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詠梅
人的內在秩序是什么呢?看不見,摸不著。其實,它時刻都在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
在教學一線工作,經常會看到,有些學生因種種原因,造成學業(yè)成績不良,行為拖沓,規(guī)則意識、紀律意識淡漠。不同班主任帶的班,學生的成績和表現,也會差距很大。我常想:那些優(yōu)秀的班級,老師的方法很巧妙嗎?差距在哪里呢?筆者經常對這些現象進行反思,由方法,想到“秩序”。原來蒙臺梭利在《兒童的秘密》第八章《秩序》中,早有論述:“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其中之一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從屬于兒童對他本身與自己的環(huán)境的關系的感知。另一個是內部的,這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這種敏感可稱之為內部定向?!蔽一腥淮笪?,也算是愚者千慮,終有一得:這些同學、班級的不同,可以用內在秩序的建立與否來分析吧。
蒙臺梭利在書中還寫到:“兒童生活在一座城市里,生活在一個堆滿各種東西的封閉環(huán)境里,成人出于兒童不理解的原因搬動和布置這些東西,這時兒童對成人這種難以言傳的態(tài)度是很難形成一種判斷的。如果兒童過了對秩序的敏感期,那么,他所看到的這種紊亂就可能成為他發(fā)展的一個障礙,成為變態(tài)的一個原因。”那些出現問題較多的同學,應該與人生初期秩序敏感期的受教情況有直接關系。這些已無法挽回了,誰都不能重回兒童少年,暫且不論。
以我所在的初中學校為例,有經驗的班主任在新接班級時,都要“靠班”一個月。因為學生進入新環(huán)境,舊的秩序已經結束,急需建立新秩序,以適應新的學校生活。新秩序的建立,不能只是理論要求,要實際練習。比如:對住校的同學,要手把手的指導疊被子,鋪床鋪,掃地,拖地,清理墻壁,班主任都要一一指導、落實、察看,反復進行。在學生內心逐步建立起新標準,直至達到要求。這個過程,也是慢慢進行內在秩序建立的過程,外在表現是內心秩序的體現。
自進入初二,我班一個男生宿舍衛(wèi)生屢屢出現問題,白色瓷板地面,總有污痕,并且常有食物碎屑散布其中。每次查宿舍,我都要給他們進行補救整理。我三番五次地與兩位值日的同學談話,又用手機拍成照片,向他們反饋。批評表揚都解決不了問題,這成了我一大心事。最后決定換人。周一我果斷調換了值日人員。
我計劃在他們第一次值日時,就要幫他們弄清標準和做法,我手把手的示范:怎樣掃地、包括床下地面墻壁,怎樣拖地,拖幾次,怎樣涮拖布,什么時間拖,宿舍內勞動工具怎樣擺放。我這樣做的目的——教會值日的同學一步步認清要求,并建立起值日秩序。
這個宿舍從此地面泛起了亮光,衛(wèi)生再也沒有扣過分。我由此感到內在秩序的建立是有時機的。這樣的秩序一旦建立,不但改變了環(huán)境,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同學獲得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優(yōu)秀的老師很善于抓住時機,幫學生建立內在秩序。新生入學開始,不只是外靠衛(wèi)生宿舍,還給學生提出內在的四氣:“正氣是形象,骨氣是脊梁,志氣是力量,朝氣是希望?!爆F在,這位老師不常到宿舍去檢查,她的學生一直做得很好。這位老師抓住適宜的時機,指導學生建立起了學校生活的內在秩序,班級學習成績也遙遙領先。
我很贊同李振村在他的博文《等壓教育》中說的話:“要把力氣更多地下在幫助學生建立內在的秩序感上,讓孩子們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能夠約束的行為習慣”。有人說好孩子是已喚醒內心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壞孩子還沒有喚醒內心的種子,沒有認識到自我,還渾渾噩噩的活著。我認為好孩子是已經建立內心秩序的孩子,壞孩子是還沒有建立起內心秩序的孩子。一個人內在秩序的有無,真的非常重要。
內部秩序是社會群體長期社會交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在規(guī)律,并且通過人類集體學習和模仿機制不斷擴大和發(fā)展。人類社會一般會形成,一個是“集體主義”的內部秩序,另一個是“個人主義”的內部秩序。“集體主義”內部秩序形成的社會結構通常是橫向的,是一種“集體懲罰”機制。從長遠來看,培養(yǎng)學生的內部秩序還是建立和諧的法治社會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