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王佳偉,2
腦靜脈竇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CVST)發(fā)病率約為(3~4)/100萬,其病死率可高達4.39%[1]。CVST累及的部位有皮質淺靜脈、大腦深靜脈和硬腦膜竇。與腦動脈血栓形成不同,CVST發(fā)病率相對較低,病因、病變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各異,缺乏特異性,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發(fā)展,對CVST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其診斷率及治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F(xiàn)回顧性分析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以“視力障礙”就診、后診斷為CVST的患者資料,探討此類疾病的可能發(fā)病機制、臨床診斷治療,進一步認識以視力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CVST的特點。
1.1 病例資料 連續(xù)收集2004年1月-2016年7月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治療、以視力障礙癥狀就診的CVST(不包括海綿竇血栓形成)患者,均符合《中國顱內(nèi)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診斷與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2],并經(jīng)頭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計算機斷層掃描靜脈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靜脈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和(或)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證實。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腦靜脈竇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既往史、病程[分為亞急性(4 d~1月)和慢性(>1月)];分析患者病因及臨床誘發(fā)因素;臨床表現(xiàn)癥狀、體征;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及治療等數(shù)據(jù)。
1.3 統(tǒng)計方法 本研究為描述性研究,其中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2.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34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52.9%),女性16例(47.1%),男女比例為1∶0.89,年齡14~61歲,平均(36.1±12.9)歲。其中,≤18歲者1例(2.9%),為男性;19~45歲者24例(70.6%),男性12例(35.3%),女性12例(35.3%);46~60歲者8例(23.5%),男性4例(11.8%),女性4例(11.8%);>60歲者1例(2.9%),為女性。亞急性起病11例(32.4%),慢性發(fā)病23例(67.6%)(表1)。
2.2 病因及誘發(fā)因素 本組患者中有感染因素者5例(14.7%),非感染因素引發(fā)疾病者29例(85.3%)(表2)。
2.3 臨床癥狀及體征 本組患者臨床癥狀中以視力下降最常見,共29例(85.3%),其中雙眼視力下降23例(67.6%),單眼視力下降6例(17.6%),嚴重視力損害(顯然驗光<0.1)14例(41.2%);陣發(fā)性黑蒙8例(23.5%)(其中4例合并視力下降);復視1例(2.9%)。視力障礙伴有頭痛9例(26.5%),伴眼痛1例(2.9%),伴頸痛1例(2.9%),伴耳鳴2例(5.9%),伴頭暈1例(2.9%),伴癥狀性癲癇2例(5.9%)(表1)。
表1 34例靜脈竇血栓患者人口學資料、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特點
表2 34例靜脈竇血栓病因及誘發(fā)因素分析
本組患者主要體征為視盤水腫29例(85.3%),其中雙眼視盤水腫27例(79.4%),單眼視盤水腫2例(5.9%);靜態(tài)視野損害28例(82.4%),其中嚴重視野缺損(彌漫性視野缺損或全視野缺損)18例(52.9%),雙眼受累11例(32.4%),單眼受累7例(20.6%)。
2.4 腰椎穿刺 33例患者行腰穿檢查,顱內(nèi)壓<180 mm H2O 1例(3.0%),顱內(nèi)壓180~330 mm H2O 14例(42.5%),顱內(nèi)壓>330 mm H2O 18例(54.5%)。腦脊液常規(guī)異常(總細胞數(shù)及白細胞增高)3例(9.1%),腦脊液生化異常(主要為糖和總蛋白增高)9例(27.3%)。
2.5 影像學檢查 34例患者行頭CTV/MRI/MRV/DSA檢查,7例(20.6%)僅有1個部位靜脈竇或靜脈血栓形成;9例(26.5%)出現(xiàn)2個靜脈竇或靜脈血栓;7例(20.6%)血栓累及3個靜脈竇或靜脈;7例(20.6%)有4個靜脈竇或靜脈血栓形成;2例(5.9%)累及5個靜脈竇或靜脈;分別累及6個及7個靜脈竇者各1例(2.9%)(表3)。發(fā)生血栓頻度最多為乙狀竇25例(73.5%),而后依次為橫竇24例(70.6%),頸內(nèi)靜脈10例(29.4%),上矢狀竇9例(26.5%),竇匯6例(17.6%),下矢狀竇3例(8.8%),直竇及大腦大靜脈各1例(2.9%)。僅有5例(36.4%)出現(xiàn)受累靜脈引流區(qū)腦組織或腦膜病變,10例(29.4%)表現(xiàn)為視神經(jīng)信號異常,視神經(jīng)周圍蛛網(wǎng)膜下腔增寬9例(26.5%),而16例(47.1%)無腦實質損害或陳舊病變,MRI上表現(xiàn)為部分空蝶鞍13例(38.2%),表現(xiàn)為空蝶鞍3例(8.8%)。
2.6 實驗室檢驗及治療效果 23例患者行D-二聚體檢驗,僅有6例(26.1%)D-二聚體≥0.5 mg/L,33例給予治療(1例為住院1d的患者,未治療),給予甘露醇、醋甲唑胺、低分子肝素或華法林治療,18例(54.5%)臨床癥狀好轉,15例(45.5%)無明顯改善。
表3 34例患者靜脈竇血栓常累及部位一覽
腦靜脈竇血栓形成最早報道于1825年,該病發(fā)病率較低,成人3~4/100萬,兒童7/100萬,是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少見的類型[3]。典型CVST有如下臨床特點:①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病,以青壯年為主,女性多于男性。②常見的病因有感染因素(如耳鼻、顏面部、扁桃體、顱內(nèi)感染等),非感染因素(口服避孕藥、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及產(chǎn)褥、激素替代治療、外傷等),還有部分為原因不明。③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發(fā)病。④主要癥狀為頭痛、惡心、嘔吐、癲癇、視盤水腫等,嚴重者可能導致意識障礙甚至死亡。CVST的臨床表現(xiàn)沒有特異性,易漏診或誤診,據(jù)報道誤診率高達50%[4]。
