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驕
摘要:裝飾藝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承載了歷史與文化的發(fā)展、承載了太多人對于美的追求。裝飾藝術應用范圍極為廣泛,在藝術領域占據很重要的位置。人們的審美是根據歷史發(fā)展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一系列原因而不斷變化的,所以裝飾藝術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展現著不一樣的美。任何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都是人們的智慧和各種復雜的外在因素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各種不同因素的角度出發(fā)淺談一下裝飾藝術的美。
關鍵詞:裝飾;裝飾藝術;審美
裝飾即打扮修飾,自人們有意識起就不斷的在裝飾自己及周圍的事物。我們生活中到處被裝飾藝術所包圍,而我們也會情不自禁的被這種藝術氛圍所感染。不同時段、地區(qū)、信仰的人們審美習慣不同,因而造物與裝飾方式也有所不同。裝飾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它可以應用到外部景觀中、建筑中、室內裝潢中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不僅僅只滿足于物質生活,更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及風土人情來探索裝飾藝術的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所有的裝飾造型都是藝術家們將生活中的客觀對象重新改造組裝,使其更為理想化、藝術化,從而變得更鮮活、更完美。如同我們的文字就是這樣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最原始的藝術就是來源于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如原始時期繪制在陶上的幾何圖和抽象動物圖,從圖案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原始時期各個地方的圖騰。原始時期人們靠水而生大多生活在河流附近,陶器上裝飾的幾何圖形弧度較大的一般生活在上游地區(qū),而弧度較緩的一般生活在中下游地區(qū)。馬家窯文化類型的彩陶在當時作為陪葬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人們早早察覺時間就如同流水,不會倒流,當他們把裝飾著流水動感的紋樣描繪在陶器上時,時間仿佛被靜止,死亡也在那一刻靜止。所以有時在裝飾藝術中裝飾出來的美不僅僅是外在的美,而是更有意義的內在的美。
人們的信仰可改變人們對于事物美與不美的認知,就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的裝飾來說,商周時期的人極為相信鬼神之說,所以商朝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多為陰詭的饕餮紋,饕餮紋兇猛莊嚴,結構嚴謹,裝飾性極強,是當時的人們將自然界各種獸類特征結合,再加以主觀臆想而形成的,據說獸面紋的巨大的雙目是太陽的象征。這些紋樣看似極為猙獰,極為恐怖,卻神秘和權利的象征,能夠與神靈溝通,對于現代的一些人來說饕餮紋這種極端的裝飾或許難以接受,但是它已經不能用美或不美來形容了,因為在當時商周人們的眼里,它就是一種信仰,一種用來寄托希望的美。而漢朝時期的人則相信修仙一說,云氣紋等一些神仙題材的裝飾會出現在青銅器或是衣物上。例如著名的博山爐,外形如同仙山,山形重疊,周圍云氣繚繞,其間有飛禽走獸,其中寓意給人以愉悅唯美之感,與商周的饕餮紋形成強烈的反差??梢娙藗兊男叛鰰檠b飾藝術帶來多么大的變化。美與不美似乎只在一念之間。
宗教藝術對裝飾藝術影響極大,宗教會利用藝術來進行傳播和宣揚,宗教所傳達的內容可以與藝術創(chuàng)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所以宗教的裝飾藝術不可忽視的發(fā)展開來。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一些蓮花紋和纏枝植物花鳥紋等等紋樣成為裝飾的主旋律。說到佛教的興盛就不得不提到佛教的石雕和壁畫,最著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其中的壁畫莊嚴神秘,生動傳神,精美絕倫。還有云崗石窟以及龍門石窟等等,都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成果。信奉宗教的人多了,宗教的藝術自然會被人們所追捧。
民族的融合亦會影響裝飾藝術的美。例如隋唐時期由于民風開放,各個民族之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所以裝飾風格常常帶有異族風情,極為精美繁麗。如絲綢上的聯珠紋便是來自于薩珊波斯,是最具有時代特色的紋飾。當時花鳥和花卉紋樣居多,但最為精美的是陵羊公紋,它采取的是對稱的形式,對稱即在一空間中,在中軸線的兩側使用相同的造型以及相同的材質等,使空間環(huán)境營造出理性的秩序美感。其精致程度為現今無法企及,可見古人的智慧與其對于藝術審美的要求之高。唐朝的裝飾往往華美繁麗,異域風情濃厚,等到了宋朝各民族之間貿易減少,異域特色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濃濃的中國風。由此看來民族的融合可以為我們的裝飾藝術帶來嶄新的不一樣的美。當然民族的融合也并非全是有利的,尤其是在民族大融合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西方的文化正在逐漸的侵蝕著我們中國的傳統藝術,所以如何將我們傳統的藝術與外來文化適當的結合,使其美上加美是何等的重要。
文化程度也是影響裝飾藝術美的關鍵。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教育高度繁榮的時代,民風不再像唐朝那樣開放,裝飾風格由繁入簡,逐漸由濃厚的西域風轉變?yōu)橹袊L。宋代的陶瓷非常簡潔勻凈,以青瓷為主,最有名的是秘色瓷,有“類玉似冰”之說,也是現代工藝所達不到的,可見宋朝人的藝術審美境界之高。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改變人們散發(fā)出來的氣質,改變我們心中對于美的事物的認知。深厚的文化會加強藝術與文化的交流。文化程度不同,對于美的標準也會不盡相同。
科學技術對世界的影響及其深遠,自然逃不過裝飾藝術。如有了快輪的產生,才有了薄如蛋殼質地細膩堅硬的黑陶。有了失蠟法才有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有了鑲嵌、錯金銀、針刻、螺鈿等裝飾手法才有了各種各樣精美絕倫的漆器。在古代藝術的科技中最登峰造極的莫過于陶瓷了,不同的窯溫,不同的燒法,不同的材料可以燒制出大量不同類型的瓷器,如青瓷、白瓷、青花瓷、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等令世界為之贊嘆的精美藝的術品。在這些瓷器上,人們可以盡情的裝飾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事物和傳奇故事,而且容易保存經久不衰。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逐漸取代了人工,世界每時每刻都在因科技的飛速發(fā)展而改變著,裝飾藝術也曾在一段時間內處于尷尬的位置。因為一些機械生產出來的東西是非人性化,沒有了情感,更沒有美感可言。但是科技的發(fā)展是大勢所趨,我們不能避世,只能選擇利用這種趨勢,所以如何運用機械的力量去設計出更好的作品是人們一直探討的話題?,F如今我們的身邊處處充滿了裝飾的藝術氛圍,我們越來越會運用科技的力量來裝飾出我們想要的美感,而科學的文明也必將產生出大量新的藝術形式,這就是與時俱進。
在裝飾造型中,不是所有的裝飾都是美的,要取決于它的點線面的組合形式、色彩的搭配以及情景寓意等等一些因素。例如明清的家具差別就很大。清朝的家具大多過分裝飾,極為繁瑣,由于當時掌權者為顯皇家威儀,用料厚重,尺度宏大,雕飾繁復,使得貴族間斗富成風,樣式千奇百怪,大大降低了其功能性。而明代家具則樸實高雅、端莊秀麗、韻味濃郁,尺度適宜并且符合人體工程學。正所謂過猶不及,掌控住美的尺度極為重要。
裝飾藝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承載了歷史與文化的發(fā)展、承載了太多人對于美的追求。裝飾藝術應用極為廣泛,腦海里掌握的資料越多,就越能游刃有余的發(fā)揮,所以多看多學,學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會利用環(huán)境甚至是環(huán)境的改變來改變環(huán)境,世界正等待著我們來裝飾。
【參考文獻】
[1]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