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昌+鄭云清
摘 要: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基于學生視角,對高中生如何正確認識、構建和使用答題思維模板進行了探究。本文認為,答題思維模板的使用因人、因時而異。學生對模板的學習和運用需經(jīng)歷“先建模,后破?!钡倪^程;使用模板時切忌生搬硬套,而應結合圖文材料,進入問題情境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學生視角;地理;答題思維模板
隨著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深入,2017年高考已有26個省份回歸使用新課標全國卷。通過分析近年全國各地試卷可以看出,新課標全國卷的地理綜合題與各省自主命題的相比,一個顯著的區(qū)別在于它的設問有較為明顯的“去模式化”傾向,因此在早年高考中效用度很高的答題模板對于現(xiàn)在的高考題而言效用度減弱了許多。因而存在不少完全否定答題思維模板的觀點,但筆者仍認為,并不能就此完全否定答題思維模板在高考地理復習中的作用。只要使用得當,其對學生而言仍具有較高的價值,尤其是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以及在高考第一輪復習階段更為適用。
通過查閱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關于高考地理答題思維模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答題思維模板的“是非功過”以及各類答題思維模板及其教學策略等方面,而從學生的角度去探討學生該如何構建、使用答題思維模板的研究則較少。本文將結合具體的案例,以學生的視角,淺談高中文科生該如何正確認識、構建和使用答題思維模板。
一、 正確認識答題思維模板的作用
答題思維模板在高考地理復習中存在已久,并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但通過近年的高考實踐證明,答題思維模板并不是萬能的,也有其局限性,模板的使用因人、因時而異,簡單地套用模板已難以適應當前的高考。
首先,對模板的學習和使用因人而異。無論學習基礎較薄弱還是較好的學生,答題思維模板都是他們進行學習與復習的基礎。但對于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基礎知識掌握較差,地理知識體系還未建立,同時復習時間有限,急需在短期內提高成績的學生(如藝術生等),更加適合使用答題思維模板。而對于基礎較好,已經(jīng)形成完整知識體系,并能夠以此為索引全面地思考問題的學生,則不宜過分強調對模板的使用,而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加強對具體區(qū)域具體分析的方法的訓練。
其次,對模板的學習和使用也因時而異。在第一輪復習時,多數(shù)學生還未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也難以全面地思考和分析問題,此階段可加強構建和使用答題思維模板,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全面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而到了二輪復習時,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也已經(jīng)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問題,此階段則不宜過分強調對模板的使用,而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二、 構建答題思維模板
現(xiàn)在無論是市面上買的高考總復習教材配套的所謂萬能模板,還是網(wǎng)絡上各平臺一線教師們分享的模板,都名目繁多,學生難于理解記憶。因此具有一定自學能力的學生可以自行構建自己的專屬模板,主要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一是從地理核心、主干知識中構建,歸納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規(guī)律、原理等,如“影響氣候的因素”“農業(yè)的區(qū)位因素分析”等等;二是從地理試題答案中歸納,在做完試題后要善于總結歸納,對題目進行分類整理,從具體的試題中抽象概括出普通的地理原理和解題思路,思考不同類型的題目該如何分析作答。
為了便于記憶,還可對模板進行分類記憶,例如按知識領域進行分類,可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地理、環(huán)境保護等;按知識類型進行分類,可分為特征描述類、原因分析類、區(qū)位條件類、評價意義類以及問題措施類等。
此外,在學習記憶時也應該學會總結,融會貫通,分析不同模板的異同點,以減輕學習負擔。例如關于必修二人文地理區(qū)位理論方面,常見的模板有:分析工業(yè)、農業(yè)、城市、交通、商業(yè)等的區(qū)位因素。雖然略有不同,但要點大致是一樣的,都主要從兩大方面進行分析: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等;②社會經(jīng)濟因素: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政策、工業(yè)或農業(yè)基礎,歷史傳統(tǒng)等。
三、 使用答題思維模板的過程和方法
