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卓群 高清
摘 要 民事訴訟的典型結構是“法官中立、兩造對立”。但在司法實踐中,原、被告雙方當事人串通損害案外第三人權利的情形頻頻發(fā)生,我國民事訴訟法上現(xiàn)有的案外第三人權利保護機制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雖然近年來民事訴訟法兩度修改,但各項第三人權利保護制度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仍然不夠嚴密。本文認為從系統(tǒng)化的思路出發(fā),完善和整合各項第三人權利保護機制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 民事訴訟 案外第三人 權利保護 機制
作者簡介:孟卓群,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高清,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256
現(xiàn)代法治社會, 民事訴訟的功能日益健全。但是一方面,由于辯論原則本身的固有缺陷,造成當事人與法院之間信息不對稱,當事人可能惡意串通、虛構事實進行虛假訴訟,法官通過裁判固定了錯誤的案件事實,造成對他人利益的侵害;另一方面,我國并不承認裁判效力的相對性,案外第三人可能會受到裁判效力的拘束,從而可能造成對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處分或造成其他不良影響,損害案外第三人利益。①所以實踐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對案外第三人權利的侵害現(xiàn)象。
一、我國民事訴訟第三人權利保護的制度現(xiàn)狀
我國目前對第三人的程序保障主要包括前置性的第三人的訴訟參加制度,及后置性的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及執(zhí)行異議之訴制度、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和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
(一)第三人訴訟參加制度
我國的第三人訴訟參加制度具體見于《民事訴訟法》第56條前兩款。所謂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即第三人認為自己對原被告已經開始的訴訟中當事人所爭議的訴訟標的有全部或部分獨立的請求權,因而將本訴的原告、被告作為被告,以提起訴訟的方式參加到訴訟中來。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即第三人對爭議的訴訟標的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可能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其權利義務可能受到該結果影響,為維護自己的利益,通過申請參加或由法院通知他參加到已經開始的訴訟中來的人。
(二)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制度
我國的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制度具體見于《民事訴訟法》第227條。案外人異議,指的是執(zhí)行當事人之外的主體,對執(zhí)行標的主張所有權,或者有其他足以阻止執(zhí)行標的轉讓、交付的實體權利,要求民事執(zhí)行機關停止對該標的的執(zhí)行,從而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雖然案外人異議之訴可以通過法院生效裁判的方式終局性撤銷相關執(zhí)行措施,但是在提起異議之訴的時候,并不產生中止執(zhí)行措施的法律效果,為此,案外第三人還必須向法院申請臨時中止強制執(zhí)行程序的裁定,從而使強制執(zhí)行在異議之訴生效裁判作出之前處于臨時的終止狀態(tài)。②
(三)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
我國的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是由立法和司法解釋共同予以規(guī)定的?!睹袷略V訟法》第200條第8款規(guī)定了案外人向法院申請再審的制度。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又對該制度的程序操作進行了具體化。③ 該項制度的出臺主要是為了應對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第三人權利受到侵害的現(xiàn)狀,而暫時性的賦予案外人提起再審的權利。
(四)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
我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具體見于《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該制度其實是借鑒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相似制度而產生,設立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當事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損害第三人利益,彌補了制度體系中因第三人對案件不知情,且訴訟也并沒有進入執(zhí)行程序,無法通過參加訴訟或提出執(zhí)行異議的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缺陷。同時,對于該制度主體的規(guī)定,很好地體現(xiàn)了其與第三人訴訟參加制度在權益救濟上的自然延伸。④
綜上來看,我國通過歷年來的訴訟立法及修正,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第三人權益保護的制度,在事前、事后均設計了相應的手段進行預防和補救,對第三人實現(xiàn)了全過程的保護,既符合法理性,又不失正當性,不可不謂之一項成就。然而,隨著立法日漸增多,制度越發(fā)完備,很多體系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
二、第三人權利保護體系的局限
第三人權利保護體系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成果與缺陷一直相伴而生,由于制度的不斷更新和增容,在立法之初并沒有很好地兼顧體系上的協(xié)調和配合,如今在司法實踐中,不僅出現(xiàn)了單項制度的不完善,更不容忽視的還有制度之間出現(xiàn)的協(xié)調與競合問題。
