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鵬 黃柳和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華佗醫(yī)院針灸科 肇慶 526060)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骨傷科疾病,容易引發(fā)不良體征及癥狀,發(fā)病率偏高,并且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1~2],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3~4]。神經根型頸椎病為常見的頸椎病,其保守治療中針灸療法能有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但據相關文獻報道,針灸療法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文獻含樣本數量較少、療效指標存在差異、操作方法繁復,以致在文獻資料中并無統(tǒng)一報道[5~6]。為解決以上問題,我院收集大量樣本,探討比較常規(guī)針刺、穴位注射和刺絡放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短中期臨床療效的差異,分析三種療法對患者頸項疼痛的改善狀況,為深入研究提供參考?,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1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7]。按照隨機平均化法分為三組,每組60例。A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法,B組采用穴位注射法,C組采用刺絡放血法。其中A組男18例,女42例;平均年齡(47.29±8.03)歲;平均病程(45.25±9.98)個月;中醫(yī)辨證:肝腎不足型5例,氣滯血瘀型19例,風寒濕型19例,氣血虧虛型8例,痰濕阻絡型9例。B組男20例,女40例;平均年齡(48.25±9.14)歲;平均病程(48.63±12.70)個月;中醫(yī)辨證:肝腎不足型5例,氣滯血瘀型21例,風寒濕型17例,氣血虧虛型8例,痰濕阻絡型9例。C組男17例,女43例;平均年齡(45.68±10.46)歲;平均病程(45.32±11.45)個月;中醫(yī)辨證:肝腎不足型7例,氣滯血瘀型18例,風寒濕型17例,氣血虧虛型8例,痰濕阻絡型10例。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中醫(yī)辨證分型等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且簽署同意書。
1.2治療方法多數取常規(guī)坐位,少數體質虛弱、首次針灸者取俯臥位。于安靜、干凈舒適、常溫通風的室內施針。A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針刺法(選用華佗牌1寸無菌針灸針),肩中俞、外關、肩井、頸夾脊的取穴方法參照《針灸學》?;颊呷∽?,局部皮膚碘伏或75%酒精消毒,找準穴位,手持針垂直皮膚平面迅速插入,得氣后實施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后拔針。B組患者予以穴位注射法,選用維生素B12注射液(國藥準字H42020024)注入肩中俞、外關、肩井、頸夾脊?;颊呷∽?,局部皮膚碘伏或75%酒精消毒,注射器抽取4 ml維生素B12,右手持針對準穴位,快速垂直刺入,進針一定深度后,往復提插針身,待患者產生針感后,觀察患者是否出血;若未出血,則注入1 ml左右藥液,過程中仔細觀察患者身心狀況,以免不良情況發(fā)生。C組患者給予刺絡放血,取肩中俞、外關、肩井、頸夾脊穴位。患者取坐位,局部皮膚碘伏或75%酒精消毒,左手拇指和食指在點刺部位周圍反復按推,致使血液瘀積在預刺點位置,右手持針瞄準穴位,力度輕柔,點刺3次,每次針身入皮膚3 mm左右,隨后使用火罐吸拔此部位以便其出血,留罐約10 min后出罐。三組均每周治療2~3次,1個月完成10次治療,治療時間間隔至少24 h。
1.3觀察指標頸痛量表(NPQ)由疼痛和睡眠、疼痛程度、持續(xù)時間、手臂在夜間針刺或麻木感、攜帶物件、看電視與讀書、社交活動、駕駛汽車、家務與工作等9個項目構成,其中每個項目均分為5個等級,0、1、2、3、4級表示疼痛程度從沒有疼痛到極其嚴重的疼痛[8~9]。NPQ量表的評分=各條目實際得分/項目最高得分×100%。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10 d、干預后30 d以及干預后90 d記錄比較患者各項評分。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若不滿足球型檢驗和協(xié)方差矩陣條件,運用G-G模型,兩兩比較采用Tamhane法。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干預前NPQ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三組干預前具有可比性;干預后10 d,C組評分顯著高于A組、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短期干預治療后,A組與B組療效相差不大,并且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C組;干預后30 d、90 d后,B組評分明顯低于A組、C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評分也明顯低于C組,差異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期干預治療后,B組療效均優(yōu)于A組、C組,同時A組療效也優(yōu)于C組。見表1。
表1 三組干預前后NPQ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10 d 干預后30 d 干預后90 d A組B組C組60 60 60 52.11±3.17 52.83±3.31 51.96±3.40 41.71±4.02 40.58±3.77 45.39±3.76 39.66±3.58 37.20±3.79 44.37±4.12 38.81±3.60 35.76±3.55 43.77±4.26
