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斌
當前的文言文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傳統(tǒng)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教學模式不僅僅形式呆板,進度緩慢,而且影響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何破解這種不利局面,讓學生能積極的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來,從而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率呢?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fā)現加強誦讀能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率。
讀準字音是誦讀的基本要求,也是進一步誦讀的前提條件。這里要求學生在朗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如果有自己不會認的生字生詞先用做好記號,然后繼續(xù)朗讀至全文結束。第一遍讀完后再動手查閱自己標注的不會認的生字詞,在確定讀音的基礎上再將全文朗讀一遍。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對不認識的字詞的印象。
試讀時必須提醒學生注意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注意多音多義詞。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一定相同。如“行”,本義是“道路”,讀“háng”。但在《觀滄?!贰叭赵轮?,若出其中”中則讀“xíng”,“行走”的意思;在《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中讀“xíng”,是“奉行”的意思;《過秦論》中“(陳涉)躡足行伍之間”讀“háng”,“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的意思。這就需要學生在確定多音詞的讀音時把握他們不同的用法。
二要分辨古今易讀的情況。如“樊于期偏袒扼腕而進曰”中的“于”讀“wū”(《荊軻刺秦王》);“大王見臣列觀”中的“觀”讀“guàn”(《廉頗藺相如列傳》);“天姥連天向天橫”中的“姥”讀“mǔ”(《夢游天姥吟留別》)等等。
三要弄清現在不常見的讀音。如“潦水盡而寒潭清”中的“潦”讀“l(fā)iǎo”(《滕王閣序》)等,這些在現代漢語里面不是很常見的字詞,誦讀時應多加留意。注意好這些,暢通的朗讀文言文就沒有有多大的問題了。
這一步是在試讀的基礎上繼續(xù)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逐步對全文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學生采用的是自由的“素讀”的方法朗讀。即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借助任何工具書,自己邊讀邊理解,能理解多少算多少,在大腦里形成表面的、淺層次的印象。這樣有利于學生有針對性的解決自己存在的問題,有利于他們形成個性化的感受與體驗,也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良好習慣的形成。讓學生把誦讀的過程變成一個發(fā)現的過程,一個自求自得的過程,讓自己能有真正的收獲,讓他們?yōu)樽约旱氖斋@而高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文言文,學生初讀所得到的感知往往有一些錯誤。這時,如果教師急于指出錯誤,讓學生記住字詞的意思就顯得越俎代庖。因為這樣做,不符合《新課標》中“語文學習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這一要求。所以,我要求學生不急不躁,仔細對照注釋,借助《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聯(lián)系已學課文中掌握字詞義,自己去讀,做到“基于自己的獨特經驗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的意義”。在大體字詞義,了解課文內容后,學生能講出課文的大致內容。通過講述,教師可以對學生掌握的程度有所了解。
通過學生的自讀,有些字詞句,學生仍未疏通,這些往往就是課文中的重點。教師可以把問題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猜讀。同時指導猜讀的方法:一、要顧及字詞的含義;二、要顧及全篇,結合語境,聯(lián)系上下文。
猜讀是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其原則,就可以深入文本。如讀到某處覺得不易理解可姑且存疑。有的讀完全篇即可理解,有的讀完全篇即可理解,有的讀完全篇,前后聯(lián)系也可推出正確結論。這“推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正是閱讀一切文章的重要能力。從文章的明示信息中,推出其中隱含的信息,這種猜讀的過程,正是思維訓練的過程。
如果在誦讀的過程中把握了文章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學生的記憶速度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課的時候,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圖像和優(yōu)美的音樂中朗讀文章、詩歌,從而更深刻的領悟文意、詩意。
單一呆板的活動往往使人產生厭惡甚至抵制的情緒。教學中不妨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使學生在愉快中誦讀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加快背誦的速度。一般來說,學生都有極強的好勝心,利用競賽形式進行朗讀比賽,讓課堂活躍起來。如上完一篇文言文后,可以把學生分組進行配樂朗讀比賽。比賽哪個小組讀得流利,比賽哪個小組讀得有感情。還可以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片說出相關的語句……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極為活躍,不但加深印象,鞏固了所學知識,更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加強記憶,可以看到作者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到。反復誦讀便于記憶,學文言文反對死記硬背,但因此不記不背就大錯特錯了。記憶、背誦是向大腦輸入信息,存儲財富,也是繼續(xù)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所以,學生只有通過反復誦讀,熟讀精思,才能領悟到文言文的內涵,欣賞到文言文特有的美,從而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