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 旅游學院,北京 100101)
文化遺產旅游已發(fā)展成為當前一種重要的旅游活動方式。在許多發(fā)達國家,文化遺產旅游是旅游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叭轿鍒@”地區(qū)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是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個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叭健敝赶闵?、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1,2]。在《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2035年)》中被列為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兩大重點區(qū)域之一。目前,北京市“三山五園”地區(qū)總體上仍處于開發(fā)成長期,因此需要對其文化遺產旅游價值進行評估,活化其遺產價值。本研究旨在從旅游的本質出發(fā),充分考慮旅游者的利益需求,構建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估維度體系,以科學提升文化遺產旅游價值,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科學的平衡與發(fā)展。
文化遺產旅游價值研究主要是將文化遺產作為主體,把旅游價值視為遺產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對遺產整體進行旅游資源價值評估,目前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馬勇、李莉在探討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價值評估意義的基礎上構建了評估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旅游資源價值進行了量化評估[3];鄒一靜、阮佳飛、劉歡以云南省納西族傳統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署明村為案例點,采取定量分析方法對該少數民族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進行了評估[4];柯彬彬、張鎰在分析遺產廊道旅游價值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構建了由32個評價指標組成的遺產廊道旅游價值評價模型,以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5]。
綜上所述,目前對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估研究的主要視角是將文化遺產視為一種旅游資源,進而對其進行價值評估,以此評估出的價值實際上是資源的整體價值,并不是文化遺產作為旅游產品服務于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旅游價值。因此,有必要從旅游者角度出發(fā),對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估的維度進行更加科學的分析與重構。旅游價值概念首先是建立在“價值”這一概念基礎之上。價值本身就是一個多視角的概念。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價值有不同的定義和理解。從市場需求視角看,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一種滿足。從西方經濟學效用價值論視角看,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是客體對主體的效用。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角度看,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從不同視角出發(fā),雖然對價值內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從中可發(fā)現價值內在的規(guī)定是“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而客體對主體是否有用以及有用程度如何,則取決取于主體對客體作用的動力與原因。因此,對文化遺產旅游價值的認識與理解需要從旅游者的旅游動力與原因出發(fā)進行考量,而對旅游動力與原因的分析需要回歸到對旅游本質的認識與理解。
人類產生旅游活動的本質實際上來源于一種矛盾。人類與生俱來具有對物質和精神的無限、多樣的欲望和需求。這種無限性表現為人類需要永無止境性和永恒的發(fā)展性,人類需求的多樣性表現為人類既有物質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質方面的需要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在人們生活居住的慣常環(huán)境中,擁有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資源和物質條件。如果該慣常環(huán)境不能提供人們基本生存的物質需要時,人們將選擇離開該慣常環(huán)境而另尋他處,就如發(fā)生在人類歷史上或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逃荒、逃難、移居或移民現象。人類除了物質的基本需求外,還有大量的精神需求。社會生產力越發(fā)達、社會物質財富越豐富、信息技術越進步,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就越強烈。
