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改
摘要:列寧在領導俄國進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思想,并進行了艱辛的實踐探索。重溫列寧關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理論及其實踐,對于今天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列寧;黨內政治生活;理論與實踐
中國分類號:A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5381(2018)06 -0054 -07
在列寧的文章中最早提到“黨內政治生活”一詞,是在其1915年發(fā)表在《共產(chǎn)黨人》雜志上的《空泛的國際主義破產(chǎn)》一文中,文章中他批評以德國為首的社會民主黨人背叛《巴塞爾協(xié)議》時使用了該詞。除此以外,在列寧的其它文章中很少再出現(xiàn)該詞,但他在領導俄國進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圍繞如何建黨、管黨、治黨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思想。今天,研究列寧關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理論及其實踐,對于當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的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黨中央應成為擁有廣泛的權力、得到黨員普遍信任的權威性機構
“權威”就是對權力的一種自愿的服從和支持,這種“服從”“支持”是以對權力主體高度的認同為邏輯前提。黨中央權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僅需要以外在強制的黨紀法規(guī)作為制度保障,更需要依靠全體黨員對黨中央的高度信任與支持作為內生動力;黨中央權威性地位的獲得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它既不會隨著黨齡的增長而自動鞏固,也不會隨著政黨執(zhí)政地位的獲得而自然提高,需要黨高度自覺地加強自身建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權威問題的理論闡釋
早在1872年《論權威》中,恩格斯就指出無產(chǎn)階級政黨“要有一個能處理一切所管轄問題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不論體現(xiàn)這個意志的是一個代表,還是一個受托執(zhí)行有關的大多數(shù)人的決議的委員會,都是一樣”[1]攏,因為“不論在哪一種場合,都要碰到一個顯而易見的權威”[1]276。也就是說無論是在無產(chǎn)階級政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的過程中還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都需要“一個能處理一切所管轄問題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即黨中央權威。列寧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豐富并發(fā)展了恩格斯關于維護黨中央權威的思想。早在建黨初期,他在《卡·考茨基的小冊子(俄國革命的動力和前途)的俄譯本序言》一文中就明確指出:“工人階級為了在全世界進行艱巨而頑強的斗爭以取得徹底解放,是需要權威的?!盵2]225 1909年6月8日,在《無產(chǎn)者報》編輯部擴大會議上,列寧又強調,“在目前黨內力量重新組合的時期,只有全黨的中央機關才能成為黨的路線的有威信、有力量的代表者”[3]。1917年,在領導俄共(布)取得無產(chǎn)階級政權后,列寧在諸多場合多次告誡全黨:鞏固政權絲毫不比奪取政權簡單。“在目前激烈的國內戰(zhàn)爭時代,共產(chǎn)黨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組織起來,在黨內實行近似軍事紀律那樣的鐵的紀律,黨的中央機關成為擁有廣泛的權力、得到黨員普遍信任的權威性機構”[4]254,才能應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這充分說明了黨中央成為一個權威性機構對鞏固政權的價值意蘊。
(二)列寧關于雛護黨中央權威的實踐探索
針對無產(chǎn)階級政黨應該怎樣才能使黨中央機關“成為擁有廣泛的權力、得到黨員普遍信任的權威性機構”,列寧領導俄共(布)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
第一,嚴格執(zhí)行黨中央決議。黨員以及干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議,是維護黨中央權威的首要任務。黨的權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深深植根于黨組織、黨員、干部對黨中央政策的執(zhí)行力上。列寧歷來高度重視黨員及干部對黨中央決策的貫徹與落實工作,他指出凡涉及全黨全國的重大問題,“我們共和國的任何一個國家機關沒有黨中央的指示,都不得決定任何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組織問題。”[4]157但是,黨中央鼓勵和支持每一個黨組織和黨員對重大問題的草案進行充分討論、發(fā)表意見,決不允許出現(xiàn)利用組織職權壓制黨員的民主權利,把黨員變成黨中央決議的單純的簽字人。而決議一經(jīng)黨中央通過,全黨必須嚴格服從,決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非議中央決策的言行,如在黨的會議、黨的報刊上,公然發(fā)表違背黨中央決策的言論來破壞黨已經(jīng)確定的行動一致的“號召”。列寧反復強調,凡是黨中央通過的決議,必須堅決執(zhí)行,任何黨組織和黨員個人都不能違背黨中央的決議,在執(zhí)行決議的過程中杜絕諸如冠冕堂皇、敷衍塞責、文山會海、拖拉嚴重亦或情緒失控、以辭職相逼等現(xiàn)象。他深知一旦黨中央的決議被置若罔聞、束之高閣,黨中央的權威勢必蕩然無存。
