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身茂
(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鄭州450008)
陳梅朋先生,男,漢族,湖南郴縣人。生于1902年,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享年66歲。陳梅朋先生1919年畢業(yè)于法國都魯斯大學農學院、中法大學陸漢克學院,1926年獲法國都魯斯大學博士學位,1927年后在德國史都德卡德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他是中國第一代從事食用菌研究的專家。1954年,陳梅朋先生在上海市國營華漕農場(上海市農業(yè)試驗站和上海市農科院的前身)建玻璃溫室8座,1955年進行草菇引種和純種分離研究。1956年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60年任上海市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上海市園藝學會副理事長。他對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國食用菌產業(yè)技術的開拓者。
2018年是陳梅朋先生逝世50周年,特介紹陳先生20世紀50年代的食用菌著作與貢獻,以示紀念。陳先生于20世紀50年代撰寫有4冊專著和5篇論文。
該文在正文前介紹了蘑菇的別名(西洋菌和洋蘑菇)、分類地位、營養(yǎng)價值、栽培簡史,還介紹了上海市是從1935年開始栽培蘑菇的,到1955年栽培蘑菇的專業(yè)場所有10所,栽培面積3666.67m2,年產鮮菇3萬余斤。產品的80%是做罐頭出口。正文共五部分:一、栽培室與栽培床,二、栽培蘑菇所需養(yǎng)料的調制,三、播種前后,四、管理,五、采收。
該文由五部分組成:一、進行引種的動機與目的,二、引種初步成功的經過,三、對草菇在上海引種成功的展望,四、栽培草菇的方法,五、在上海地區(qū)栽培草菇成敗的主要關鍵。
該文有兩部分,其標題順序為:栽培草菇的方法,在上海地區(qū)栽培草菇成敗的主要關鍵。
該文曾被《中國食用菌百科》(1993)一書引用(第6頁),但無注明出處,筆者尚未查到此文。
該文是陳先生逝世后公開發(fā)表的,由四部分組成。一、前言,二、試驗材料和方法,三、實驗結果,四、討論和結論。
油印本,封面印有:前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前河南大學農學院院長陳梅朋著,上海大華農場發(fā)行:虹口公園旁江灣路廣中路底水電路426號,陳安國繕,1950。上海圖書館有藏,50頁,插圖12幅。全書分四章14節(jié):“第一章蘑菰(即松蕈)之形態(tài)與生活,第一節(jié)蘑菰之形態(tài),第二節(jié)蘑菰的生活,第三節(jié)蘑菰化學成分及營養(yǎng)價值?!薄暗诙履⑤灾斯ぴ耘喾?,第一節(jié)人工種菰之沿革,第二節(jié)日光空氣溫度濕度對于蘑菰生活之影響,第三節(jié)可供栽培蘑菰之各種廢料及其優(yōu)劣,第四節(jié)培養(yǎng)料之調制,第五節(jié)栽培場室及設備,第六節(jié)栽培法,第七節(jié)栽培及采收期間之管理?!薄暗谌履⑤灾∠x害,第一節(jié)有害病蟲之種類,第二節(jié)防治方法?!薄暗谒恼戮N育制法,第一節(jié)原種菌種之培養(yǎng)法,第二節(jié)普通菌種培養(yǎng)法?!?/p>
該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在理論上,明確了蘑菇的栽培種和野生種的區(qū)別是孢子數目的不同,他在“第一章蘑菰的形態(tài)與生活”之“第一節(jié)蘑菰之形態(tài)(f)胞子”中敘述:“胞子生在菌褶兩側之特殊組織名擔子體,擔子體為柄棒狀之柄,其先端生有兩個小柄,各生胞子一粒,但野生之菌有生小柄四個,而生四粒胞子者。胞子為橢圓形褐色之微粒,微細至非肉眼所能察?!边@可能是我國第一次把西方研究蘑菇之栽培種與野生種之區(qū)別的新成果,用文字寫入我國的蘑菇栽培技術書中。特點之二是在應用上,將菌種的培養(yǎng)引入了二級擴大培養(yǎng)法:原種菌種培養(yǎng)和普通菌種培養(yǎng),這為以后形成菌種三級擴大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
值得食用菌史學者進一步研究探索是該油印本,署名是“前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前河南大學農學院院長陳梅朋著”,陳先生的這一段經歷,過去未見有報道。該書發(fā)行者是“上海大華農場”,陳先生是否在大華農場工作過,也未見有報告。
