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即通過微視頻的形式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活動。它以短小精悍、直觀性、知識點密集的優(yōu)勢在語文教學陣地立一席之地。本文就如何抓住微課特點,以促進更精準地把握住所講內(nèi)容,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進行闡述。
關鍵詞:微課;認同感;求知欲望;課始;外延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后,使語文教學輸入了一股新鮮的空氣。特別是時下的微視頻,因其有著“短、快、精、活”等特點,把單調(diào)的內(nèi)容通過小視頻深入淺出地表現(xiàn)出來,摒棄了以往課堂教學的陳舊現(xiàn)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堂煥發(fā)出新鮮的活力,起到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什么是“微課”?是指根據(jù)新課標和教學活動的要求,把視頻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體現(xiàn)了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圍繞某一知識點(也可以是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進行講解活動的整個過程。它的產(chǎn)生,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為豐富,學習更為方便,可以自主選擇時間、內(nèi)容,通過網(wǎng)絡終端進行學習,可以反復學習直到弄通弄懂為止。
一、 微課教學呈現(xiàn)的問題
然而,由于是新興事物,很多老師對它還慭慭然莫相知,從而使得它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比例相對偏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一) 微而不小,需要更多付出
微課視頻所展現(xiàn)的時間并不多,一般是十分鐘左右。大家知道,“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此坪唵蔚?0分鐘的視頻,殊不知在教學內(nèi)容的重難點上的尋找,多媒體技術的綜合應用都是相對不容易的,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學習、掌握。而如果應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則常常是進行微觀調(diào)控即可,因而有部分老師就不想“舍近求遠”了。
(二) 認同感低,改革力度不夠
當前的評價體制下,成績?nèi)允亲鳛樵u價的重要依據(jù),在教學中,仍有部分教師圍繞著這根棒子轉(zhuǎn)。而微課教學,則是盡可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直觀性和可控制性,很多教師在思想上自然不大認同微課改革的實效性,于是在微課的制作上走走形式,并沒真正在課程學習、課程討論探究上深入。
二、 預習鋪墊,課始激趣
課前預習在學習中起重要作用,它作為學習的起始階段,是尋找、發(fā)現(xiàn)、思考問題的重要階段。由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其自主學習能力不盡相同,而且整體上發(fā)展水平還不高。教師如果不加引導就放手的話,常常會產(chǎn)生各種問題。比如,產(chǎn)生沒有針對性的問題,就會使學生面對多如牛毛的資料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猶豫了之后只能做個大雜燴,來個生搬硬套,看似密密麻麻完整充分,其實是主次不分,不得要點。又如缺少方向性的問題,學生就難以對課文內(nèi)容中的重難點有深刻的認識,哪些是屬于理解性的,哪些是屬于識記性的等,方向不清,一頭霧水。因而以微課來進行指導預習可以說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微課預習一般課通過“讀和注”的手段。即,首先,通過默讀和識別音形義;然后進行朗讀并作自我檢測。當然,內(nèi)容不同,目標不同,其新舊知識銜接點也不一樣,預習微課的制作也應作出相應的變化,可是環(huán)節(jié)基本應以此為圓心展開,以強化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如,在《介紹我的家》的微課預習中,我讓學生把自己家鄉(xiāng)的風貌、代表性人文(如富有影響力的民俗小說《梅影仙蹤》、朱熹遺墨“砥柱即滿”等)以及標志性建筑等插入微視頻中,漸漸地把情景融進課文之中,從而使畫面感顯得豐富而自然。
除了預習,還可以在課始導入起到積極作用。良好教學的開端,是課程教學成功的一半。微視頻短小精悍、聲色并茂、動靜結合、形式多樣,根據(jù)需要合理穿插播放對于好奇、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學生來說有很好的作用。如,在《山中訪友》的教學活動中,我利用微課視頻顯示出,弓腰的古橋含情脈脈地凝視著水中的魚影、月影;鳥兒在呼喚;露珠在和“我”眨眼睛,交流著眼神;山泉捧出鏡子招呼著“我”去梳妝打扮這些富有詩意的景圖帶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激發(fā)了學生興趣。于是,學生在興趣的驅(qū)使下,積極思考:這些是我的朋友嗎?他們怎么對我這么熱情?就連雷雨也來吟詩?這應該是一幅怎么樣的情景???我和朋友彼此互相傾訴心聲。這樣的視頻點燃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我讓學生試著用文章中的語言對這些情景進行表述,學生興趣盎然,就這樣,開啟對新內(nèi)容的求知探討。
