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玉
項目日記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定的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或獨立完成的方式,在特定的時間、資源限定內,完成相應活動任務的過程中,用日記的形式記錄全過程的一種習作方式。這些年,我校將項目日記的撰寫作為語文習作教學的有效補充,融入習作教學之中,尤其是加入了研究性學習元素的項目日記,為學生習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讓整個習作的過程伴隨著積極的情感體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文僅以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三上“習作4”為例。
“習作4”是一篇寫景的習作訓練。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類文章的寫作。學生習作前一周,我設計了一項“(地方)的發(fā)現研究”項目日記任務,要求孩子選擇家周圍的公園、菜地、樹林、田野等處,進行為期一周的觀察研究。具體任務為:每天仔細觀察同一地點的一種或兩種事物,用幾句話把觀察的結果寫下來,可以把觀察的事物用筆畫下來。
一、由感性認識走向理性反思——項目日記,讓兒童習作有深度
此次項目日記撰寫的過程就是引領學生開展以觀察為主要方式的研究活動。學生需要完成的項目日記包括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用簡明的語言寫清“研究計劃”,一般要求寫清: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時間、研究內容、合作者、需要支持等。
第二部分:記錄研究過程,只要把事講清說明,不求篇幅,不拘形式。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如何觀察、記錄研究的景物。有位學生在《我家菜園的發(fā)現研究》中寫了五篇觀察日記,分別詳實地記錄在菜地里觀察的青菜、蘿卜、南瓜、辣椒、昆蟲等情況。
第三部分:記錄“研究成果”,重在反思。學生從多方面回顧研究過程,包括做了些什么,發(fā)現了什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遇到了哪些問題,參與過程中的態(tài)度等。再看這位學生的作品:“我的研究總結:這幾天,我每天都跟著奶奶到菜地里認真觀察,有時還幫著奶奶干點活……幾天的觀察,讓我覺得有自家菜地的菜可真多,可以說都已豐收了。這都是奶奶辛苦勞動的成果。我要感謝奶奶,每天為我們全家付出汗水……”
我們都知道,習作的過程也是育人過程。能否讓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思想得到啟迪,心靈得到凈化,覺悟得到提升,也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重要方面。
二、由感性記錄走向理性表達——項目日記,讓兒童習作有坡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边@是要求學生的寫作不能純感性、原生態(tài)的表達,需要有理性思維的參與,必須關注用詞造句的準確性、結構的條理性、嚴密性等。對作文剛起步的三年級學生,要把用感性獲得生活素材轉化為理性的表達,是需要有媒介的。三上“習作4”要求寫的是秋天的景色,抓住景物的特點有序表達,是寫景文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把習作的重點放在了素材的積累上,重點引導學生寫好了第一篇觀察日記,讓學生學會觀察、記錄生活中的景物,這無疑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寫景搭了一個結實的梯子,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解決了“寫什么”后,再進行“怎么寫”的方法指導:研讀習作例文,引導學生發(fā)現例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回觀自己的項目日記,將日記里所寫到的景物有序地組織起來,就是一篇很好的寫景作文。明白了“怎么寫”,學生習作就不再犯難??梢哉f,整個“習作4”完成的過程是循序漸進,學生在“觀察記錄、撰寫日記——閱讀例文、明白方法——認真書寫、規(guī)范表達”的過程中,經歷“感知生活——學習方法——理性表達”的語言表達提升過程,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由簡單應用走向融會貫通——項目日記,讓兒童習作有廣度
學生的學習需要有廣度,能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多變處理和靈活運用,能用不同方式對各個知識點進行關聯,并在腦海里形成鏈,織成網,結成塊。習作教學也需如此。如何學生習作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境界?如何讓學生靈活地用好、用足這些習作的素材,進行多體裁的習作練習,我組織學生開展了“項目日記大變臉”習作系列活動。
首先,我要求學生運用項目日記中的材料,寫一篇“的(人)”,上述學生用《我家菜園的發(fā)現研究》中的材料寫了一篇“勤勞的奶奶”,文章大體還是以寫景為主,只是到了最后,他這樣寫道:“秋天的菜園這么美,有這么多豐富的菜,都是奶奶一手種出來。她的勞動讓我們全家能吃上這么多新鮮的菜!我愛勤勞的奶奶!”
其次,我要求學生把項目日記中的材料,完成一篇“記一件有意義的事”,這位學生又以題為“快樂的一周”完成了一篇。文章開頭這樣寫道:“這一周,我很快樂,因為老師讓我寫觀察日記,所以每天一回到家,我不用立即走到書桌前寫作業(yè)了,而是可以跟著奶奶到菜地里一邊玩一邊觀察,發(fā)現我家菜園里的秘密。星期一……”主要內容是項目日記上記錄下來的,到結尾處,他又這樣寫道:“雖然每天在奶奶的菜園里只能呆半個小時,但給我?guī)淼目鞓肥菬o限的。以后,我要孝敬奶奶,還要更多留心觀察大自然。”
再者,我又讓學生用項目日記的材料,進行童話創(chuàng)作。我沒有進行專項的指導,只是要求學生用好材料,進行自由編寫。這位學生寫了一篇題為《螞蟻搬糧》童話故事:……“這棵青菜的樣子真奇怪,遠看像一朵綠色的花,近看葉子就像蟾蜍的背,凹凸不平。不知道味道怎么樣?”它咬上一口,“有點甜,讓我搬點回家?!庇谑撬合滦⌒〉囊黄?,背著往家跑?!@時,不知從哪里來了一只綠色的大家伙,揮舞著大刀向辣椒地耀武揚威地走了過來,嚇得螞蟻們一個個落荒而逃!它是來保護奶奶的勞動成果的吧!
如果說項目日記是一篇篇簡單的系列化的記事文,那么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素材按文體進行變臉的過程,融會貫通地進行多篇的習作練習,即讓學生靈活運用這些材料,放大的項目日記的素材功能,讓其開枝散葉,就讓學生的習作視野有了廣度,懂得積累一種素材,可以從多個視角、多種形式去表達,以滿足不同的習作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