第二,堅決維護黨的領袖權威。早在1900年,列寧在《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一文中就詳細地闡述了領袖的重要作用,他把一個組織是否具有權威的政治領袖作為其能否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見列寧對領袖在政治運動中所起作用的重視,他反復強調領袖作為全黨的核心人物,其權威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因為領袖權威的任何削弱都會使黨陷于危險境地。列寧指出,在通常情況下,群眾是劃分階級的,而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jīng)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集團來主持的”[4]151,也就是說維護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權威與維護黨的領袖權威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領袖權威的加強勢必有利于維護黨中央權威。值得注意的是,列寧在這里著重強調領袖權威的重要性,但他堅決反對盲目的、庸俗的、淺陋的偶像崇拜。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論者,他認為不應該脫離復雜的社會關系把領袖人物神圣化,即使在殘酷革命中鍛煉過的領袖,其本身也不具備抵御各種考驗、誘惑,防止異化為黨的叛徒的天然屏障。顯而易見,杰出且具有威望的領袖的培養(yǎng)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但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維護黨中央權威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第三,嚴把黨員關口,同一切削弱黨中央權威的現(xiàn)象作斗爭。列寧始終高度重視維護黨中央權威,尤其是隨著黨執(zhí)政地位、任務和環(huán)境的變化,一些冒險家和小資產(chǎn)階級會想盡各種辦法取得黨員的憑證,混進黨內來,意圖利用黨的特殊地位撈得好處;一些黨員干部開始出現(xiàn)政治變質、經(jīng)濟貪婪、道德墮落、生活腐化等問題;一些反革命分子乘機混入黨內,聯(lián)合國內外反動勢力,意圖破壞黨的團結統(tǒng)一,顛覆黨的政權。黨員成分的復雜、黨性觀念的淡薄、政治免疫力的下降,勢必會削弱黨中央的權威。因為維護黨中央權威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落實、貫徹、執(zhí)行好黨中央決策,而黨員及干部是決策的執(zhí)行者和落實者,如果黨員、干部出了問題,黨中央決策便如一紙空文、水月鏡花。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列寧從組織建設著手,立足于提高黨員質量,采取以下措施來維護黨中央權威。其一,建立介紹人制度。不僅嚴格界定不同成分入黨人的介紹人的黨齡,而且規(guī)定一旦被介紹人違反黨紀國法,介紹人要負連帶責任。其二,延長黨員預備期制度?;邳h員的出身成分嚴格劃分預備期年限,即使是工農出身的紅軍戰(zhàn)士至少也要六個月。其三,對黨員的處分要嚴于非黨員。完善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司法審判的獨立性,決不允許任何黨組織、干部對司法進行任何干預。最后,清黨、整黨,純潔黨的隊伍。針對已經(jīng)混進黨內的不法分子,列寧在執(zhí)政期間領導俄共(布)舉行了兩次大型的清黨活動,分別清除黨員約十四萬人和十七萬人,為掃除黨內政治灰塵、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缺乏極其嚴格的鐵的紀律,黨只會一事無成
黨的紀律是指為維護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保證黨的各項工作能夠順利有序進行而要求黨員必須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黨的紀律包括組織紀律、政治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方面,是確保黨行動一致的根本保障。
(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紀律建設的理論闡釋
早在1859年5月18日,馬克思在給恩格斯寫的一封信中就明確指出:“我們現(xiàn)在必須絕對保持黨的紀律,否則將一事無成。”[5]逮句話充分體現(xiàn)了加強無產(chǎn)階級政黨紀律建設的重要性。列寧深知嚴格黨的紀律的重要性,這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使然。在總結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經(jīng)驗時,他指出俄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堅持無產(chǎn)階級政黨極其嚴格的紀律。列寧提醒全黨,奪取政權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鞏固政權比奪取政權更加艱難,“由于資產(chǎn)階級被推翻(哪怕是在一個國家內)而兇猛十倍”[4]135,“不進行需要堅持不懈、紀律嚴明、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和意志統(tǒng)一的戰(zhàn)爭,便不能戰(zhàn)勝資產(chǎn)階級”[4]135。隨后,1920年4月在《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他又深刻地總結無產(chǎn)階級政黨鞏固政權的兩個必要條件:首先,必須擁有極其嚴格的真正鐵的紀律;其次,必須得到工人階級全心全意的擁護。否則,俄共(布)的政權連兩個半月都保持不住,更別奢談兩年半。