三、 解疑釋惑,拓展教材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重難點本來就有點不易,在不同的文本中,其難度也不盡相同。因而,教師要能夠?qū)滩闹械闹攸c、難點反復斟酌,精心設計,力求突破,直達目標,以免學生學習如蜀道之難。微課這一手段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彌補教師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這一缺陷,從而使重點凸顯,明朗教學層次,進行有效性地講解。在三年級下冊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即“總——分——總結構模式”。這種歸納性的知識點,比較抽象,要講解起來還真有點棘手,于是,我借助了相關的微課,然后讓學生自主朗讀,接著歸納出答題要點,效果出奇得好??梢?,在進行系統(tǒng)的知識梳理上,微課的運用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強化知識點中也同樣具有效果。先找出多篇課文進行橫向比較,讓學生找到這些文本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接著對文中的各段內(nèi)容的開頭結尾進行歸納講解。然后,促使微課對“總—分—總”結構再次進行梳理強化,從而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牢固的印象。
誠然,文本教材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但在教學活動中要能夠使學生透徹理解,有時還得需要借助“外力”。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征,利用微課來增加知識儲備,拓展文本內(nèi)容,進而引領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促進教學時效性的提高。如,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從各種角度來了解時間,以更能夠懂得珍惜時間,我巧妙借用了微視頻讓學生穿越時光隧道、聽聽時間的聲音,從而能夠從多維角度來理解怎樣和時間賽跑,在微課中,學生在《匆匆》一文里看到了時間在洗手的時候,悄悄地從水盆里流掉;在吃飯時候,默默地從飯碗里流逝。學生在穿越時空隧道時,回到了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感受到時光“嗖嗖嗖”地飛逝。就是在這樣的拓展中,學生大大加深了對時間的感受,這時,適時引導學生用文章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感受,強化了對時間的文化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時間的珍惜。這樣的微視頻“外力”,對文章的內(nèi)涵的理解具有更強的穿透力,使學生的理解更加透徹。endprint
四、 強化激情,拓展外延
生活處處有語文。在語文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能夠以教學的內(nèi)容為基點,把教材的內(nèi)容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聯(lián)系,從而進一步深化對教材的理解。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絲綢之路》一課時,畢竟較多學生沒有去過“絲綢之路”,甚至連這個名詞都沒有聽說過,對“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難以理解,更無法真正從心底產(chǎn)生出贊嘆之情。這在教學活動中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理解文意,并且對文中描寫的“絲綢之路”的歷史景象有一定的認識,我在進行授課前,特地精心準備了《絲綢之路》的微課。學生通過微課,初步理解了最近新聞熱點“一帶一路”,以及老家這“歷史老城——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溫陵”等知識點,再進一步遷移到西域來,對祖國西部景觀有初步感知。在微課的不斷播放講解,祖國西部絲綢之路不斷呈現(xiàn),同學們的感情也不斷升溫。這樣的教學方式,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生向往古代文明、熱愛祖國之情。又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利用微視頻促使學生了解到圓明園的很多文物被搶到國外去,激起學生的屈辱感和愛國熱情。同時,我適時展覽家鄉(xiāng)的《梅影仙蹤》所描繪的風情,促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之情。
時下,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課堂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獲得知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更新以往“就事論事”的思維局限,突破課堂時空限制,提供更多相關的、合理的內(nèi)容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總而言之,微課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僅僅是作為視頻熱鬧氛圍而已,而是展現(xiàn)出新的活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構建,當我們通過對其的精心準備、靈活運用,才能促使微課這一教學模式走出低谷,真正起到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2]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3]張聞語.淺談微課程的制作方法與制作技巧[J].才智,2013,05.
[4]王竹立.微課:課堂還是網(wǎng)絡?[J].中國教育網(wǎng)絡,2013,10.
[5]姜玉蓮.微課程研究與發(fā)展趨勢系統(tǒng)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
作者簡介:
傅耀欽,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陳利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