本組研究發(fā)現(xiàn)以視力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的CVST可見于各個年齡段,以青中年為主,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與以往文獻報道以女性為主不同[5-6]。本組病因以非感染因素為主(85.3%),感染因素僅占5例(14.7%),非感染因素中又以血液系統(tǒng)病變所占比例最大。發(fā)病形式多為亞急性和慢性隱匿發(fā)病,病程最長可遷延2年,與以往文獻報道的急性和亞急性起病方式不同。臨床表現(xiàn)以視力障礙、視盤水腫、視野缺損和顱內(nèi)壓明顯增高為特點,這與文獻報道的CVST臨床特點不完全相符[6-7]。這可能與本組病例多為慢性靜脈竇血栓形成、部分可能與靜脈竇先天發(fā)育異常有關,與經(jīng)典的CVST起病形式、臨床表現(xiàn)、發(fā)展及轉歸不同[8]。
本組47.1%患者影像學上表現(xiàn)為部分空蝶鞍或空蝶鞍,視神經(jīng)信號異常和視神經(jīng)周圍蛛網(wǎng)膜下腔增寬分別為29.4%和26.5%,多個靜脈竇可有血栓形成。MRI上可出現(xiàn)視神經(jīng)及其周圍蛛網(wǎng)膜下腔改變,提示臨床若發(fā)現(xiàn)有慢性雙眼視力損害患者,應盡早查眼底及靜態(tài)視野檢查,如有異常進一步檢查頭MRV/CTV,必要時行DSA,可早期發(fā)現(xiàn)靜脈竇病變。
DSA是確診CVST的金標準,其直接征象為腦靜脈竇不顯影或充盈缺損;間接征象為皮質靜脈擴張、迂曲,顯影時間延長。MRI結合MRV是診斷CVST的首選方法,文獻報道診斷敏感率達90%以上[9]。本組病例MRI顯示多數(shù)病例為空蝶鞍或部分空蝶鞍,視神經(jīng)信號異常及其周圍蛛網(wǎng)膜下腔增寬,腦內(nèi)新發(fā)病灶少,頭MRV或頭CTV聯(lián)合DSA能很好地顯示靜脈竇血栓形成。
CVST治療原則包括病因治療、對癥治療、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和介入治療??鼓侵委烠VST的一線藥物,2011年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卒中學會CVST的診斷和治療指南指出,一經(jīng)確診為CVST的患者,如無禁忌證,應立即啟動抗凝治療,伴有顱內(nèi)出血不是抗凝治療的禁忌證(Ⅲa級推薦,B級證據(jù))[10]。為了減少CVST復發(fā),原發(fā)性CVST需抗凝治療3個月,遺傳性或繼發(fā)性CVST需抗凝治療6~12個月,而長期服用抗凝藥無益[11]。目前無證據(jù)表明靜脈溶栓治療優(yōu)于抗凝治療,這可能與該病明確診斷時間較遲,患者已失去最佳溶栓時間窗有關。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被認為是治療CVST最有效的方法,有報道總有效率為100%,但該技術尚處于待完善階段,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證實[12]。本組病例除了給予抗凝治療外,針對顱高壓給予口服醋甲唑胺治療,顯示有一定輔助治療效果。
本文為回顧性研究,樣本量偏小,且為單中心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后期計劃進行更大樣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以對以視力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的CVST的臨床特點和治療策略進一步研究。
[1] BORHANI HAGHIGHI A,EDGELL R C,CRUZFLORES S,et al. Mortality of 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 in a large national sample[J]. Stroke,2012,43(1):262-264.
[2]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卒中診治指南編寫組. 中國顱內(nèi)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診斷和治療指南[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2,45(11):818-823.
[3] 靜脈和靜脈竇血栓形成診治的多中心專家共識組. 顱內(nèi)靜脈和靜脈竇血栓形成診治的專家共識[J]. 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3,52(12):1088-1090.
[4] 勞鋒華,胡宇云. 顱內(nèi)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J]. 臨床合理用藥,2010,3(10):110.
[5] 尹西,蒲傳強,田成林,等. 350例腦靜脈竇血栓患者臨床特點研究[J]. 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32(6):529-531.
[6] 劉想林,徐平,文俊. 顱內(nèi)靜脈竇血栓形成30例臨床分析[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4):111-113.
[7] 李勍,楊雪榮,陸明佳,等. 顱內(nèi)靜脈和靜脈竇血栓形成32例的臨床和影像分析[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27):146-149.
[8] FERRO J M,CANHAO P.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update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Curr Cardiol Rep,2014,16(9):523.
[9] 葉景,張小軍,王守森,等. 腦靜脈及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磁共振靜脈血管成像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2,17(1):57-59.
[10] SAPOSNIK G,BARINAGARREMENTERIA F,BROWN R D,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2011,42(4):1158-1192.
[11] MASUHR F,MEHRAEIN S,EINHAUP K.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J]. J Neurol,2004,251(1):11-23.
[12] 彭明強,林興建,夏成才,等. 腦靜脈竇血栓形成20例臨床分析[J]. 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22(6):42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