(二)列寧關于嚴明黨的紀律的實踐探索
針對如何嚴明黨的紀律,加強紀律建設,確保黨集中力量辦大事,列寧提出了如下主張。
第一,嚴明黨的政治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黨的紀律是嚴格規(guī)范黨組織和黨員的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黨組織及其黨員嚴守政治紀律是遵守黨的紀律的首要內容,是檢驗其政治方向是否明確、政治立場是否堅定、政治觀點是否正確的試金石。列寧始終高度重視黨的政治紀律,因為他深知政治紀律一旦受到破壞,對黨所造成的危害將是無法估量的。如十月革命前,針對黨應該采取什么方式取得政權,列寧深刻地洞察出此時的俄國已經(jīng)喪失和平取得政權的時機和條件,必須轉而采取“武裝暴力方式”奪取政權。為了獲得全黨的支持,列寧經(jīng)過一系列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在1917年10月20日召開的中央全會上以10:2的票數(shù)通過了他的“武裝奪取政權”的決議,其中兩張反對票分別來自季諾維也夫和加米諾夫。他們始終堅持俄國還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經(jīng)濟基礎和階級條件,貿然進行武裝革命只會將黨推向滅亡,這顯然是一種沖動的、不正確的做法。為了充分贏得全黨的理解和支持,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確保黨的行動一致,1917年10月29日,列寧再次主持召開黨中央委員會擴大會議,對俄國采取武裝奪取政權的有利條件、必要性、迫切性進行詳細的說明,以求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統(tǒng)一。而此時季諾維也夫和加米諾夫仍舊固執(zhí)己見,加米諾夫甚至以辭職相威脅。令人氣憤的是,在10月31日,他們競在具有半孟什維克性質的《新生活報》上公開發(fā)表反對黨中央已經(jīng)表決通過的“武裝起義”決議,這種做法不僅向敵人公開表明社會民主工黨內部的分裂、不團結,而且將黨的秘密直接透露給敵人,這是一種多么愚蠢的做法!而這種事情竟然發(fā)生在社會民主工黨高層領導人身上。對此,列寧非常憤怒,他氣憤地指出社會民主工黨高層內部竟然出現(xiàn)如此無恥的叛徒,把黨直接出賣給敵人,建議中央委員會立即把季諾維也夫和加米諾夫這兩個黨的叛徒開除黨籍。1917年11月2日,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緊急會議,嚴厲批評季諾維也夫和加米諾夫這種公然違反黨的政治紀律的行為,并禁止他們再公開發(fā)表違背黨的政治紀律的任何言論,與此同時,會議批準了加米諾夫的辭職。像季諾維也夫和加米諾夫這種嚴重違反黨的政治紀律,將黨置于極端危險的境地,全體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必須從中吸取歷史教訓??梢姡瑖栏褡袷攸h的政治紀律關乎黨的生死存亡,任何對黨的政治紀律的輕視和削弱,都極有可能將黨推向深淵。
第二,嚴明黨的組織紀律,增強組織紀律性。馬克思、恩格斯歷來重視嚴明黨的組織紀律,早在1847年發(fā)表的《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章程》第二條中,針對入盟的條件就嚴格規(guī)定盟員:“不得參加任何反共產(chǎn)主義的(政治的或民族的)團體并且必須把參加某團體的情況報告有關的領導機關;……必須獲得一致通過,才能被接收入某一支部。”[6]凡是違反上述條件的盟員,視輕重給予嚴厲處罰,嚴重的開除出盟,而且一旦被開除同盟則不得再接收入盟。列寧繼承并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思想,如他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委員不得同時參加除黨總委會以外的其他任何黨的組織”[7]46,“布爾什維克中心機關的成員如在六個月內不做黨的工作,……即被認為是自動退出布爾什維克中心機關”[7]293,“如果新黨員有違反黨紀等等情況,介紹人應受紀律處分,如果他們在介紹新黨員時一再采取不謹慎的和輕率的態(tài)度,就要受開除黨籍的處分”[8]405。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列寧重視嚴明黨的組織紀律的思想。
三、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保障黨員權利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員和黨組織充分表達意愿、主張,發(fā)揮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權利。黨內民主主要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黨員有充分了解和直接參與黨內事務的權利。
(一)馬克恩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黨內民主的理論闡釋
19世紀中期,恩格斯就指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chǎn)階級政黨——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一個顯著的政治優(yōu)勢就是,“組織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員會由選舉產(chǎn)生并隨時可以罷免,僅這一點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獨裁的密謀狂的道路”[9]。列寧的黨內民主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黨內民主理論為指導,不斷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的具體實踐。在1902年《怎么辦》一文中,列寧就對黨內民主的條件作了明確的闡述。