目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因此在人們的內心形成了精神需求無限性和與之對應的慣常環(huán)境中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6]。這一矛盾成為旅游者產生旅游需求的第一推動力。同時,這種矛盾在人類內心中形成了一種內心失衡,這種內心失衡便是人類從事旅游活動的原因。當具備一定的外部資源和條件,如閑暇時間、可支配收入、信息和交通條件,人類便產生了暫時離開慣常環(huán)境到非慣常環(huán)境進行旅游的活動。對文化遺產旅游者來說,正是由于生活的慣常環(huán)境難以滿足人們獨特的精神需求,這種精神需求只有到非慣常的文化遺產地開展旅游活動才能滿足,于是人們便開始了文化遺產旅游,文化遺產也就具有了旅游價值。因此,要認識和理解文化遺產旅游價值,就應從旅游者的需求出發(fā),科學構建起基于矛盾旅游觀的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估維度體系。
文化遺產旅游價值應是滿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價值。因此,需要基于文化遺產的特性,深入分析文化遺產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構建文化遺產旅游價值的分析結構,形成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估的維度體系。
經過工業(yè)革命、商業(yè)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等多重革命洗禮的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在慣常生活環(huán)境中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循規(guī)蹈矩的現代化生活,同時又被海量信息包圍和困擾。正如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言,“人類在世本質上就是‘煩’,‘煩’是人生在世的基本性態(tài)”[7]。但人類在精神上追求自由愉悅的本性并不隨現代化生活而改變。相反,現代化生活壓力越大,人們內心的煩悶感越強,人類逃離日常煩惱和壓抑的動力就越大。當慣常生活環(huán)境中的資源日益有限,難以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輕松愉悅,而非慣常環(huán)境的資源正好能滿足人們的這些要求,同時時間、經濟等條件又允許時,人們就會暫時離開慣常生活環(huán)境,去非慣常環(huán)境從事旅游活動。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三山五園”地區(qū)獨特的山形水系、優(yōu)美的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好能滿足旅游者擺脫煩惱、壓抑的精神狀態(tài),追求輕松愉悅休閑的旅游需要。據記載,“三山五園”地區(qū)在金代就建造有私家園林,明清以后始終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香山是我國著名的觀賞紅葉勝地,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玉泉山位于頤和園之西,是西山東麓的支脈,巖石紋理像蒼勁的龍鱗凸起,石頭縫隙內常有潺潺的清泉流出,因其泉水像玉石般潔白清透而被稱為“玉泉”;萬壽山位于頤和園的中部,前山匯聚了眾多的觀賞建筑[8]。
“三山五園”地區(qū)的水源來自兩個水系:玉泉山水系和萬泉河水系。西山一帶多石灰?guī)r,溶洞較多,透水性強,容易形成都諸多山泉,如香山諸泉、玉泉山諸泉、金山泉水等;“三山五園”地區(qū)的平原地帶曾是大約7000—5000年以前的永定河古道流經地,構成地下水溢出帶,地下水豐沛;“三山五園”地區(qū)地勢低洼,暢春園一帶曾經是巴溝低地所在,在清代這里平地泉涌[9]。在其鼎盛時期,其中的絕大多數園林都是通過水系聯系在一起的。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用“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來吟頌西郊山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留下了“雁被西風驅譴,人被西山留戀”的佳句[10]。然而,由于歷史變遷,過去的“三山五園”范圍包括了萬泉河、長河和清河上游的蕭家河,而現在這三條最重要的河流丟了兩條半,只留了半條萬泉河[11]。從滿足旅游者追求愉悅休閑的需要,提升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角度來看,如今的“三山五園”地區(qū)的山形水系、自然風光還有很大的提升和打造空間。
隨著人類由逐草而生、逐物而獵的游獵社會進入以村莊、城鎮(zhèn)為固定地的農業(yè)社會,進而發(fā)展成為以城市為中心的工業(yè)社會,人們慣常的生活環(huán)境被限制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空間或區(qū)域。熟視無睹的慣常環(huán)境會使人們對周圍景物陷入嚴重的審美疲勞,難以獲得新鮮和美好的感受。然而,人類對新鮮美好事物追求的本性是永恒的,在一個地方居住越久,對周圍景觀探索和欣賞的興趣就越低,對新鮮事物、美好事物的探索欲望就越強。許多藝術作品,如書法、繪畫、文學、手工藝品等可進行空間移動,人們可通過購買、轉借等方式,在慣常生活環(huán)境中對這些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和體驗。但像山水、建筑、特定自然現象等這類大自然饋贈的“藝術”作品,在空間上具有不可移動性,對非常慣常環(huán)境中的這類不可移動的“藝術品”,人類只能通過旅游活動進行欣賞和體驗。
