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習敬 王萬琴 文敏
在臨床中,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是冠脈介入治療(以下簡稱PCI手術)當中較難妥善處理的一種,它操作起來較為復雜,且危險性較高[1-2]。最近這幾年以來,球囊預埋保護手段在臨床當中有了一定的應用[3]。本文將針對拘禁球囊技術(jailed balloon technique,即 JBT)在臨床的應用展開分析。
隨機從畢節(ji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在2015年8月—2017年4月接診的患有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且接受拘禁閉陷球囊技術進行介入治療的患者當中擇取50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包括男性36例以及女性14例,年齡均在38~79歲,平均數(shù)是(59.23±7.65)歲。
術前行常規(guī)治療和對應的護理措施,并行經(jīng)橈動脈(或經(jīng)股動脈)造影檢查,結合造影結果來測量QCA指數(shù)。手術開始之前,依照常規(guī)標準,結合患者的體質量情況,經(jīng)橈動脈鞘予5 000 U~10 000 U肝素推注,取主支支架、邊支預埋球囊技術,擇取雷帕霉素藥物涂層的冠狀動脈支架。在主支血管及邊支血管分別送入指引導絲,依照主支病邊處的基本情況選擇球囊預擴張,隨后沿著主干導絲將支架送入,之后沿著邊支導絲將球囊送入,確保拘禁球囊近端金屬Mark在主支支架的近端處(淺埋),將主支支架釋放jailed球囊,假如邊支發(fā)現(xiàn)閉塞、受累現(xiàn)象,將后擴張及時送入主干,對邊支球囊進行擴張,將閉塞邊支及時打開。主干支架發(fā)生變形現(xiàn)象,重新布邊支,矯正變形,進行對吻擴張,假如沒有發(fā)生邊支的明顯受累現(xiàn)象,那么就在主干支架完全釋放之后,將預埋球囊撤出即可。
對其術后成功率(成功標準:在支架植入手術之后病變血管的狹窄殘余在20%以下,主支、邊支TIMI血流達3級,沒有發(fā)生顯著的不良事件)以及住院期間和隨訪(12個月)期間發(fā)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進行統(tǒng)計,使用(n,%)進行表示。
在50例患者當中有48例手術成功(96%),有2例患者發(fā)生邊支近端夾層病變(4%);另外,50例患者均配合隨訪,12個月期間發(fā)生1例心血管事件(2%)。
在PCI手術當中,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癥狀是較為復雜且疑難的問題之一,其成功率較低,而且術后發(fā)生再狹窄的隱患也比較高,這也是在臨床中比較多見的問題[4-5]。當前針對該病的介入治療方式主要是雙導絲技術,把導絲通過手術植入到患者的病變血管主支和分支當中[6]。當前較為常用的就是分支鋼絲保護措施,也就是所謂的jailed wire technique(JWT),不過這種技術手段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即導絲斷裂或出現(xiàn)解螺旋情況,如果處置不當,可令導管深坐繼而損傷血管[7-10]。借助拘禁閉陷球囊技術則可以較好的避免這項缺陷,從被動保護邊支變?yōu)橹鲃颖Wo[11]。拘禁閉陷球囊技術所使用球囊為主支預擴張球囊,此項技術無需增加額外費用[12]。將其應用到臨床當中對分叉病變進行處理,能夠充分保證分叉病變介入治療的安全,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患者行以拘禁閉陷球囊技術進行介入治療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而且預后情況也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