雖然在建黨之初,社會民主工黨在殘酷的黑暗專制統(tǒng)治下,為防止被迫害只能采取秘密工作的狀態(tài),徹底實現(xiàn)民主化是不可能的,但列寧仍然想盡一切辦法充分發(fā)揚民主,強調在討論工作時必須吸收各周圍組織參加并給以發(fā)言權。即使在十月革命前期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列寧在呼吁全黨采用“武裝暴力奪取政權”的決策過程中,仍然采取民主方式通過這一決議。1920年9月,列寧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主張把發(fā)揚黨內民主作為黨的建設的主要任務。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列寧領導俄共(布)又通過了《關于黨的建設問題》,再次重申黨內民主的重要性。列寧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維護黨內民主,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際,仍然在探索如何防止黨內權力過度集中在高層領導干部手中而阻塞了黨員民主渠道,可見,他對黨內民主的重視。
(二)列寧關于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的實踐探索
在領導俄共(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圍繞怎樣發(fā)揚黨內民主,充分維護黨員的民主權利,列寧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第一,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黨員是黨內民主的主體、黨內事務的主人。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首先必須保障黨員能夠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任何黨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通過任何方式壓制、阻礙黨員民主權利的行使。黨員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罷免權,是發(fā)揮黨內民主的基礎。列寧非常重視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的行使,他在1907年《社會民主黨和杜馬選舉》一文中就規(guī)定,“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是民主地組織起來的。這就是說,黨內的一切事務是由全體黨員直接或者通過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無例外的條件下來處理的;并且,黨的所有負責人員、所有領導成員、所有機構都是選舉產(chǎn)生的,必須向黨員報告工作,并可以撤換?!盵2]249“但是,還不僅如此。要真正民主地決定問題,只召集該組織選出的代表開會還是不夠的。必須讓該組織的全體黨員在選舉代表的同時就整個組織所關心的有爭議的問題都能人人獨立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盵2]249這里主要包含三層意思:其一,黨內事務由全體黨員共同決定,必須充分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其二,黨員通過選舉產(chǎn)生黨的領導人員,并對他們進行監(jiān)督,對被選舉人享有罷免權;其三,對于黨內存在的爭議,每個黨員都有獨立自由的發(fā)言權。
第二,黨內重要決策的通過必須充分征詢全體黨員的意見和建議。正確的黨內決策是保證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黨內民主決策制度,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發(fā)揮黨內民主的客觀要求。針對如何充分保障黨內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可操作性,列寧強調黨的代表大會、代表會議、中央委員會和黨的各級委員會在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前,必須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昕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凝聚全黨智慧和力量,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在1907年《社會民主黨和杜馬選舉》一文中,列寧就強調:“為了貫徹民主制,極重要的問題以及那些同群眾本身的一定行動有直接關系的問題,不僅必須用選派代表的方式,而且必須用向全體黨員征求意見的方式來決定?!盵2]250值得關注的是,列寧不僅強調黨的重大決策方針通過之前要在黨內展開廣泛的討論和爭論,而且要求討論的主體必須是全體黨員,“甚至是最落后的黨員都積極地參加黨的生活,參加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盵7]54
第三,堅持黨內一律平等原則,反對特權。堅持黨內民主,保障全體黨員平等享有黨章規(guī)定的權利、履行黨章規(guī)定的義務。任何黨組織和黨員都不得凌駕于黨章、黨紀之上,都不得利用特權壓制、破壞黨內民主。列寧指出,黨內民主意味著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僅意味著享有平等的權利,而且要求全體黨員——不論是“普通黨員”還是“上層人物”都必須平等地履行黨員的義務。十月革命后,俄共(布)成為執(zhí)政黨,黨內開始出現(xiàn)特權現(xiàn)象,如一些干部把普通黨員當作私有財產(chǎn),經(jīng)常對他們頤指氣使,要求他們惟命是從。更有甚者,借助職務便利,利用組織權力打壓他人,“如果某個同志提出批評,他就受到迫害。而一種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迫害,就是把他逐出他所在的組織,放逐到第二、第三、第四個組織去,沒完沒了的放逐”[10],其結果必然造成黨內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列寧清醒地認識到這種不平等現(xiàn)象在黨內存在的危害性,“這種不平等是違反民主制的,并且是瓦解黨和降低黨員威信的根源”[11],“讓黨員享有優(yōu)先權是一種弊端,因為這樣做,騙子就會混進黨內來。同志們,我們無論現(xiàn)在和將來都要同這種現(xiàn)象作斗爭”[12]。此外,列寧還多次在會議上強調,應當讓每個黨員明白,黨員的特殊身份只是使他擔負更重的責任和使命,而不是成為其謀取特權的通行證,因為“黨不能夠也不應當為自己的成員要求特權”[8]180。針對黨內存在的少數(shù)國家機關的黨員領導試圖通過特殊職位謀取特權的行為,列寧強調必須嚴懲不貸。