(一)各項制度自身的局限性
盡管有關第三人權利保護機制中的各項制度已經基本能夠做到在訴訟的各個階段進行相對完整的保護,但是由于各個部分內在的漏洞,所以在獨立的實踐適用中,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很多不能滿足當事人權利需求的問題。
第三人訴訟參加制度屬于對案外第三人權利的前置性保護,具有很強的主動性,因此其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不能完全滿足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己的原因未能參加訴訟而利益受損的正當程序要求,因為在訴訟中,第三人往往并不知道訴訟的進行,很難在此情況下主動參加訴訟,如果當事人惡意訴訟妄圖損害第三人利益,那么主動參加訴訟這種方式更顯得形同虛設。
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制度,作為一種訴訟后救濟也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的缺陷,但是針對異議之訴本身而言,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執(zhí)行異議之訴的適用范圍較為狹窄,僅限于與原生效裁判無關的實體權利爭議,而與原裁判有關的實體權利爭議,只能在申請執(zhí)行異議被駁回之后再采取其他的方式來維權,十分不利于第三人高效便捷的解決問題,也相當浪費司法資源。只能在判決執(zhí)行過程之中進行,對判決未被執(zhí)行和執(zhí)行完畢的情況無能為力,且由于強制執(zhí)行僅僅適用于給付判決引起的執(zhí)行程序,對于確認判決和形成判決造成的權益損害也是望洋興嘆。這些不足雖然是對該項制度在相應的程序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其特有功能的要求,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執(zhí)行異議之訴制度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endprint
針對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如前所述,盡管它曾經作為第三人唯一的事后救濟手段,但它的缺陷也是最明顯的。
第一,適用范圍過于狹窄,只能對執(zhí)行標的物主張權利,即僅適用給付之訴,忽略了確認之訴和形成之訴,以及虛假訴訟當事人虛構債權或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債權分配的先后順序利益或受嘗比例的情況,因為這些案件中并不包含執(zhí)行標的物,所以案外第三人無法申請再審。⑤
第二,與適用客體恰恰相反,可以提起再審的主體規(guī)定卻顯得過于寬泛。
而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因為新出現(xiàn)不久,最大的問題是制度設計上的不成熟。
第一,主體問題。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主體范圍限于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但現(xiàn)實中存在很多并非嚴格意義上第三人但仍需要權利救濟的人。該制度設立主要為了是抵制虛假訴訟、惡意調解等問題,但是對適格主體的限制并不能實現(xiàn)這一初衷。
第二,審理范圍。由于新民事訴訟法并沒有對撤銷之訴判決的效力范圍作出明確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法院都傾向于對第三人與原審當事人及原審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均重新裁判。
(二) 各制度協(xié)調適用的局限性
1. 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再審
這兩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重合的,性質上也存在共通性,具有很多相同的法律價值和功能,都屬于事后的救濟程序,都是對既判力進行糾錯檢討的手段。在適用對象、適用時間、適用條件等方面的重合往往使得權利人無所適從。所以在適用時,這兩種制度是否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如果只能擇一,怎樣選擇才更合理?擇一適用之后如果沒能達到保護權益的目的還能不能繼續(xù)選擇另外一種?這些問題法律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在程序效果上,撤銷之訴僅僅是將生效判決中不利于第三人的部分予以變更,而再審程序除了推翻原判決,還可以請求法院滿足一定的給付請求權其功能上的完善性又略優(yōu)于撤銷之訴制度。所以,兩項制度應否并存,并存時按照何種依據(jù)選擇,是第三人權利保護制度體系運行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 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
雖然從形式上看,二者明顯屬于不同階段的救濟方式,提起訴訟的條件也完全不同,但從本質上來看,他們在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上也是有一定的同質性的。正因為如此,法律也沒有規(guī)定二者不得重復適用,所以對第三人而言,在提起異議之訴之后仍然可以再行提起撤銷之訴,甚至并沒有禁止兩種訴訟同時提起,這種重復審理是具有不合理性的。由于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的提起須以執(zhí)行異議的被駁回為前提,但是如在執(zhí)行程序中提出的執(zhí)行異議與原訴裁判有關,即第三人提出異議的執(zhí)行標的物是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特定物,就會與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產生競合。由此可推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或可取代執(zhí)行異議;但是因為提起撤銷之訴作為一種訴權,并不具有執(zhí)行異議中的終止執(zhí)行的功能,所以又不能否定執(zhí)行異議制度的存在。因此為了保障在執(zhí)行程序中執(zhí)行異議制度的不可替代性,應當排除執(zhí)行階段提出撤銷之訴的可能,更好的實現(xiàn)各個階段不同制度的特定價值。