該書未分章,由“蘑菇”和“草菇”兩部分組成。蘑菇部分由“概說”“栽培法”“蘑菇的病蟲害”“蘑菇的純菌種培養(yǎng)法”“蘑菇貯藏和加工”五部分。草菇部分由“概說”“栽培法”“草菇草種的留種法及草菇純菌種培養(yǎng)法”“草菇的加工”四部分組成。此書的特點是除講授了一般生物學知識和栽培生產工藝外,蘑菇部分還講了“蘑菇的純菌種培養(yǎng)法”。草菇部分講了“草菇草種的留種法及草菇純菌種培養(yǎng)法”。該書1957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72頁,插圖42幅,引用文獻中文4篇(冊),英文4篇,俄文1篇。
該書包括“前言”“一、香菇(或稱冬菇)”之問答77條,“二、蘑菇”之問答87條,“三、草菇”之問答31條。該書寫作的背景是在食用菌生產上,由于幾年來積極地進行了食用菌栽培技術的革新,用純菌種人工接種代替了依靠孢子自然繁殖,以及用鋸木屑代替木材種植香菇,用牛糞代替馬糞種植蘑菇,促進了全國食用菌生產蓬勃發(fā)展,各地紛紛要求提供技術資料。因此作者將解答各地所提出的問題匯編成小冊子,以供從事食用菌生產者參考。此書1958年由上??萍夹l(wèi)生出版社出版,共36頁。
該書未分章。由“香菇”“木耳(黑木耳)”“白平菇”“茯苓”“銀耳”“野生口蘑的調查研究及其栽培試驗”六部分組成。本書的第一個特點是在“香菇”“木耳(黑木耳)”“茯苓”的栽培部分都有“舊法栽培”和“栽培技術革新研究”兩部分,可見是作者對我國當時的大型真菌栽培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寫的。第二個特點是在“香菇”“木耳(黑木耳)”“白平菇”“茯苓”部分都有“純菌種培養(yǎng)法”,而“銀耳”部分中是介紹湖北漳縣栽培銀耳的經驗。對銀耳菌種作者是這樣敘述:“關于用銀耳純菌種進行人工接種的方法,本站現(xiàn)已開始試驗研究,并獲得了初步的結果,就是已經培養(yǎng)成功了銀耳的純菌種,現(xiàn)在用這種純菌種分別接種在櫟樹、白楊樹的木段上以及接種在杉木的鋸木屑中進行栽培試驗,目前菌絲的生長情況是很正常而良好的,估計一遇氣溫上升,就有大量的銀耳產生”“野生口蘑的調查研究及其栽培試驗”部分包括:“一、產區(qū)概況”“二、產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情況”“三、口蘑生長地區(qū)和口蘑的形態(tài)與分類”“四、采收和加工”“五、河北省沽源縣口蘑產地的土壤氣候”“六、關于野生口蘑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七、栽培試驗”。該書上海農業(yè)試驗站編(陳梅朋執(zhí)筆),195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共107頁,插圖28幅。
以上這些食用菌文章和專著,是陳梅朋先生20世紀50年代撰寫的,是他在10年中對我國大型真菌栽培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和進行技術革新試驗成果的總結。此時期正值我國食用菌由傳統(tǒng)栽培向新法栽培過渡的階段,其著作的內容所闡明的理論和技術革新,無疑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舉措,它完善了開始于晚清時期的食用菌新法栽培的技術,包括純菌種、人工選擇培養(yǎng)料和科學管理,這些技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為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陳梅朋先生20世紀50年代的試驗研究工作,是我國大型真菌科技發(fā)展歷史研究重要的文獻。
陳梅朋先生的主要貢獻是對我國傳統(tǒng)栽培的香菇、茯苓、草菇、木耳、銀耳進行調查后進行了技術革新,純菌絲體菌種分離成功,應用了三級培養(yǎng)擴大生產體系,并推廣到生產上。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結束了我國五種傳統(tǒng)栽培食用菌延續(xù)一千余年來由孢子自然接種栽培的落后局面,推廣了人工培養(yǎng)菌種并人工接種、人工制作培養(yǎng)基,進行科學管理的新法栽培。同時成功馴化栽培了猴頭菌、靈芝等,并對口蘑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1950年陳梅朋先生在大華農場油印出版的《蘑菰栽培及菌種育制法》一書中,記述了他分離蘑菇菌種和培養(yǎng)瓶裝純菌絲體菌種的工作,可能由于大華農場這個平臺分離的純菌種和培養(yǎng)的瓶裝純菌種只能本場使用,沒有得到推廣。