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只想拍攝海灘,但軍人在我的照片里看到了懸崖
朱英豪:攝影師,旅行寫作者
很多時候,一個攝影師拍下一張好照片,并不是他的技術(shù)有多高明,而是他幸運地在場。
一對戀人、摩托車、海水、遠處的地平線這張照片拍攝于一個看起來與世隔絕的小漁村,安寧、靜謐、與世無爭的氛圍。
在某一次展覽上,策展人把它放得很大,幾乎鋪滿了整面墻?!罢掌軐庫o,但同時給人一種緊張感,我總感覺這對戀人身邊,縈繞著不祥的氣息?!庇幸晃慌笥呀?jīng)過它的時候,說出他的直觀感受。
實際上,他和我都知道,這是在中東旅行時拍下的一張快照。
我已經(jīng)記不得我在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我。但當我把照片沖洗掃描出來以后,自己也感受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氛圍:寬闊安靜的海平面,甜蜜的戀人沉浸在無言的世界里;泛著白沫的海浪向摩托車沖刷而來,眼看就要沖到他們腳底下,但他們巋然不動。
再仔細一看,這哪里是海灘啊,應(yīng)該是一處懸崖。如果男人踩一下油門,他們盡可一躍墜入大海。
這是一種二維世界帶來的幻覺。我一開始以為它只出現(xiàn)在屏幕里,但是當我把它打印出來,這種錯覺依然存在。
寧靜與緊張,一如海灘與懸崖。
照片呈現(xiàn)的是靜態(tài)的場景,背后是無限延展的一個個線索。
那些游曳在海上的船只,是伊朗海上巡邏隊在巡視海防,這里離對岸美軍駐扎在阿聯(lián)酋的海軍基地,只有半小時行程。
看過根據(jù)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逃離德黑蘭》的人,大概會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末那場震驚全世界、解救德黑蘭大使館人質(zhì)的“鷹爪行動”。當時第二組直升飛機隊列,大概就是從這里掠過波斯灣,進入伊朗領(lǐng)空,在德黑蘭南部一個叫做沙漠2號的地方待命的。
如果我把鏡頭稍微往右轉(zhuǎn)四十五度角,還會有另一片“風(fēng)景”。那是另一個插曲。
就在我拍攝這張照片前一天的清晨,我正在附近海邊拍攝打魚歸來的伊朗漁民時,幾個士兵突然走上前來盤問,并把我?guī)У奖鵂I里關(guān)押起來。
他們檢查了我的背包和所有的相機,叫來嚇得半死的旅店老板,驗看我的護照(在伊朗住店的話,客人的護照都是由店家?guī)兔垂艿模?。最后,他們干脆刪掉我數(shù)碼相機上的所有數(shù)據(jù),才放我離開。
為了保護自己的成果,我據(jù)理力爭。也許是為了讓我徹底服氣,一個軍官拿起我的相機,把其中一張照片慢慢放大。在一個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漁民身后,在一個占據(jù)了整個畫面不到百分之五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堆沙包,里面伸出一根特別長的管子——那是一臺打美國飛機的高射炮!
“這里是軍事禁區(qū)哦,游客不可以隨意拍照。”軍官微笑著,用阿拉伯語跟我說。
作為攝影者的我,本來只想拍攝海灘,但軍人在我的照片里看到了懸崖。
“當許多東西由于歲月的消耗而衰老的時候,當懸崖為它們下面的海水所腐蝕的時候,我們也看不出它們每次失掉了多少:自然就這樣永遠用不可見的物體來工作?!边@是古羅馬哲學(xué)家、原子論的先祖盧克萊修在他的《物性論》里的一段話,記錄了他對大自然詩意又不失理性的觀察。
就像中國人相信水滴石穿,盧克萊修也堅信,總有一天,洶涌而來永不停歇的海水會把懸崖夷為海灘。
懸崖轟然矮化為平地,過程依然神秘而不可見。這張照片卻以最本分的方式,為他的原子論證作了一個玩笑般的小小注解:也許不需要經(jīng)年累月的拍打,我們照樣可以瞬間讓懸崖成為海灘,或者讓兩者合為一體。正如你看到的寧靜,和我看到的緊張,它們像那對戀人一樣,交織在一起,不分彼此。
是的,總是這樣的——人們只是看到他想看到的東西,而對不想看到的東西,往往視而不見。照片不但沒有改變這一點,反而成了被利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