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裝備的革新,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在課堂中得到廣泛應用,當E學習走進歷史課堂時,將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料,營造奇妙的虛擬情境,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積極性,提高歷史素養(yǎng)。
關鍵詞:E學習;歷史課堂;歷史素養(yǎng)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裝備的革新,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在課堂中得到廣泛應用。初中歷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因此,將“E學習”引入歷史課堂是順應課程改革需要和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本人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現(xiàn)就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大一統(tǒng)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征》一課為例,談一談思考與感悟。
一、 利用平板特點,繪制歷史地圖
本課需要學生了解故宮的格局和明長城的地理位置。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一般就是出示歷史地圖讓學生觀看和觀察。本課設計了“探究故宮格局”和“動手畫長城”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平板下載教師提供的探究任務。學生在學習完課本內容后,動手操作繪制、補全地圖?!疤骄抗蕦m格局”的任務是:標出北京京城、皇城和宮城的范圍,中軸線所在的位置,排列出故宮前三殿和后三宮的大概位置。“動手畫長城”的任務是:畫出明長城的大致走向,并將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三大雄關在長城沿線上標注出來。教師提供地圖如下。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其中包括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的方法。歷史地圖是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的最好手段。通過本設計,學生可以通過平板親自動手操作繪制地圖,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故宮在京城所處的核心位置,故宮的基本格局和明長城的起止地點、途經路線。在E學習環(huán)境下提供的地圖更加色彩豐富,顯示信息更加全面清晰,比傳統(tǒng)課堂更具優(yōu)勢。
二、 引入博物館資源,促進有效探究
在進一步了解故宮特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本課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進入故宮博物院數(shù)字博物館進行參觀。要求學生參觀數(shù)字博物館時找到天安門、太和殿廣場、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的位置和基本介紹資料。在學習完之后,當一回小導游,向大家介紹故宮。介紹內容包括故宮的整體布局特點、故宮的建筑特色、其中一個建筑的基本情況、故宮建筑名稱所體現(xiàn)的文化理念。
E學習走進歷史課堂有助于引入優(yōu)質的網絡資源,開展探究性學習。很多博物館都建設了數(shù)字虛擬館,故宮博物院也不例外。進入故宮博物院數(shù)字博物館可以讓學生看到故宮的全貌,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故宮建筑,營造身臨其境之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故宮的特點,感受其精致與雄偉,還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課后主動探究的興趣,愛國情懷在課堂探究和課后探索中得到培養(yǎng)和升華。
三、 提供充足史料,全面辨析歷史
在學習明長城的影響時,本課同樣設計了一個資料包下發(fā)給學生進行探究,其中包含八則有關明長城的史料或論述,有文字、有圖片還有短視頻。涉及修建明長城在軍事、經濟、文化、民族交往和自然環(huán)境方面起到的影響。讓學生在研讀史料過程中總結提煉明長城的歷史影響。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課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基本史實,還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與素養(yǎng)。在接觸和掌握了足夠多的史實史料后,學生才能深層次、立體化地理解明長城的歷史作用。傳統(tǒng)課堂限于投影屏幕大小或者傳統(tǒng)紙張的特點,很難同時提供如此充分和生動的資料給學生探究,數(shù)字化學習可以彌補這一點。
通過這堂課的實踐,筆者認為有幾點值得總結與反思。
第一,E學習歷史課堂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傳統(tǒng)課堂不能企及的豐富資料,營造傳統(tǒng)課堂無法營造的虛擬歷史情境,還可以實現(xiàn)更加實時的課堂互動和反饋,并且將學生的課堂探究過程記錄下來,供學生課后重溫和教師進行進一步研究。
第二,E學習的引入并不是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而是作為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的有益補充。筆者認為E學習更適合于具有較強探究性的課堂和學生的課后學習。尤其是為學生的課后學習提供優(yōu)質課程資源,順應了學生的能力差異,讓教師夢寐以求的個性化教學成為現(xiàn)實。
第三,要發(fā)揮E學習應有的功效首先需要學生能適應和熟練操作新的學習工具。相對于普通的紙筆來說,電腦的操作使用更加復雜,出現(xiàn)問題的幾率也更大。所以相關機構在開發(fā)軟硬件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產品的質量,還要關注產品的易用性,不要增加使用者的操作負擔。
總之,E學習作為一種嶄新的,代表未來發(fā)展方向的學習方式應該廣泛推廣運用到初中歷史課堂中來,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更方便地展示自我,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到學習探究中來,開拓歷史視野,培養(yǎng)歷史思維,提高歷史素養(yǎng),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夏添,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