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芝
摘 要 漢英空間語義詞的對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十年,研究內(nèi)容比較宏觀,而且更傾向于探討兩種語言的語義對稱,然而現(xiàn)實是:空間語義上的不對稱比比皆是。論文以“上”空間語義為例,從物理空間到隱喻空間探討它們的不對稱現(xiàn)象。作者認為,對稱現(xiàn)象固然重要,但不對稱現(xiàn)象應該引起重視,它的研究對于我們的英語教學更為重要。
關(guān)鍵詞 上 空間語義 認知 隱喻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14
Abstract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patial semantic word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re more macroscopic and more inclined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symmetry of the two languages. However, the reality is: the spatial semantic asymmetry is everywhere. This paper, taking the "upper" space semantic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ir asymmetries from physical space to metaphorical spa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ymmetry is of course important, but the asymmetry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d its research is more important to our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 upper; spatial semantics; cognition; metaphor
1 問題的提出
空間體驗是人類最普遍的活動,所以空間方位詞自然而然成為日常生活中最頻繁的語言。但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人們對空間方位詞語義空間的認知有所不同。以漢英“上”方位詞為例,觀察下面的例子:(見表1)
英語"at, in, with, from" 與漢語“上”存在很大的語義差異,我們無法在譯文中找到“上”的對稱語義。像上面的例子我們還可以挖掘很多,不過都說明同樣一個問題:漢英民族對空間的語義認知存在差異。
漢英空間語義詞的對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十年,其中趙艷芳,文旭,馬書紅,武和平等人的貢獻比較大,但總體印象是:第一、他們的研究也比較宏觀,涉及到十幾個常用的空間介詞和副詞;第二、認知比較主要集中在物理空間范疇;第三、空間語義比較主要集中在對稱的成份上;最近的文章才開始出現(xiàn)個別探討,例如:余云峰,馬書紅(2010)的:“上”與“on”的對稱研究。其實現(xiàn)實并沒有如此的理想化,與漢語“上”有對應關(guān)系的介詞很多,通過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對應而不對稱現(xiàn)象,漢語“上”與英語“上”的比較遠比“上”和“on”的比較要豐富和復雜得多,而且更明顯的特征是不對稱關(guān)系。
2 漢英“上”空間語義的認知差異
2. 1 “上”空間語義研究的認知理論基礎
空間語義認知研究離不開兩個重要的理論,一個是Lakoff (1989)的“意象圖式理論”,另一個是Talmy (2000)和Levinson (2003)的“圖形-背景理論”。
2.1.1 意象圖式理論
Lakoff 給意象圖式下的定義是:意象圖式是在我們?nèi)粘I眢w體驗中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相對簡單的結(jié)構(gòu),如: 容器、聯(lián)系、外力、平衡和各種空間方位關(guān)系,意象圖式包括:里外圖式、中心—邊緣圖式、起點—路徑—目標圖式、上下圖式、前后圖式( Lackoff 1987) 。
2.1.2 圖形/背景理論(Figure and Ground)
意象圖式主要由射體(Trajector / TR) 、界標(Landmark / LM)和路徑(Path)三部分組成(趙艷方:2001:67-69),如果某一客體處在相對于另一客體的位置,或向后者移動,那么前者叫“射體”,后者叫“界標”,意象圖式表現(xiàn)的是射體與界標之間某種動態(tài)或靜態(tài)的不對稱關(guān)系,射體為這不對稱關(guān)系中的主體,其空間方位有待確定,界標為參照系,為動體的方位提供參照,動體所經(jīng)過的路線稱為路徑。例如:
(1) 書在桌子上。(The book is on the desk.)
根據(jù)意象圖式理論,這是一個上下圖式,“書”是射體,“桌子”是界標,路徑涉及到射體的運動軌道,如果射體是靜態(tài),路徑等于零或不存在,如果射體前面出現(xiàn)動詞,表達一種行為,那么這個圖式就成了動態(tài),例如:
(2) 他把書丟在桌子上。(He threw the book on the desk.)
(3) 他們爬到屋頂上。 (They climbed on the top of the roof.)
