jīng)歷,更重要的是,兩人是“楚漢相爭”最重要的一次戰(zhàn)役——“垓下之戰(zhàn)”——的“主角”,從這也可以對“垓下之戰(zhàn)”有一個全景的了解。加上刻畫人物的方法基本相同,敘述事例的方法基本相似。因此,在不違背編者意圖的前提之下,我們將兩篇課文組成一個專題展開學習。為此,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運用“互見法”完整地敘述“垓下之戰(zhàn)”;
2.運用對比法,分析劉邦和項羽的性格特征;
3.了解《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傳統(tǒng)”以及“摹形傳神,千載如生的的刻畫人物藝術(shù)”;
4.通讀兩篇文章,掌握其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現(xiàn)象。
計劃6課時。事先向?qū)W生提供有關(guān)項羽、劉邦的資料。如:項羽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天之亡我,我渡何為?”劉邦對項羽的評價、韓信對項羽的評價、太史公的評價;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成語;補充說明什么是“互見法”。
第一課時,通讀兩篇文章,初步掌握有關(guān)的文言現(xiàn)象,熟悉課文內(nèi)容;第二課時,交流文言現(xiàn)象的掌握情況,教師補充;運用“互見法”敘述“垓下之戰(zhàn)”的全過程,小組討論;第三課時,班級交流補充“垓下之戰(zhàn)”的全過程;第四課時,找出文章中劉邦、項羽的精彩語言,通過對比,分析劉邦、項羽的性格特征,小組討論;第五課時,班級交流分析補充項羽的性格特征,并以此來反映《史記》寫作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傳統(tǒng)”以及“摹形傳神,千載如生的的刻畫人物藝術(shù)”。第六課時,回顧總結(jié)。
課后延伸:
1.查找并抄寫與兩篇課文有關(guān)的成語并解釋;
2.說說劉邦和項羽你更喜歡哪一位?你如何看他們的成?。空l才是真的英雄?
3.依據(jù)課文節(jié)選部分內(nèi)容,結(jié)合必修三《鴻門宴》和查找的劉邦、項羽生平資料,為他們寫一個五十字左右的簡介。
學習總結(jié):劉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負非凡,“仁而愛人”,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隨機應變,百折不撓。同時又是一個“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紿為謁曰賀錢萬”的市井無賴,具有忌賢害能、誅殺功臣的陰冷本性。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沒有一味褒揚。
項羽的一生短暫,卻經(jīng)歷了從自立為西楚霸王到自刎于烏江邊的大起大落,他的事跡也引發(fā)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的詠嘆。比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就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與敬仰。司馬遷在刻畫項羽的形象時,飽含著無限的熱情和崇敬,使《項羽本紀》成為《史記》中最精彩的一篇。但司馬遷還是本著“不虛美、不隱惡”的精神,塑造了一個豐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雖說項羽在政治上是失敗的,但他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的本色英雄。他身上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jié)、悲壯正氣,寧可無愧而死,不可慚愧而生,正是讓我們震撼、欽佩和學習的!
兩天后,對課本內(nèi)容和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一次檢測,檢測的內(nèi)容是包括文言虛詞、實詞的掌握,劉邦、項羽性格的剖析,《大風歌》《垓下歌》的默寫,兩人的小傳……全班63人參加了檢測,檢測結(jié)果平均成績?yōu)?3.6分。其中,90分以上,56人,占全班人數(shù)的91%;20—90分,5人,占全班人數(shù)的2%;1人76分,1人54分。與同期測試相比,平均成績上升近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