“三山五園”地區(qū)是清代皇家園林集中所在地。我國古代的帝王總是對園林建設給予極大的重視,因為園林是帝王放下政務、進行休憩的主要場所。因此,這些皇家園林建筑通常表現出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2002年9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則》明確指出“西郊清代皇家園林歷史保護區(qū):位于海淀區(qū),包括頤和園、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園’地區(qū),是我國現存皇家園林的精華”[12]。“三山五園”作為皇家行宮與園林建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世紀遼金(遼代時已經開始營建香山,金世宗開始經營香山行宮),成規(guī)模建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歷時150多年,最后延續(xù)到頤和園建成的晚清時期,前后總體時間跨度在800年以上,代表了我國古典園林建設和造園世界的最高水平?!叭轿鍒@”及其周邊保留了眾多清代建筑的精華,如清代帝王興建的皇家行宮、皇家園林、私家地府、寺廟等建筑,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圓明園與頤和園。其中,公認的藝術審美巔峰之作是圓明園,曾被實地拜訪過的西方人譽為“萬園之園”。圓明園的最大特色是將山水畫、山水詩中所描寫的意境及國內各類園林之精華在皇家園林之中展現,形成集錦式的藝術園林格局。但是,經過英法聯軍的搶劫與火燒,如今圓明園已難以看到昔日的輝煌。但從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頤和園等現存諸園中,旅游者仍然可感受到清代皇家園林建筑的非凡藝術與成就,被我國古代工匠高超的藝術與審美水平所折服,而這種藝術審美體驗在旅游者的慣常生活環(huán)境中是無法欣賞和體驗到的。
人類對生命、人類自身進化發(fā)展相關的歷史和文化充滿了興趣和疑問,特別想了解生命從哪里來,人類是如何產生、生存和發(fā)展的。所有這些興趣的滿足和疑問的解決,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手段或資源,通過探索和學習相關的文化歷史知識來實現。學習文化歷史知識通??梢砸詴?、影視、電子網絡等媒介、手段或資源來實現,但這些文化知識都是間接的或經過藝術加工的。通過間接的媒介或手段所獲得的知識在形象、感覺、體驗等方面,與通過直接媒介和手段相比總是存在差距的。同時,藝術加工過的文化歷史資料,其真實性具有有限性。
事實上,能滿足或解決人類這類興趣和疑問的,又具有形象感、真實性的文化歷史資源,通常存在于自身慣常生活環(huán)境以外的地區(qū)。于是,當人們深感慣常生活環(huán)境中的文化歷史資源存在欠缺,難以滿足自身要求,并且時間和經濟等外部條件具備時,就會通過旅游活動到非慣常環(huán)境中進行親身的體驗與學習。由此,文化遺產便成為一種旅游產品或旅游資源,具有了基于旅游者旅游活動的文化歷史價值,它是文化遺產類旅游資源或產品中最突出的旅游價值。
“三山五園”地區(qū)從金代八大水院到清代皇家園林群的發(fā)展歷史,從建造園林到整飭水系再到推動農業(yè)發(fā)展,該地區(qū)的建設發(fā)展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天地參”的境界,也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哲學思想的延伸[13]。同時,在“三山五園”地區(qū)的園林建筑中,還包含諸多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元素[14],對相關旅游者也會形成很強的吸引力,成為給這些旅游者提供相應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要素?!叭轿鍒@”在我國晚清和近代史上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晚清時期,“三山五園”命運多舛,多次遭到帝國主義野蠻破壞,“三山五園”中一些園林建筑已蕩然無存,面對園林遺跡,旅游者更加深刻地體會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殘暴行徑,產生濃重的歷史感,進而知恥而后勇,激發(fā)出更大的奮斗動力與進取精神。同時,在中國近代史上,“三山五園”地區(qū)同樣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孫中山先生以及黨和國家的很多領導人都在該地區(qū)居住和生活過,成為現代人們追尋歷史蹤跡,獲取文化真知的重要地區(qū)。由此,“三山五園”文化遺產在我國近代史上同樣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成為吸引相關研究者和旅游者的主要因素。
在現實生活中,多數普通人長期生活在特定的慣常生活環(huán)境之中,周邊工作和生活相關的人群是相對固定的,囿于活動范圍的有限性和工作社交群體的特殊性,使人們在工作溝通交往中經常呈現非真實的自我,這難免會感覺生活的平庸與乏味,失去進取的激情。但人們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找到自身的價值和向上的激情。文化遺產是具有某些形而上屬性的特殊旅游產品,有著與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所指出的高級心理需求相對應的自我實現價值,有著與人類的“終極追求”相適應的情感撫慰價值[15]。在旅游活動中,人們離開了慣常生活環(huán)境,通過與游客、當地居民的各種社會交往而釋放自我。通常還會受到熱情的接待,獲得一種被人認可和尊重的感受。
“三山五園”地處北京,具有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厚德精神的北京人民熱情好客、包容大度,讓游客會感受到獨特的人類文明,并產生獨特的身份意識,這會使人們產生文化自信心,感受到社會交往獨特的精神價值。在“三山五園”地區(qū),當普通旅游者自由地行進在過去只有帝王、將相、皇家、官宦等少數人才能進入的園林時,通常會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歷史自豪感和實現感,這是文化遺產地連通過去、昭示當世,實現跨歷史交流的社會價值。當旅游者欣賞到在歷史上技術水平與物質條件相對落后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先輩能設計和建造出如此精巧細致、規(guī)模宏觀的山水造型、園林建筑時,能更真實地感受到先輩的聰明才智和艱辛付出。這種體驗也會使旅游者煥發(fā)出進取精神和進取的自信。
