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克己奉公
[釋義] 指控制自己的私欲,以公事為重。形容對自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
[出處] 《后漢書·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韋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緣,帝以是重焉?!?/p>
[大意] 祭遵為人低調(diào),儉樸廉潔,注重約束自己,事事以公為先,所得賞賜都分給將士,家中沒有多余的私財,身穿布衣,蓋粗布被子,妻子也是身穿短衣,這種風范,讓皇帝十分敬重。
[家風故事] 在東漢初期,跟隨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文臣武將,大多都是地主豪強,重私利而輕國家。東漢王朝剛剛建立,他們就忙著瓜分勝利果實。當然劉秀手下也并非全是這類貨色,仍有少數(shù)清廉忠貞、勤苦為國的英才,他們留下了好的家風。祭遵就是其中之一,“克己奉公”這個成語就是由他而來。
史書對于祭遵的家世記載不詳,但稱他家境殷實,自幼就有條件接受良好教育,又是豪門云集的潁川地區(qū)人氏,他應該是來自一個頗有點勢力的家族,也就是中小地主豪強。當時的豪強都是極其奢靡腐敗的,但祭遵不一樣,他從小生活儉樸,為人恭謹。這自然是因為父母教導有方,祭家的家風正派。
大約是受戰(zhàn)亂影響,祭家一度衰落,祭遵少年時期就失去了父母,還遭到當?shù)毓倮羝圬摗⑿愦筌姷絹碇螅颓叭ネ侗?。而劉秀卻只認為他的長相還不錯,未予重用。但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改變了劉秀的看法。
祭遵最初常被安排去做一些小官,沒有領(lǐng)兵上陣的機會,但他每一樣都做得很嚴謹。后來在他所負責的范圍內(nèi),碰上了劉秀身邊一個奴仆違反軍令,祭遵二話不說就依照軍法將其斬殺。劉秀得知后大怒,但在身邊謀臣的勸諫下,意識到自己治軍所需正是祭遵這樣公正無私、敢于執(zhí)法的人。于是劉秀轉(zhuǎn)怒為喜,并對祭遵有了一番全新認識,將其提拔為“刺奸將軍”,專門負責糾察整治軍隊中的腐敗違法現(xiàn)象。劉秀還以開玩笑的方式提醒其他將領(lǐng),這個祭遵可是法不留情啊,連我的人都敢殺,何況你們,所以請大家都管好自己和自己的手下。
得到信任的祭遵,逐漸開始展示他的才華,不久便得到了領(lǐng)兵的機會,開始為了天下一統(tǒng)南征北戰(zhàn)。他作戰(zhàn)勇猛,曾被弩箭射中胸膛,血流如注,卻不讓人包扎,也不后退療傷,而是更加拼命地臨陣指揮。他與來歙也是好搭檔,多次并肩作戰(zhàn)。在討伐隗囂的戰(zhàn)爭中,兩人緊密配合,屢立奇功。
如此良才,劉秀自然恩寵有加。劉秀曾將皇帝用的御蓋賜予祭遵,還曾親自到祭遵的軍營中犒勞將士。
但祭遵卻一直保持他的儉樸本色,沒有因為成為功臣就開始享福。他一直注重克制自己的私欲,所得賞賜,都拿來分給為他出生入死的將士,由此深得軍心。而他自己卻從來沒有買田買地,也沒有給家人謀什么官職和福利。當劉秀手下那幫地主豪強忙著修大宅子,用名貴絲綢做衣物時,祭遵還是穿著當年的粗布衣服,蓋著粗布被子,他的妻子也是一樣,數(shù)十年來,物質(zhì)生活毫無變化。
在物質(zhì)上淡泊的同時,他在精神上卻富足。他本來就曾受過教育,為將之后,也不忘讀書學習。他提拔人才也注重學識,并在軍中鼓勵好學之風,還提議朝廷尊崇孔子,是劉秀麾下難得的一員儒將。
祭遵死后,劉秀極為悲痛,為其舉辦的喪禮超過其他將領(lǐng),還曾多次到其墳上祭拜,因為他知道,自己手下這般清廉剛直的臣子并不多,祭遵走了,太可惜。
由于長期操勞國事,無暇顧及私事,祭遵竟然連子嗣都沒有留下。后來劉秀便從其族人之中,找了一個名為祭肜的作為繼承者。
祭肜是祭遵的弟弟,在他身上,同樣有一股清廉剛直、一心為國的家風。與兄長類似,最初劉秀對他也沒有多在意,只是讓他當個縣令,主要還是負責照看祭遵的墳墓。但祭肜在短短時間內(nèi),就將一個盜賊橫行的縣治理得井井有條,是當時所有縣令中政績最為出色的一位。他讓劉秀再度認識到,這一家人都不簡單。隨后祭肜得到重用,被任命為遼東太守,負責守衛(wèi)東漢王朝的北大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