1955年,陳梅朋在上海市農業(yè)試驗站,又進一步研究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制種和栽培技術,1956年應用組織分離和孢子分離的方法獲得蘑菇純菌種,得到推廣,從而改變了我國蘑菇栽培一直依賴進口菌磚菌種的局面。1957年他首次以豬牛糞代替馬糞與稻草堆制發(fā)酵后栽培蘑菇并獲得成功,為我國雙孢蘑菇栽培就地取材、大面積推廣奠定了技術基礎,這是我國雙孢蘑菇栽培技術的一大創(chuàng)新。1955年他從廣西引進草種,開始在溫室進行草菇栽培試驗,1956年他又從福建農學院引進草菇“草種”1 kg,栽培出菇后,分離出了草菇純菌種,用此純菌種進行栽培,首次在上海利用稻草試種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成功。1957年,陳梅朋先生開始研究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菌種分離與段木栽培?!锻ńy耳志》(1986)記述:“從1959年到1960年,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陳梅朋教授率陳國良、王曰英(女)到陳河鄉(xiāng)進行用菌絲菌種生產銀耳的研究,歷時半年,室內栽培獲得成功,室外栽培試驗失敗。”后經反復試驗,銀耳純菌種的分離與制種方法穩(wěn)定,室內室外段木栽培均獲成功。同時他又研究銀耳的木屑栽培方法,使銀耳出耳率、純度大幅度提高,這項研究1978年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大會上被授予重大科研成果獎。1957年春,陳梅朋先生又進行了香菇(Lentinula edodes)純菌種的培育和香菇栽培的技術改新,同年冬季就培育出了純菌種,并用純菌種接種于段木與木屑的試驗獲得成功。這些試驗的成果,一經宣布,立即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yè)部所采用,于1958年3月底至4月初在江西景德鎮(zhèn)召開了有11個省區(qū)100多位代表參加的會議,進行了用香菇純菌種人工接種的實地示范。上海市農業(yè)試驗站次年生產香菇菌種14萬瓶供應全國各地。同時試用木屑代替段木栽培香菇,研究了香菇生長對水分、溫度、濕度、樹種等要求。1959年冬,陳先生以上海市農業(yè)試驗站名義發(fā)文與龍泉縣食用菌實驗場合作,進行了27個闊葉樹種的出菇對比試驗。1960年木屑代替段木栽培香菇試驗獲得成功。該技術為節(jié)約木材和缺乏森林的地區(qū)生產香菇,開辟了新的途徑。1959年陳梅朋先生在其著作《食用菌栽培》一書中記述了他進行的“木耳栽培技術革新的研究”結果,此研究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用純菌種接種在木材上的栽培法,一個是用鋸木屑做培養(yǎng)料的栽培法,這兩個方法均獲成功。1959年陳梅朋先生在其著作《食用菌栽培》一書中還記述了他采用木屑瓶栽美味側耳(Pleurotus sapidus)獲得成功。在藥用真菌研究方面,1959-1960年,他首次在國內分離出茯苓(Wolfiporia cocos)、赤(靈)芝(Ganoderma lingzhi)和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純菌種。1960年開始赤芝和猴頭菌的馴化和人工培養(yǎng)研究,為國內開發(fā)利用藥用菌提供了新途徑。陳梅朋先生在擔任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期間,還承擔了上海郊區(qū)及全國食用菌的生產推廣工作。1957年開始,他在上海舉辦了各種類型的食用菌技術培訓班,以后又把培訓工作推行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及各行業(yè)和基層單位。在短短的幾年中,在全國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食用菌技術隊伍,從而將國內的食用菌事業(yè)推向新的發(fā)展階段。在他的組建下,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從單一的雙孢蘑菇起步,發(fā)展到包括食用菌、藥用菌十幾個種類的從育種到栽培專業(yè)化科研機構,對全國食用菌科研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2007年,在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成立20周年之際,他被追認中國“食用菌產業(yè)貢獻者”榮譽。
陳梅朋先生不愧為我國食用菌產業(yè)技術研究開發(fā)的開拓者和推廣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