四、認識及把握群眾的需要,并追隨群眾,進而領導群眾
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和現(xiàn)實都充分驗證了一個真理:無論是一個政權還是一個政黨,其前途命運無不取決于人心向背,如不能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審時度勢,關注群眾情緒,把握群眾需要,贏得群眾信任與支持,勢必要垮臺。
(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價值意蘊的理論闡釋
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其次才是政治家、理論家,他們終生致力于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作為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造者,馬克思、恩格斯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馬克思形象地指出,如果脫離人民群眾,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無產(chǎn)階級政黨“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13],這句話充分道出了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所蘊含的價值意義。列寧歷來重視密切聯(lián)系群眾,并把其作為奪取政權、治國理政的重要法寶。他清醒地認識到,無論何時黨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俄共(布)執(zhí)政后,他深知執(zhí)政黨的合法性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如果共產(chǎn)黨員在群眾面前自以為是、盛氣凌人,沉迷于當官老爺、漠視群眾疾苦,甚至欺壓群眾、損害和侵占群眾利益,勢必會失去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英國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在他的《極端的年代:1914-1991年》一書中,曾對列寧關于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方法給予了精辟的總結:“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人唯一的珍貴財產(chǎn),在于能認識及把握群眾的需要,并追隨群眾,進而領導群眾……”[14]
(二)列寧關于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實踐探索
圍繞如何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列寧在領導俄國進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第一,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是黨和國家事業(yè)順利推進、取得成功的關鍵。無論是在取得政權過程中還是在取得政權以后,列寧始終把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任作為黨的重要抓手。早在十月革命之前,他就指出:“可以在取得政權過程中和取得政權以后得到工人階級和非無產(chǎn)階級勞動群眾十分廣大階層的充分支持,以及在取得政權以后,能夠通過教育、訓練和爭取愈來愈多的勞動群眾來支持、鞏固和擴大自己的統(tǒng)治?!盵4]161十月革命后,針對如何鞏固新政權,他深刻吸取以前統(tǒng)治階級失去執(zhí)政根基的深刻教訓,反復強調俄共(布)鞏固這個新政權所依靠的力量只能是人民群眾的信任,決不能像以前建立起來的任何機構一樣,幻想通過刺刀的力量、警察局的力量或金錢的力量來鞏固政權。
第二,及時考察群眾的情緒,把握群眾的需要。列寧深刻認識到,為了完成無產(chǎn)階級政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重任,不僅需要把工人階級中的大多數(shù)爭取過來,而且應當把農村中受到嚴重剝削的勞動群眾的大多數(shù)也爭取過來。共產(chǎn)黨作為無產(chǎn)階級的先鋒隊,是要領導群眾共同前進,而不是自己孤立獨行,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僅僅依靠一個政黨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的。為了不使黨的步伐太快,超越了人民群眾的承受限度,俄共(布)必須善于接近群眾、深入群眾、扎根群眾,了解群眾所能夠接受的速度,否則整個先鋒隊勢必會脫離她的后備軍。針對于此,列寧要求黨員干部應當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善于“考察群眾的情緒,接近群眾,答復群眾的要求”[4]158,及時消除黨群之間的一切隔閡。