綜上所述,目前第三人權利保護制度體系中的各項制度,既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又有協(xié)調方面的整體局限性,制度與制度的組合并沒有實現(xiàn)比單一制度更強大的力量,還必須通過制度的進一步整合與完善,來推動第三人保護的進步。
三、完善案外第三人權利保護制度體系的建議
鑒于前述不足之處,對第三人權利保護制度體系的完善,既要著眼于單一制度的優(yōu)化,又要著眼于整體的協(xié)調配置,第三人參與制度在訴訟進行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執(zhí)行異議制度在執(zhí)行程序中優(yōu)先適用,確立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再審制度的兜底地位,但撤銷之訴應當被優(yōu)先適用。⑥
(一) 從個體優(yōu)化角度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
第一,第三人訴訟參加制度是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核心,其他幾項都屬于補充性的事后救濟。因此對該項制度的優(yōu)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應當增加法院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通知義務,從程序上避免第三人因不知情而導致權益受損再尋求其他救濟,從而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另一方面,應當清晰的界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相當于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在其參訴伊始就明確其在參加之訴中擁有確認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賦予第三人拒絕參與訴訟的權利,使其得到充分的程序保障,避免出現(xiàn)被動參訴卻不得不承擔民事責任的不公正現(xiàn)象。
第二,對于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制度,將其限定為執(zhí)行階段的救濟方式還是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的,而且對異議之訴中當時人的法律地位也有較為合理的設計。但是當前對該制度的適用條件方面的要求依然十分苛刻,為了使該制度的功能得到更好地發(fā)揮,要適當?shù)財U大其適用,將與原生效裁判有關的實體權利爭議也納入執(zhí)行異議之訴的適用范圍,確立執(zhí)行異議之訴的優(yōu)先地位,更加高效便捷的解決問題,減少司法資源的浪費。
第三,作為一項具有一般性的事后救濟手段的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同樣存在主客體范圍不恰當?shù)那闆r。所以應當適當擴大客體的適用范圍,除了給付之訴,還應當著眼于對確認之訴和形成之訴,以及其他并不存在執(zhí)行標的物的情況,放寬對提起再審之訴客體范圍的審查,確認該項制度在目前這一制度體系中的存在價值。
第四,作為全新制度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于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經對其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例如第295條對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做了細化規(guī)定,⑦第298條對新訴中原訴當事人的地位和權利義務也有所規(guī)定。⑧但這些局部的細化規(guī)定,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在適用上的困境,所以必須進一步作出更加成熟的設計。一方面,改變第三人撤銷制度的法律定位,將其從第三人參與訴訟的法律設計中獨立出來,擴大其適用的主體范圍,以權力的受損與否作為起訴的標準,不再局限于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從而更好的適應抵制虛假訴訟、惡意調解的初衷;另一方面,對該訴訟的判決效力范圍作出合理規(guī)定,確認對原裁判作出部分否定的正當性,鞏固原裁判無誤部分的穩(wěn)定性,為高效實現(xiàn)原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提供保障。endprint
(二)從整體優(yōu)化角度促進各項制度的協(xié)調適用
第一,將第三人申請再審和撤銷之訴作為兜底制度進行整合。如前文所述,撤銷之訴制度作為專門為保護第三人利益而設計的制度,在制度特征、啟動主體、啟動條件等方面,與先前的第三人參訴制度相輔相成,相比申請再審具有更多優(yōu)越性和針對性。第三人起訴原訴當事人,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不像再審制度一樣由于審判監(jiān)督的固有屬性,在審級上存在跨越和缺位,從而確保了自身可以擁有相同的審級利益,這的確是申請再審制度無法比肩的。因此我們應當確立撤銷之訴制度的次兜底地位,而將申請再審制度作為最后的兜底手段。如此為當事人在選擇使用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因制度競合造成維權的阻礙。因此新司法解釋也兩項制度先后適用做出了合理規(guī)定。⑨當然,如果將來,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能夠得到更大的發(fā)展和進步,不排斥其能夠完全取代申請再審制度的可能。
第二,要充分明確執(zhí)行異議之訴和第三人申請再審在同一適用階段的優(yōu)化選擇方式,并對重復選擇作出合理的限制。如果第三人能提起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則不準許再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如果已經提起了第三人撤銷之訴,則不準許同時再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更不許在第三人撤銷之訴結束后再行提起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此種協(xié)調方案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第三人濫用訴權,使當事人陷于訴累,也是從訴訟經濟、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角度考量而定。⑩2015年2月4日生效的最新司法解釋第299條、第303條等規(guī)定, 已經從某種程度上明確了二者的適用區(qū)別,說明我國的司法實踐已經意識到這一方面的制度混亂,開始逐步解決適用競合問題。
