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如何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堂的吸引力?鄭州輕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珍從跨學科案例教學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科學案例澆灌學生理論思維之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材將系統(tǒng)方法視為一種現(xiàn)代科學思維方法,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由于教材的編排容量大但篇幅有限,很多問題不能深入拓展,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容易覺得空洞,于是張珍將系統(tǒng)科學自組織突現(xiàn)理論的一些經典案例應用到課堂上。比如,在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時,她引入貝納德花紋、康威元胞自動機模擬生命游戲、計算機模擬群伴現(xiàn)象等系統(tǒng)科學的新穎案例,對應著相關原理給學生講解。雖然案例名稱復雜,但她注重語言的邏輯性與分析性,學生都能聽懂,特別是工科特色的院校,學生已經有一定科技史知識的積累,教師選擇科學性的案例來解釋,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在運用案例教學的同時,張珍秉承學界前輩和同行的研究傳統(tǒng),開展相關的跨學科學理研究,公開發(fā)表教研論文,提出“自組織突現(xiàn)”的自我組織特性與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相通,突現(xiàn)生成的動力學機理探索,為量變質變規(guī)律提供了進一步解釋,“混沌的邊緣創(chuàng)生自組織”的思想與否定之否定相吻合。
微課競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之泉。張珍善于利用E-mail、QQ、微信等公共網絡資源加強師生溝通,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在無形中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理解了基本知識以后,張珍會設定一些參考議題,讓學生開展微課競賽。比如,唯物辯證法部分的微課中,學生通過哲理小故事、車輛設計的發(fā)展史、“我身邊的哲學”等案例,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他們對基本規(guī)律的理解。
這樣將特色案例與微課競賽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效果也是喜人的。在學校的督導中,她得到了這樣的評價——“張珍博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教學內容充實、信息量大;教學語言清晰簡練、鮮明生動、邏輯嚴謹;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和興趣,深入淺出,啟發(fā)學生思考,達到了學生愿意學、真心學的要求”。學生認為,這樣的教學模式讓他們“體驗到了什么是互動的課堂,什么是掌握理論的快樂”。
教書育人相結合彰顯教師高尚師魂。在教書的同時,張珍也很注重思政課的育人效果。張珍的教學實踐獲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而她本人也依然在認真研究學情,努力把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貫穿于思政教育之中,爭做“四有好老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