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芹
數(shù)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我們必須在課堂中突破難點,利用不同的感官,讓學生體會、感受、學會應用數(shù)學。
一、加強指導,善用預設問題讓學生完成新知識點的體驗
課堂的高效與否,除了課堂的講授外,很大程度是取決于課前的預習。北師大版的教材,圖文并茂,如果老師能適當做引導,在講授起來會事半功倍。
案例1:四年級上冊《旋轉與角》
1. 做一做。
在上“旋轉與角”這一課的前一天布置任務:做一個活動的角。
2. 比一比。
在上“旋轉與角”這一課的開始時,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活動角,同桌、四人小組比較一下,自己做的角和其他同學的有什么不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 擺一擺。
觀察旋轉過程中所形成的角,認一認。
在這個例子中,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做“活動角”,體驗角的產生。通過旋轉,感知角的大小變化。在課堂上和同學的角進行對比,進一步了解角的大小與邊長沒有關系,與角的張口有關。如果這一過程操作得好,相信學生對角的認識,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案例2 :四年級下冊《三角形邊的關系》。
1. 畫一畫。
在上“三角形邊的關系”這一課的前一天布置任務:每人畫出10個三角形,并在表格中標出它的長度。
2. 想一想。
在上“三角形邊的關系”這一課的開始時,仔細觀察三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 擺一擺,
利用前一個活動的發(fā)現(xiàn),擺小棒,驗證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在這個例子中,讓學生在課前有機會經歷和體驗數(shù)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為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雖然只是學生主觀上粗淺的認識,但畢竟是在數(shù)學活動中體驗到的,獲得的知識比較有意義。
二、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的聯(lián)想奠定基礎
數(shù)學源于生活,密切聯(lián)系生活。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應用數(shù)學、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學生喜歡的、熟悉的生活場景來讓學生感知數(shù)學,方便學生聯(lián)想。
案例3:五年級上冊《倒數(shù)》。
利用投影展示漂亮的風景圖(有倒影的)、漢字,讓學生直觀感受“倒”這一概念。
吞→吳 杏→呆
案例4:四年級下冊《字母表示數(shù)》。
播放音樂“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歌詞中發(fā)現(xiàn)問題。
案例5:二年級下冊《一分鐘有多長》。
播放學生喜歡的卡通片1分鐘,讓學生感受到在做喜歡的事情時,時間過得很快。接著讓學生靜坐1分鐘,讓學生感受時間的漫長。
拍球、唱歌、寫字,速算,我們在課堂上可以采取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加深印象。
數(shù)學活動經驗是一個過程,是經歷。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感官去接觸新知識,進行嘗試,并獲得經驗。實踐越多,獲得的經驗就越豐富。
三、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思考活動經驗
案例6: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內角和》。
1. 量一量、填一填。
四人小組獨立完成一個三角形的測量工作,小組長完成表格。
2. 說一說、比一比。
根據(jù)組內成員的測量結果,交流討論,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
3. 撕一撕、做一做。
通過不同的折紙方法,進一步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
在這個例子中,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猜想、推理、驗證,并通過小組合作,與人討論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體現(xiàn)數(shù)學訓練思維價值。
責任編輯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