從旅游者的需求出發(fā),發(fā)現人們離開慣常生活環(huán)境進行文化遺產旅游活動是人們追求愉悅休閑、藝術審美、文化歷史、社會實現等精神價值的需要,這四個方面構成了文化遺產旅游價值的四個維度體系。在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旅游開發(fā)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文化遺產旅游者的相關利益需要,科學提升文化遺產旅游價值,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科學平衡與發(fā)展。具體來講,“三山五園”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提升旅游者愉悅休閑價值:針對旅游者追求愉悅休閑價值的需求,可將重點集中在游覽觀光區(qū)、休閑體驗區(qū)的建設方面,著力于山形水系、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恢復和提升,休閑、康體和養(yǎng)生旅游產品的打造方面。首先,宜將重點集中在對河、湖、泉、瀑等水系風光旅游資源的恢復與建設上,同時輔之以園林綠植、魚鳥放養(yǎng)等生態(tài)改善措施,這將使“三山五園”地區(qū)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顯著改善和提升。如果能重現“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的山水風光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將極大程度地滿足旅游者緩解壓力、放松身心的旅游休閑需求。還可通過復建靜宜園、香山古鎮(zhèn)、曹雪芹故里和健銳營八旗等歷史要素,對周圍村莊進行休閑宜居化改造,建成有獨特歷史文化特色的休閑宜居村莊,再將上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三山五園”文化遺產對旅游者的愉悅休價值將顯著提升。此外,以香山、植物園等景區(qū)資源為依托,設計和開發(fā)運動休閑、康體養(yǎng)生、低碳騎行和帳蓬宿營等戶外休閑養(yǎng)生產品,這樣不僅可以使旅游者放松身心,還可以獲得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閑愉悅體驗。
提升旅游者藝術審美價值:針對旅游者追求藝術審美價值的需求,可將保護和開發(fā)重點集中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挖掘、娛樂演藝項目和虛擬景觀建設等方面?!叭轿鍒@”及其周邊大量清代帝王皇家行宮、皇家園林、私家地府、寺廟等建筑,都是清代建筑的精華,是“三山五園”地區(qū)滿足旅游者藝術審美的重要文化旅游資源。但我國建筑傳統的磚木結構和繪畫工藝在長期飽受自然風雨、極端氣候現象侵蝕后,需要進行定期修繕與維護,才能恢復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對像圓明園這樣無法重建恢復的景觀,可以充分利用現代虛擬現實技術、影視文藝或大型實景演出、娛樂互動游戲等手段和方式,重現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當初恢宏的建筑風貌和高超的藝術審美價值,充分滿足旅游者對新鮮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時實現對旅游者文化歷史知識的教育和提升。
提升旅游者文化歷史價值:針對旅游者追求文化歷史價值的需求,可將保護和開發(fā)重點集中在遺產保護區(qū)、旅游觀光區(qū)的文化遺產資源的原真性保護、相關歷史文化價值深度挖掘和豐富闡釋教育方面。文化遺產要滿足旅游者的文化歷史價值需求,就要盡力保護好文化遺產資源的原真性,科學地做好維護修繕工作,既要避免人為損害,又要減少自然侵蝕與破壞。對其中具有較高文體歷史價值的區(qū)域、建筑或遺產,要加大開放和展示力度,例如圓明園建筑遺址中的海岳開襟、廓然大公、武陵村色等,要加快規(guī)劃和展示開放。在傳統文化歷史展示媒介與手段,如文字、圖片、音像等基礎上,大膽吸收和引進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現代計算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重現歷史事件,復活歷史古跡,讓旅游者形象、生動地感受文體遺產的過去與現在,在巨大差異的對比中,滿足其追求真實形象文體遺產歷史知識需求。例如,對“三山五園”中文化歷史價值較高的圓明園、頤和園等景區(qū),可通過推進“數字圓明園”、“數字頤和園”等數字經景區(qū)建設,豐富、創(chuàng)新文化歷史教育手段和形式,更好地滿足旅游者追求文化歷史知識的需求,提高文化遺產對旅游者的文化歷史價值。
提升旅游者社會實現價值:針對旅游者追求社會實現價值的需求,可將保護和開發(fā)重點集中在休閑體驗區(qū)、娛樂演藝區(qū)和住宿接待區(qū)等能讓旅游者從事一些能參與、互動的體驗旅游項目的打造方面。旅游者在“三山五園”進行文化遺產旅游時,除了通過親身感受過去只有帝王、將相、皇家、官宦少數人才能擁有或享用的宏大精美的園林、建筑、藝術珍品和尊貴的接待服務,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歷史自豪感和尊重實現感外,還可通過參與性、互動性、有成就感的體驗項目滿足旅游者的社會實現需求。具體來說,可以“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園林為平臺,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主題文化論壇、書畫藝術展覽和培訓、藝術品鑒賞等活動。通過這些互動性體驗活動,既可以增加文化遺產旅游的文化氣息,教育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藝術欣賞水平,還可使旅游者的相關才藝得以展示,使他們獲得難得的成就感、尊重實現感,提升了文化遺產對旅游者的社會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