例2的路徑是從“他”手中開始,扔出去到桌子上的這段距離,例3的路徑從起點到屋頂這段距離。路徑方向或運動特點進一步劃分為:界標橫向擴展;界標縱向延伸;界標與射體是否接觸及路徑的末端等。例1的路徑特點是界標與射體的接觸關(guān)系,例2是界標與射體的橫向關(guān)系,而例3是縱向關(guān)系。
(4) 這兩條線在一點上相交。 ( These two lines cross at one point. ) (點:零緯空間)
這個例子的背景是點,圖形是“線”,路徑體現(xiàn)在末端的點上,線與點的空間關(guān)系用“at”表達。漢英“上”空間語義認知的差異與背景的維度(點或零維度,線或一維度,二維,三維,容器)關(guān)系很大。意象圖式理論與圖形-背景理論相結(jié)合,可以更好地解釋詞匯的選擇與意象的結(jié)構(gòu),圖像和背景的位置關(guān)系,以及背景的維度有關(guān)。不管是物理空間還是隱喻空間,它們都存在很大的認知差異。endprint
2.2 漢英“上”空間語義的認知差異
2.2.1 物理空間上漢英“上”的不對稱
(1)從背景的維度看“上”的空間語義。英語通過介詞來表達空間語義,從下面句子中英語介詞的選擇與圖像與背景的位置關(guān)系以及背景的維度有關(guān)。
(5) 蘋果放在桌子上。 (The apple was put on the table.) (二維)
(6) 他們在地上挖洞。 ( They dug holes in the ground.) (三維或域)
(7) 火車上有很多外國乘客。 ( There were many foreign passengers in the train.) (容器)
(8) 太陽正在地平線上冉冉升起。(The sun is rising on the horizon) (一維)
(9) 他從我書架上拿走了語法書。(He took the grammar book from my bookshelf) (域)
(10) 天花板上有只蒼蠅。(There is a fly on the ceiling. )
(11) 桌子上方有盞燈。 ( There is a light over the table.)
上面與漢語“上”相對應的英語是“on, in, at, from”,在一維和二維空間上,漢語的“上”與英語的“on”有對稱,但在點(例4),三維和域空間上,漢英有沒有對稱,說明中國人的空間感知似乎集中在一維(線)和二維(面)空間領域里,對于三維,域或容器空間的表達比較模糊,而英語的表達就非常精確;另一種情況要考慮語言搭配問題,如:take … from。
(2)從圖像與背景關(guān)系看“上”空間語義。這種關(guān)系劃分:a)表面接觸,背景為支撐作用;b) 表面接觸,背景為射體依附的對象;c)不接觸,圖像在背景的上方。上面例1、2、3、5、8等有表面接觸關(guān)系,例10是依附關(guān)系,例11屬于上面的c特征。符合上面特征的一般都可以用漢語的“上”表達,反過來比較看看漢英的差異。
(12) 飛機在天上翱翔。 ( The plane is hovering in the sky. ) (不接觸)
(13) 天花板上的燈熄了。( The lamp on the ceiling went out.) (依附)
(14) 飛機從城市上飛過。( The plane flew over the city. ) (不接觸)
2.2.2 從物理空間看漢英“上”的不對稱
根據(jù)詞典解釋具有“上”空間語義的英語介詞有“on, over, above, onto”等等,它們各自又有不同語義成分和內(nèi)涵,所以無法與漢語的“上”完全對稱,即使有對稱的地方,用以上兩個理論解釋,它們的語義內(nèi)涵也不一樣。
(15) They walked on the campus. ( 他們在校園里面走走。)
(16) He jumped over the wall. (他越過那堵墻。)
(17) We were dragging the two boats above the reach of the tide.
(我們把船拖到浪潮打不到的位置。)
(18) Screw the lids onto the jars and store in the refrigerator. (給罐子加蓋扭穩(wěn),然后放進冰箱。)
2. 3 漢英“上”空間語義的隱喻認知差異
隱喻的過程就是將一個比較熟悉的、具體的、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體) 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域(或靶域)(target domain即本體)的過程。以“He is a fox..”為例,“fox”是源域,“he” 是目標域。源域映射的是最突出的特征,狐貍最突出特征是“狡猾”,所以“他是一只狐貍”說明他很狡猾。物理空間是實寫描述(literal description)而隱喻空間是虛寫描述(metaphorical description)。
隱喻空間的“上”方位詞并非描述真正的位置關(guān)系,而是把抽象事物投射到具體的意象圖式思維過程。不過我們要注意到物理空間和隱喻空間模棱兩可的灰色地帶:在書上(里)。用“on”還是用“in”,學生常感到困惑。“There is a picture in the book.”指書上印有一幅畫,“畫”是書上的內(nèi)容;“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book.”指書的表面上放置一幅畫,“畫”不是書上的內(nèi)容。類似的例子還有:“在電腦上(里), 在報上”等等。真正的隱喻空間是把抽象的背景,圖像和它們的關(guān)系想像成一個實體空間來理解。比較下面句子:
(19) 他在會上有一個發(fā)言。(He had a speech at the meeting.)
(20) 社會上有這種人。(This sort of people is found in our society.)
(21) 面子上過不去。(This is unaceptable as far as face is concerned.)
(22) 規(guī)模上去,成本下來(The scale went up and the cost went down.)
(23) 房價不斷在上漲。(House price is rising up constantly.)
