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因此作文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評價的能力。
關鍵詞:思維能力;思考評價能力;真實性;時效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提出:最要緊的一條是學生能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親自體驗,不斷地學習思考,因此作文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評價的能力,這是根本的一著。
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為時政聚焦,通過《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等幾篇新聞的學習,讓學生明確:新聞是作者對新近發(fā)生、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報道。敏銳、信實是新聞寫作的基本素養(yǎng)。敏銳是指要具備新聞敏感,能迅速尋獲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信實是指能信守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準確地報道。為了完成本單元教學目標,特意安排分兩步走,完成讓學生由讀新聞到寫新聞的教學任務。
文本是最有力的例證。學生讀本單元的新聞,明確新聞的特點:傳播性,真實性,時效性,特別要點撥提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為了體現(xiàn)真實,新聞一般須具備“五要素”,稱為“五個W”: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然后讓學生在文本中對照落實,最后強調新聞時間上的新和內容上的新,讓學生掌握新聞的特點。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寫新聞。
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作文訓練,要求培養(yǎng)學生了解新聞的習慣,做到敏銳的掌握新聞素材,信實的去寫新聞。
一、 為了貫徹這一教學目標,就掌握新聞素材方面,要求同學們每天能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熟悉撲面而來的國內外的各種新聞報道,養(yǎng)成足不出戶,可便知天下事的習慣。同時,要關注校園新聞。學校每學期的校歷安排,開學初就張貼在各班教室里,作為語文教師,就要認真引導同學們明確,那一周該干什么,怎么組織去干,要取得怎樣的預期效果,這樣,學生就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做起來會胸有成竹,寫起來就會一蹴而就。還要組織同學認真地聽學校的廣播,每天學校都有新鮮事發(fā)生,有正面的人和事,學校通過廣播,讓全校學生學習發(fā)揚;有反面的人和事,學校通過廣播介紹,要求學生杜絕重演。在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中,要求同學在參與中進行,學生通過參與,既參加了活動又受到了教育,同時還掌握了新聞寫作的第一手素材,真實性就顯而易見了。在寫作訓練中,課本上強調新聞寫作者的態(tài)度時強調:“要寫好一篇新聞,須有激濁揚清的勇氣和正氣,還需要勤跑腿、善動嘴?!毙侣劜粫怨运蜕祥T,是“跑”出來、“問”出來的。期間有說不盡的酸甜苦辣,連名記者也難以做到事事順遂、馬到成功。同學們可得有百折不回的思想準備。這就要求新聞寫作者要先學會去“跑”新鮮。
二、 為了貫徹這一教學目標,讓學生做到信實的去寫新聞,首先,特此向同學們提供兩篇報刊上寫本班同學們事跡的新聞,其一是2012年11月27日,北京青年報刊發(fā)了一篇《窮娃娃們的交響樂隊從會寧起步奏響維也納》的新聞:“甘肅省白銀市有個中外馳名的會寧縣,當初,它是紅軍勝利會師的紅色圣地;其后,它是誕出7萬高考生的‘貧困狀元縣;而今,它又因擁有57名‘樂盲湊成的中學樂隊而聞名:在一年內從零起點到拿下全國中學生樂隊比賽一等獎而受邀維也納演出……”學生讀后,都感慨新聞就在我們身邊。其二是2012年11月28日,西部商報刊發(fā)的一篇題為《板凳當鼓敲從會寧敲到維也納》的新聞:“一所只有初中建制的中學,一群從五線譜學起的樂手……在甘肅會寧這片土壤上,誕生了一支遠近聞名的樂隊。在會寧會師中學,一個希望以藝術促進教育的校長,在這小小的‘試驗田里,編織著他的教育夢想。這支樂團以班建制,被命名為‘愛因斯坦班。最令樂團所有成員高興的是,近日他們收到了一封邀請函,樂團獲邀明年1月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學生讀后,覺得連他們自己的事跡都新鮮。
三、 引導學生過把“無冕之王”癮,誰寫的新聞最有價值,大家愛看,誰就是“無冕之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解決學生無新聞可寫的瓶頸,先讓學生看校歷安排,抓住學校要開展的各項豐富多彩的活動,先親臨現(xiàn)場取得寫作新聞的材料,然后寫出信實的校園新聞。
作為指導者我在學校“開展爭當紅軍好后代”活動中,率先垂范寫了新聞發(fā)表在當時的白銀日報,在教學生寫新聞時我展示的是刊登新聞的報紙,其內容是這樣的:
發(fā)揚長征精神繼承革命傳統(tǒng)
會師中學開展“爭當紅軍好后代”活動
在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80周年到來之際,會寧縣會師中學多方面開展“憶長征、學傳統(tǒng)、爭當紅軍好后代”活動。
1. 以長征精神為題材,開展國旗下演講活動。演講內容滲透著紅軍會師的歷史功績和年輕一代重樹歷史的豐碑、向革命前輩學習的革命精神,表達了他們爭當紅軍好后代的心聲。
2. 開展以會師精神為內容的讀書活動。圖書室組織全校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借讀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使學生明確紅軍長征中跨越萬水千山長途跋涉二萬五千里的英雄壯舉,懂得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
3. 以班為單位,開展“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為主題的板報、墻報比賽活動。使學生通過宣傳,回顧長征歷史,發(fā)揚長征精神。
4. 學校每天利用課余時間播放紅軍長征歌曲,音樂課上教唱紅軍長征歌曲,使學生學習紅軍在長征艱苦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的樂觀精神。
5. 組織學生觀看心連心藝術團在會師塔前舉行的文藝演唱會,和演員們一起重走長征路,和應邀觀看演出的老紅軍、老八路一起傾聽《十送紅軍》《四渡赤水》等革命歌曲,緬懷英雄業(yè)績。
以上活動的開展,使學生認識了長征的偉大而深遠的革命意義,對學生的教育是積極而深遠的。
有人說過:教別人去“抓魚”,自己先要會抓魚,我想新聞寫作也是如此。
作者簡介:
李正陽,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