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江
摘 要:校園欺凌的概念、危害性、產生的原因以及對策。近年來,全國各地發(fā)生了不少學生之間蓄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凌、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關鍵詞:校園;欺凌;對策
一、校園欺凌的概念
校園欺凌顧名思義就是發(fā)生在校園中的類似行為,多指同學間欺凌弱小的行為。我國中小學校園內,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現象并不少見,尤其在3-6年級,是最為頻繁發(fā)生的時期,且普遍存在著。高年級學生欺凌低年級學生,向他人臉上吐唾沫、強令他人從胯下爬過;學生群體之間肆意欺凌、私下起綽號,嘲諷、取笑同學的有關私人問題(如家庭背景、父母職業(yè)、個人缺陷和日常行為習慣等等);對隱私的侵害,如學生侵入他人私人領域(書包、日記、通信、身體等)并予以公開宣揚,擅自公布他人隱私等等。
二、校園欺凌的危害性
(一)對于被欺凌者而言
通常會影響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欺凌的學生通常伴有失眠、頭痛、憂郁等癥狀;學生精神上出現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通常遭受嘲笑、謠言及身體欺凌的受欺凌者會顯得孤獨無助;受欺凌者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會導致抑郁、沮喪、驚慌、恐懼乃至絕望等癥狀,甚至出現自殺傾向;學生在受到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欺凌之后,通常會出現上課遲到和曠課的情況,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也會下降,注意力及反應能力也隨之降低;長時間受到欺凌的孩子,其性格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二)對于欺凌者而言
他們往往是在學習上受到挫折或在與同學的關系上感到嚴重的挫敗感后,喜歡通過欺凌其它同學來獲得瞬間的快感和滿足,欺凌者往往脾氣暴躁,容易被激怒,控制力較差;欺凌他人可能會造成以后的欺凌犯罪或行為失調,研究者們認為欺凌行為是欺凌者今后反社會和犯罪行為的隱患。
(三)對于旁觀者而言
當欺凌發(fā)生時,經常有更多的人參與欺凌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決定導致欺凌的發(fā)生。旁觀者實際也是欺凌方程式擴散的另一種元素。當孩子們不得不在充滿著惡霸環(huán)境的氛圍中學習,他們往往會有一種自己也被欺凌的感覺。欺凌事件的旁觀者也可能會開始表現出心理健康問題,并可能出現抑郁或在社交場合中有不安感。這有可能會導致孩子逃學或試圖找理由缺課。
三、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
校園欺凌現象的原因非常復雜,首先學校道德教育的欠缺是重要原因。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在現行的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中,道德教育被嚴重輕視。大多數學校對道德的教育都很形式化。一味的偏重知識教育,而忽略了道德教育,結果便是培養(yǎng)了一群連最基本的善惡都判斷不了的“人才”。
其次強大的升學壓力使現今的學生兩極分化現象加劇也是造成校園欺凌的原因之一。過分偏向于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于成績差的學生則不夠尊重。處于不利地位的“差生”不僅得不到應有的關心,而且還會被同學冷落,被群體所孤立。從而導致心中的不滿情緒加劇,此時一旦接觸到社會的暴力文化,便有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施暴者。
再次家庭結構的變化,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嬌生慣養(yǎng),在團體生活中唯我獨尊現象十分突出,兄弟姐妹的數量減少,很多青少年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不知道在出現問題時應該如何應對。于是便產生了采取欺凌的方式與他人相處的現象。
還有在現代社會中,媒體成了情報提供、宣傳的主要渠道。現在的青少年可以通過電視、網絡、雜志等很多媒介獲取社會上的信息。比起學校和家庭,這些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大。另外,隨著全球化的進展,國外的一些含有暴力內容的電影、電視、動漫等等大量流入國內。網絡、游戲廳也提供大量包含暴力內容的游戲。這些都會給青少年帶來不良的影響。青少年時期是人類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也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因此青少年一旦對此類含有暴力內容的信息產生興趣并加以模仿,就極有可能會對身邊相對弱小的孩子采取暴力行為。
四、校園欺凌的對策
面對校園欺凌行為,并非是某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采取政府支持,學校干預,全民行動的方式進行綜合防范和整治。
(一)在國家政策層面上
制定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政策法規(guī)。國家要明確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濟和施害者的法律責任。主要表現在不斷完善有關欺凌的法律法規(guī)。不斷通過立法來加強對校園欺凌行為的預防和懲罰,使學校安全成為法律規(guī)定的政府目標。
(二)在社會層面上
創(chuàng)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園欺凌的社會環(huán)境,舉行反欺凌周活動,集中開展各種宣傳活動。政府部門要設立專門的反校園欺凌網站和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防控體系。
(三)在教育者層面上
強調教育工作者在關注青少年學生成長上的法律責任,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老師在服務管理學生行為上的地位和作用,撥付專項經費用于老師的培訓,幫助老師掌握識別校園欺凌和進行早期干預和行為矯正的方法。學校要通過問卷調查、搜集數據,對欺凌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原因、特點、危害以及學生對待校園欺凌行為的態(tài)度等問題進行理論分析,針對具體的校園欺凌問題提出可行的干預策略。學校還要加強學生的道德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人格品質,關心同學,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健康成長,對于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兒童,還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愛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