筆者認為對模板的學習和運用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學生學習、運用模板需經(jīng)歷一個“先建模,后破模”的過程。在第一輪復習時,可學習和積累常用的綜合題答題思維模板,儲備基礎知識,即“建?!钡倪^程;同時還需進行實戰(zhàn)訓練,結合典型練習題,對模板融會貫通。需明確的是答題思維模板只是提供多種答題的思路,而不是現(xiàn)成的答案,解題時要充分利用圖文材料,獲取和解讀相關信息。第二輪復習時,就該進行“破?!绷?,高考題是對知識和能力的雙重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以及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在高考試題中顯得尤為重要,在有了一定知識儲備后,應注重對學習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從材料中獲取并解讀信息,尋找答題思路的能力,而不能再拘泥于答題思維模板。當然,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強、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建模和破模的過程也可同時進行,不一定需要明顯的學習階段區(qū)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答題思維模板與高考試題之間正是這樣的一組辯證關系。答題思維模板屬于普遍性,闡述最基本的地理要素和地理規(guī)律、原理等;而高考試題多以某一具體的區(qū)域地理現(xiàn)象為背景材料,屬特殊性。
答題思維模板在高考試題中的具體使用方法如下:先審設問,判斷該題設問的角度、限制性條件以及所考查的知識點;再回顧檢索相關的答題思維模板,尋找答題思路;但切忌生搬硬套,而要結合題目的圖文材料,進入問題情境,從材料中獲取并解讀信息,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與題目相關的知識點作答;此外,還需再次認真閱讀圖文材料,注重對問題“特殊性”的分析。最后,組織語言,書寫答案。在組織語言時要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如先主要后次要,先內因后外因,先自然后人文等;在書寫答案時要分點作答,書寫工整;語言簡練,使用地理專業(yè)術語作答,勿使用大白話、套話。
下面以2016年新課標全國Ⅰ卷第37(1)題為例,具體說明答題思維模板如何在高考試題中進行運用。endprint
3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隊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考察中發(fā)現(xiàn),堪察加半島北部發(fā)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qū)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shù)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shù)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圖6示意堪察加半島的地形。
(1) 說明堪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qū)域差異的影響。(6分)
圖6
【參考答案】山脈大致呈南北向,阻擋季風,形成多雨區(qū)和雨影區(qū);地形高差大,形成氣候垂直差異。
【解題思路分析】
第一步:審設問,判斷設問的角度、限制性條件以及考查的知識點:該題考查的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之地形因素。
第二步:回顧相關知識(即相關答題思維模板):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①對太陽輻射的“屏障作用”:陽坡與陰坡。
②對降水的影響:迎風坡和背風坡。山地的屏障作用及迫使?jié)駶櫄饬髟谏仙^程中遇到山地的阻擋,在迎風坡凝結降水,而背風坡往往成為雨影區(qū),降水少。
③對氣溫的影響:氣溫隨地勢的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增加100米,氣溫降低0.6℃。同緯度地區(qū)比較,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越低,氣溫越高。
第三步:審材料,結合圖文材料,篩選出答題思維模板中與此題相關的部分。
題目要求:“說明堪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qū)域差異的影響”。
材料信息:文字材料提到“東西向氣候區(qū)域差異顯著”;另從圖6中等高線可看出:該地地形以山地為主,山脈走向大致為南北走向(東北-西南走向),最高峰海拔4750米;從圖6經(jīng)緯度判斷,該地處溫帶,亞洲東北部沿海(俄羅斯遠東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qū)。
依據(jù)材料分析:山脈為南北走向,地形對太陽輻射的“屏障作用”不明顯,所以第①方面不作答,主要從②③兩方面分析:第一,該半島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山脈大致呈南北向,阻擋季風,形成了背風坡和迎風坡兩側的降水差異,導致東西兩側氣候差異大;第二,該地地形以山地為主,最高峰海拔4750米,海拔高差大,形成氣候的垂直差異。
第四步:再次閱讀設問和圖文材料,看是否還有“特殊性”的答案(課堂上沒學過,但圖文材料中有體現(xiàn)的,此類情況在人文地理相關題目中較多),此題無。
第五步:組織語言,書寫答案。
參考文獻:
[1]朱承熙,趙華東.芻議高考綜合題復習中的“模板化”傾向[J].地理教學,2016(11):53-56.
[2]劉艷英.地理高三“答題模板”教學模式的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5):42-44.
[3]田佩淮.構建答題思維模板——2016年高考地理備考策略[J].高校招生:高考升學版,2015(12):53-56.
作者簡介:
黃榮昌,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
鄭云清,福建省福州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