(24)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為上策。(The best stategy is to defeat your enemy without war.)endprint
(25) 她喜上眉梢。(Happiness sparkled in her eyes. )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情況下漢英“上”語義并不對稱,再看看“on, over, above, up, onto”等詞匯在隱喻空間里是否跟漢語的“上”是否對稱。
(26) The old couple lived on a pension (方式:兩個老人靠養(yǎng)老金生活)
(27) We have a boss over us.(管轄:我們上有老板。)
(28) They discussed it over lunch(時間:他們吃午飯時商議此事)。
(29) I would hope I would rise above my prejudices. (距離:我希望我能超越我的偏見。)
(30) The real battle is over sovereignty. (原因:真正的戰(zhàn)爭是因領土而戰(zhàn)的。)
(31) The case opened a window onto private relationships on Wall Street.
(結(jié)果:這官司給華爾街的個人隱私打開了一扇窗口。)
(32) I am feeling up today. (我今天感覺很好。)
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勝枚舉,說明漢英“上”空間語義在物理空間上大多是不對稱的,在隱喻空間上更加不對稱,造成不對稱的原因是漢英“上”語義空間不對稱。漢語的“上”存在多義的語義空間,英語不僅“上”有個詞表示,而且每個詞又存在多義空間。例如:on, over, above, onto, up等等不僅都有“上”的意思,而且它們各自都有多義空間,從上面的例子我們還看到,有些非“上”語義詞( in, at, with, from等等)都能與漢語的“上”對稱,說明英語的空間語義詞遠比漢語復雜,也說明英語對空間的認知要求比漢語細致和精確。
作者認為,以上的不對稱關(guān)系研究,要比對稱關(guān)系研究更有意義,作為英語教育者還是英語學習者,不對稱關(guān)系應予以重視。馬書紅(2007,2010)博士和彭卓(20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對空間介詞的習得和學習存在諸多問題。李勤(2010) 認為中國學生空間語義學習的最突出的問題是母語遷移。筆者認為學習者最有可能按照漢語語義去選擇英語對應的語義,而當這種對應語義不對稱時,就會導致母語負遷移的發(fā)生,例如很多學生把“他們在校園里走走”說成“They walked in the campus.”,因為他們把漢語的“里”與英語的“里”(in)對稱起來,其實這種對稱并不存在。
2.4 語料庫提供的證據(jù)
參考語料庫我們可以獲得真實的預料,了解英語母語者語言的客觀狀況,教師和學生可以避免閉門造車,臆造句子。筆者在這推薦一個著名的美國現(xiàn)代英語語料庫: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簡稱:COCA。語料庫時間從2001年開始到現(xiàn)在,收集來自美國幾十家主要媒體的出版資料,涵蓋各行各業(yè)內(nèi)容,目前詞量已達四億五千萬,是目前美國最大的英語語料庫之一。語料庫地址:http://corpus.byu.edu/coca/ 。
下面幾個詞條是從語料整理出來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一些英語“上”空間語義詞的情況,筆者特意選擇學生最容易搞混和出錯的“in和on”做比較,從該條目的使用頻率基本上能看出哪種表達最常見,最能代表主流(見表2)。
有無標記是相對而言的,當這種表達有標記認知特征時,說明這種表達超出常規(guī),帶有特殊性,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特殊表達的特殊語境是什么(包括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例如:
(33) The astrolabe enabled people to measure the positions of the Moon and the stars on the sky
(34) My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prevention research are fraught with both excitement and frustrations
經(jīng)過查詢,我們發(fā)現(xiàn)例33把"sky"當作一個背景,月球和其它星星放在這個背景上,各自有自己的位置,這樣的描述非常形象,例34主要從語境去理解,“on”的使用與“reflection”有關(guān),這是搭配需要。因此決定“上”空間語義詞匯選擇的除了語義認知需要以外,還要考慮語境因素,即詞語搭配需要。
3 結(jié)束語
以上用了大量的例子揭示了漢英“上”語義空間的不對稱現(xiàn)象,反映漢英民族空間語義認知的差異,漢語的空間表達相對模糊和寬泛,英語的空間語義很精確,in, at, with, from等有時候也能與漢語“上”語義對應就說明了這一點,英語的on, over, above, onto, up不僅空間語義不同,而且各自又有復雜的語義范疇,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漢英空間語義的對比分析,不能望文生義,同時也要重視語境,利用好語料庫,避免閉門造車,臆造句子。
參考文獻
[1]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Talmy, L.(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2,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3] Levinson, S. R. (2003).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余云峰,馬書紅.介詞“on”和方位詞“上”的空間認知語義對比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7:102-104,108.
[5] 武和平,魏行.英漢空間方所表達的認知語義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3).
[6] 趙艷方.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67-69.
[7] 馬書紅.英語空間介詞語義成員的分類與習得[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4):64-69.
[8] 馬書紅.中國學生對英語空間介詞語義的習得研究[J].現(xiàn)代外語(季刊),2007(2):173-183.
[9] 彭卓.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對英語介詞認知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2.2:241-243,247.
[10] 李勤.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介詞習得中母語的遷移作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4:169-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