神經根型頸椎病指的是頸椎間盤退行性病理改變,以及繼發(fā)性椎間關節(jié)退行性變致使血管、神經、脊髓受到損害,從而引發(fā)患者產生相應的不良體征和癥狀[10~11],其臨床表現開始時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痛,放射范圍根據受壓的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的皮節(jié),皮膚可有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為解決近年來在文獻之間關于報道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效性的指標上存在不一致性、缺乏對照方法等問題,我院收集了大量患者進行實驗。按經絡辨證,足少陽經穴、手足太陽經穴均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病位,因此選擇正確的穴位,如肩中俞、頸夾脊、外關、肩井可以很好地起到通絡經脈、活氣養(yǎng)血的效果[12~13]。穴位注射療法是一種現代醫(yī)學和傳統(tǒng)針灸相結合的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1)充分刺激腧穴,將針頭垂直插入正確的穴位,直至一定深度后反復提插,實施小幅度的捻轉,致使針下滲入氣體,從而刺激腧穴,進一步疏通經絡、通暢氣血;(2)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選取正確的穴位后,注射入適當的藥物,因藥物停留于穴位口時間偏長,使機體吸收藥物的速度減慢,故可使藥效緩慢發(fā)揮、作用持久[14~15]。刺絡放血療法是我國中醫(yī)史上一類較為古老的、常用的、行之有效的針灸療法,其通過注射針刺破人體表層皮膚,放出微量血液,去除菀陳的血,從而完成治療[16~18]。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B組、C組干預后NPQ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表明三組針灸療法均能有效緩解頸痛感;干預后10 d,C組NPQ評分顯著高于A組、B組(P<0.05),A組與B組比較無差異(P>0.05),表明短期干預治療后,常規(guī)針刺法與穴位注射法療效相近,但其均明顯優(yōu)于刺絡放血法;干預后30 d、90 d后,B組NPQ評分明顯低于A組、C組(P<0.05),A組NPQ評分也明顯低于C組(P<0.05),說明中期干預治療后,穴位注射法療效均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刺絡放血法,且常規(guī)針刺法取得療效也優(yōu)于刺絡放血法。
本研究中刺絡放血法總體療效不如常規(guī)針刺法和穴位注射法,是由于刺激強度小、持續(xù)時間短所致。但其獨特的泄熱出血療效仍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一定療效,可以聯合針刺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揮泄熱出血、疏通經絡的綜合作用。綜上所述,三種方法均能有效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痛疼痛,在短期療效中常規(guī)針刺法與穴位注射法療效相近,但在中期療效中穴位注射療法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療法,同時在短中期療效中,常規(guī)針刺法與穴位注射法的療效均顯著優(yōu)于刺絡放血法。
[1]吳偉凡,劉映文,梁漢彰.45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應用針灸療法的臨床比較[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12):40-41
[2]楊金鎖.針刺聯合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探討[J].光明中醫(yī),2016,31(23):3481-3483
[3]付堯,曹宇.多向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37(22):2814-2814
[4]鄭秀紅,楊麗軍.多向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2):45-36
[5]張云霞.針灸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7,38(8):1126-1127
[6]周婭妮,黃月蓮,易光強,等.分經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6,36(6):587-590
[7]趙培英,張少英.不同針灸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6,43(5):105-106
[8]高峰,朱佳浩,楊喜兵,等.溫針灸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血漿腫瘤壞死因子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7):1174-1175
[9]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3(5):189-190
[10]孫正平,林曉潔,周盛杰,等.中醫(yī)健康管理配合針灸療法干預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6(18):28-29
[11]趙海云.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1):42-43
[12]田玲玲,楊軍雄.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6,31(11):1611-1612
[13]趙培英,張少英.不同針灸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6,43(5):105-106
[14]儲浩然,胡進,孫奎,等.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實踐指南[J].世界針灸雜志,2017,27(1):3-11
[15]張浩,沈麗華.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現狀及療效評價[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5,4(8):634-636
[16]張殿銀,劉菲菲.海桐皮湯熱敷配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6,45(18):2192-2193
[17]顏學軍.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比較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34(11):127-127
[18]張勝,張彩云.針灸點穴配合中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5,5(6):8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