四、結語
概言之,我國在第三人權利保護這方面的提升空間還很大,但現(xiàn)在存在的缺陷,必然能夠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得到改進和彌補。本文的成文受諸多條件和水平的限制,僅僅是在介紹目前的制度體系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并總結出一些較為淺顯的問題,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進行挖掘,例如對相關國家法律制度的比較研究,對優(yōu)秀制度體系的學習和引入,對背后的訴訟法理的深入探究等等。通過以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相信可以在第三人權利保護制度方面取得更多的進步。
注釋:
胡偉楠、曹鈞凱.民事訴訟案外人權益保護研究.法制與社會.2015(5).
張衛(wèi)平、任重.案外第三人權益程序保障體系研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6).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guī)定:“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zhí)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fā)生法律效力后2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3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p>
肖建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適用及制度完善.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4(2).
孫爭光.虛假訴訟案外第三人權利救濟機制完善研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4(5).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九十五條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是指沒有被列為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當事人,且無過錯或者無明顯過錯的情形。包括:(一)不知道訴訟而未參加的;(二)申請參加未獲準許的;(三)知道訴訟,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參加的;(四)因其他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第二百九十八條 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人民法院應當將該第三人列為原告,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當事人列為被告,但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中沒有承擔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列為第三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零一條 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審理期間,人民法院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裁定再審的,受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將第三人的訴訟請求并入再審程序。但有證據(jù)證明原審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先行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裁定中止再審訴訟。
陳嫻靈.民事訴訟程序中的第三人_權利保護及其制度整合.民事程序法研究.2014(1).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九十九條 受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后,原告提供相應擔保,請求中止執(zhí)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準許。第三百零三條 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后,未中止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執(zhí)行的,執(zhí)行法院對第三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guī)定提出的執(zhí)行異議,應予審查。第三人不服駁回執(zhí)行異議裁定,申請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參考文獻:
[1]洪冬英.民事訴訟法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江偉、傅郁林.民事訴訟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唐力.論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系統(tǒng)定位.民事程序法研究.2014(1).
[4]黃芳.淺談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科技信息.2008(9).
[5]吳兆祥、沈莉.民事訴訟法修改后的第三人撤銷之訴與訴訟代理制度.人民司法.2012(23).
[6]陳鳳貴、李木楠.對新《民事訴訟法》案外人救濟的思考.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