在三年國內戰(zhàn)爭時期,為了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消滅一切國內外敵人,鞏固新生政權,列寧領導俄共(布)實行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采用余糧收集制,提出一切為戰(zhàn)爭服務的口號。無可否認,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對確保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鞏固新生政權,功不可沒??墒牵瑖鴥葢?zhàn)爭勝利后,俄共(布)仍然推行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并試圖保持過渡到共產(chǎn)主義,而此時的俄國長期處于戰(zhàn)爭之中,民不聊生,經(jīng)濟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人民群眾怨聲載道,而俄共(布)卻沒能及時考察、了解到群眾的情緒,把握群眾需要,最終釀成以“喀瑯施塔得暴動”為代表的“不要布爾什維克,只要蘇維埃”的嚴重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在嚴峻的國內戰(zhàn)爭時期,群眾可以憑借高昂的革命情緒秉持著一切為戰(zhàn)爭服務的宗旨,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去,那戰(zhàn)爭結束就是他們所能夠承受的臨界點,俄共(布)卻未能及時考察到群眾這種情緒的轉變,了解群眾的迫切需要,群眾通過發(fā)動暴亂,憤然向俄共(布)表達他們的情緒和要求。俄共(布)深刻認識到這種脫離群眾的狀況絕對不能再繼續(xù)下去,必須立即修改政策,據(jù)此,列寧領導俄共(布)緊急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決議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廢除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雖然問題最終得到解決,但是這種通過群眾自己發(fā)動暴亂,公然表達自己的情緒,代價太過高昂,它用事實警告我們,不能無視群眾的情緒,忽略群眾的需要。
第三,維護群眾的利益。列寧始終強調,“工農政權辦事首先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15],“用事實向他們表明無產(chǎn)階級國家政權究竟帶來了什么好處”[16],否則無法領導群眾。他深知一個以農民占主體的俄國,土地問題始終是廣大人民群眾最普遍關心的問題。1917年11月9日,也就是十月革命結束的第二天,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便立即根據(jù)列寧的報告通過了《土地法令》。該《法令》明確規(guī)定: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農民不需要交任何贖金,即可獲得土地?!锻恋胤睢返膶嵤┎粌H使俄國農民無償獲得1.5億公頃的土地,而且農民因贖地而欠下的30億盧布債款也被取消。這也是以列寧為首的俄共(布)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利益的典范。在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上,列寧始終強調群眾之事無小事。作為國家領導人,他更是嚴于律己、率先垂范,親自接待群眾的來訪,傾昕群眾的呼聲,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由此,列寧的辦公室也因群眾的常訪而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恩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寧.列寧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列寧.列寧奎集:第19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6.
[4]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奎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6]國際共產(chǎn)主殳運動史:第1卷[M].北京:人民止版社,1977:69.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代表大套、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會議匯編:第1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代表大套、代表套議和中央全會會議匯編:第z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7,
[1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民主集中制”和“工人反對派”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4.
[11]列寧.列寧全集:第39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8.
[12]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S5:15.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3,
[14]史瑞克·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1914 - 1991年(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87.
[15]列寧.列寧全集:第42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2.
[16]列寧.列寧全集:第30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