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萍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為了抓緊課堂的40分鐘,往往把題目的要求自己一手包辦,仔細地幫學生分析題目的要求,學生也就按老師說的要求去完成練習,這樣沒有讓學生養(yǎng)成獨自讀題的習慣,所以解決問題時,學生就會對題目的要求一眼看過,不求甚解,以下我談一下我的教學經(jīng)歷與大家分享。
一、要給學生觀察的時間
我們知道有觀察才有分析,傳統(tǒng)的教學采取的是“填鴨式”“滿堂灌”學生沒有觀察和思考的時間,所以我在課堂上,會安排學生觀察的時間。在用常規(guī)思路解完后,我再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提示他們變換觀察的角度,看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慢慢地,學生就能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觀察,尋找有用的數(shù)學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通過觀察打破思維定式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數(shù)學運算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運算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題的正確與否,這也使四則混合運算成為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四則混合運算的審題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先觀察題目里有幾個數(shù),含有幾種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和數(shù)據(jù)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比如有這樣兩題,“124÷(512+38)”“(512+38)÷124”粗一看這兩題都可以運用乘法的分配律,結果應該是一樣的。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那是兩道完全不同的題型,后一題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前一題只能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因此在指導學生審題時,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將意思相同解法相同與意思不同解法也不同的題型分別分類列舉,讓他們在審題訓練中觀察、比較、判斷,那么學生就能改變原有的思維傾向,提高解題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題目的過程中,無論是圖形題目還是應用題目都應迅速地將文字轉變?yōu)閿?shù)學運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經(jīng)過仔細的審題,則很有可能導致解答出錯。另外,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認為由于審題不仔細而導致的解答錯誤是一時粗心的表現(xiàn),認為這與自己數(shù)學知識水平和能力沒有關聯(lián),事實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強調審題的重要性,并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圖形、列表等方法來分析數(shù)學試題的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就學生審題不仔細出現(xiàn)的錯誤應該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從而警示學生在做題過程中重視審題的過程。例如,教師在教授應用題時,可以要求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不僅僅書寫解答過程,還應該將審題過程也書寫出來,并且給予審題過程一定的分值,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題目時仔細審題的好習慣。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推敲能力,增強對數(shù)學語言的理解
審題的關鍵是要求學生對題目中的字句進行細致推敲,根據(jù)問題找到精準的信息。小學三年級的數(shù)學題雖然內容簡短,但是其數(shù)量關系有時也挺復雜,需要學生對每一段數(shù)學語言都能準確理解,落實到一個字一個詞,很多時候就是由于對某個字詞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導致整個題目的原意發(fā)生改變,最終的計算結果也是偏差較大。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審題時切忌過于追求速度,而要認真推敲題目中隱藏的數(shù)量關系,一旦學生能理清數(shù)量關系,就能很快運用計算公式求出答案。如應用題:“一列火車從甲車站開往丙車站,途中經(jīng)過乙車站,在甲車站上車時,共有874人,到達乙車站時下了58上,同時又上了75人,請問當火車到達丙車站時共有多少人?”該題涉及三個數(shù)字和兩個上下動作,就需要學生細致推敲題目中的數(shù)字關系,若是有人上車,則用加法,若有人下車,則用減法。類似于這樣的,還有“多與少”“A比B多,B比A多”等相關的字眼,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會影響最后的計算結果。
五、利用線段化分析理解題意
數(shù)學問題的表達方式、數(shù)量間關系都極為抽象,小學生很難及時理解題意,小學數(shù)學教師需要采取各種教學策略,比如,利用線段化分析理解題意,這在數(shù)學教學中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畫線段圖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具有操作簡便、直觀的特點。若是一個問題能用線段圖表示,并且小學生能夠畫出線段圖來,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就能輕易解決該問題。線段化的審題是形象化抽象數(shù)量關系的過程,能完全和小學生的思維特征相符合,是促進小學生審題能力提高的最佳途徑,筆者通常分這幾步執(zhí)行:其一,一年級學生剛升入小學,各方面能力都不強,可由實物圖過渡到單一線段圖,這里要注意畫線段圖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指導更正,避免大小物體表示線段長短表述不清的情況;其二,學生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是逐步積累的,很多時候單一線段圖可能滿足不了學生在某一階段的需求,這就需要將其過渡到多線段圖,在過渡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單位長度線段表示數(shù)量是相同的;其三,將表示自然數(shù)的線段圖中單位線段過渡表示分數(shù),即可表示自然數(shù),如“1”或十幾等,還可表示分數(shù),因此,在畫線段圖時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明確在什么地方寫出總數(shù)、分數(shù)、分率以及分率對應的數(shù)量、問題,這些要求都必須統(tǒng)一,尤其是要確保線段單位長度表示的一致,借由這樣線段化的訓練,自然而然就能提高小學生的審題能力。
小學生常常因為忽視了審題的重要性而出現(xiàn)錯誤,且后期不思考,不反省,對于所犯的錯誤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幫助學生建立審題的意識,養(yǎng)成審題的習慣,并將做錯的題目用錯題集記錄下來方便總結和歸納,這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并合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