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齊娜 李春煥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經(jīng)母嬰垂直傳播,母體在妊娠期受巨細胞病毒感染,之后該病毒在母親宿主細胞中繁殖,并經(jīng)臍帶血進入胎兒體內(nèi)。新生兒一旦感染巨細胞病毒,便會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體征,影響患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還可能導致新生兒殘疾損傷,引發(fā)畸形及智力損傷等并發(fā)癥,因此一旦確診為巨細胞病毒感染,應及時采取措施治療[1]。本次研究中,采用更昔洛韋治療先天性嬰幼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總結其應用效果。
抽調(diào)我院從2016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48例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嬰幼兒,按照平行分組法劃分為兩組,對照組24例,男15例,女9例,日齡為1~29 d,平均年齡為(5.2±0.2)d;觀察組24例,男17例,女7例,日齡為2~30 d,平均年齡為(5.4±0.5)d。兩組患兒各方面的基礎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分析對比。研究患兒家屬均獲得知情權,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同意書。
對照組僅做常規(guī)對癥治療,靜注白蛋白以及藍光照射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結合應用更昔洛韋治療,用藥方案分為誘導治療以及維持治療這兩個階段,誘導治療用藥劑量5 mg/kg,一天2次,連續(xù)治療14 d;維持治療劑量5 mg/kg,一天1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
(1)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黃疸﹑發(fā)熱﹑肝臟腫大﹑脾臟腫大﹑皮膚出血點﹑原始反射﹑肌張力異常),以此評價臨床療效。(2)對比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血清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3)統(tǒng)計藥物治療后不良反應。
收集分析數(shù)據(jù)錄入SPSS 20.0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照組黃疸﹑發(fā)熱﹑肝臟腫大﹑脾臟腫大﹑皮膚出血點﹑原始反射﹑肌張力異常分別為24例﹑5例﹑15例﹑9例﹑5例﹑4例﹑4例,觀察組則分別為24例﹑5例﹑15例﹑9例﹑5例﹑4例﹑4例,治療后,對照組黃疸﹑發(fā)熱﹑肝臟腫大﹑脾臟腫大﹑皮膚出血點﹑原始反射﹑肌張力異常分別為22例﹑4例﹑13例﹑9例﹑5例﹑5例﹑4例,觀察組則分別為1例﹑0例﹑0例﹑0例﹑0例﹑0例﹑0例,觀察組治療后各項癥狀體征改善效果顯著,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TBil﹑ALT﹑AST水平分別為(85.7±3.2)μmol/L﹑(99.5±6.0)U/L﹑(171.0±2.2)U/L,觀察組 TBil﹑ALT﹑AST水平分別為(19.2±3.0)μmol/L﹑(37.0±5.5)U/L﹑(38.2±7.2)U/L,觀察組的TBil﹑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用藥期間,血小板升高2例,皮疹1例,粒細胞減少1例,停止用藥3~5 d,上述不良反應消失,恢復正常。對照組無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嬰幼兒先天性感染巨細胞病毒,容易侵及多臟器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免疫系統(tǒng),引發(fā)患兒肝脾腫大﹑黃疸等[2-3]。因此臨床提出應早期應用有效抗病毒治療方法,相關研究提出應用更昔洛韋抗巨細胞病毒,該藥物經(jīng)滲透進入病毒DNA,抑制DNA鏈延長,可發(fā)揮競爭性抑制DNA聚合連形成[4-5]。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應用更昔洛韋治療后,僅1例黃疸癥狀未消退,其余癥狀體征均消失,表明更昔洛韋用藥改善先天性嬰幼兒巨細胞病毒感染效果顯著,其抗病毒效果顯著。對照組患兒僅應用常規(guī)治療,結果表明,患兒的癥狀體征對比無明顯改善。鑒于此,臨床認為確診的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早期給予其足量更昔洛韋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的癥狀體征,促進患兒病情轉歸[6-8]。
用藥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觀察組的TBil﹑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用藥后不良反應情況,觀察組血小板升高2例,皮疹1例,粒細胞減少1例,停止用藥3~5 d身體各項情況恢復正常,對照組無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嬰幼兒早期應用更昔洛韋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應用安全可靠。
[1] 袁慧,高源. 嬰幼兒1200例巨細胞病毒感染臨床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6,31(5): 981-982.
[2] 周智曌,張峰. 母乳喂養(yǎng)對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新生兒病毒載量的影響 [J]. 中國婦幼保健,2017,32(23): 5952-5954.
[3] 宋丹,梅花. 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診斷、預防及治療進展 [J]. 醫(yī)學綜述,2017,23(22): 4453-4457.
[4] 趙鳳蘭,劉燕. 早期應用神經(jīng)保護因子對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新生兒的聽力保護作用[J]. 廣東醫(yī)學,2017,38(8): 1268-1269.
[5] 梁明. 嬰幼兒急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相關性探討[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7,55(8): 51-53.
[6] 許曉芬,倪陳,潘家華. 巨細胞病毒感染對嬰兒聽力損傷的影響及更昔洛韋的早期干預效果[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7): 704-706.
[7] 賴金甜,黃振強,馬嘉泳,等. 巨細胞病毒急性感染時嬰幼兒肝功能相關指標分析[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11):1549-1551.
[8] 薛瑩潔. 聽性腦干反應在嬰幼兒巨細胞感染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6):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