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青
【摘要】鑒于內蒙古地區(qū)小學階段英語閱讀能力培養(yǎng)薄弱的情況以及由此帶來的學習問題,文章提出了引進閱讀材料的必要性,并且倡導教師引導與學生自讀相結合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項語閱讀能力;問題;閱讀材料;建議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qū)高校外國語言文學教學研究專項課題。課題名稱:內蒙古地區(qū)小學生英語情境習得教學法實證研究,WYZX2016-10。
一、問題的緣起
筆者近期對內蒙地區(qū)的8所小學的英語教材進行了調查,這8所小學包括呼和浩特市4所、赤峰市2所、烏蘭察布市2所。調查顯示,這些小學都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PEP的教材,該教材配有語音教學光盤、教師用書。學生使用的練習冊都是從書店里購得,有些由班級統(tǒng)一購買,有些則是學生自行選擇。此外,學校沒有統(tǒng)一配備英語其他教材。
學校里,英語教師緊緊圍繞英語教材,教授讀音、拼寫、句子等英語知識;學生也緊緊圍繞英語課本學習知識。在這當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小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漏洞,即閱讀材料的匱乏和英語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缺失。
英語閱讀能力是小學生英語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絕不能忽略。在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中,閱讀材料扮演著重要角色。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閱讀內容的深淺、語言的使用都對學生的閱讀產生影響,因此閱讀材料的選擇是關鍵。盡管在信息時代,學生能夠接觸到大量的英語閱讀材料(有些學生非常喜歡看英語繪本),但為小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要求有專業(yè)的知識和水平,并非輕而易舉。而且小學生尚未養(yǎng)成獨立的學習習慣,規(guī)定閱讀材料和學習任務還是必要的。
二、引發(fā)的問題
學校里沒有配備英語閱讀材料的事實使一些學生和家長甚至英語教師都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長期如此,會引發(fā)如下問題。
(一)英語語言輸入不夠
語言輸入是相對語言輸出而言的,語言輸入主要是指用聽和讀的方式輸入語言材料,語言輸出則是用說和寫的方式輸出語言。對小學生來講,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聽的語言輸入材料較少而且難度較大,而讀的輸入方式以其便利易懂的優(yōu)勢成為小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理論對這個問題說明得非常深入。輸入假說理論認為只有當語言學習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材料,而且這種語言輸入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同時學習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關注時,才能產生習得??死甑睦硐胼斎胄枰邆淙齻€條件: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即學習者要能夠理解所輸入的語言材料;語言輸入要有趣且有關聯(lián)(interesting and relevant),即語言輸入要使學習者感興趣,并且同他自身有一定的聯(lián)系;語言輸入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輸入假說理論認為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的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是有利的??梢娮銐虻恼Z言輸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讀入”也成為培養(yǎng)英語能力的關鍵。沒有足夠量的閱讀,培養(yǎng)閱讀能力就無從談起,培養(yǎng)英語能力也缺乏牢固的根基。
(二)不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
單純以英語精讀課本為中心,呆板乏味地講授英語知識不利于激發(fā)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小學生活潑,好奇心強烈,喜歡豐富的活動,想象力豐富,這些特點決定了應該配以豐富的英語閱讀材料,滿足小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根據(jù)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語言輸入應使學習者感興趣,并且同他自身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閱讀材料的設置應該滿足這個特點,最好能選擇那些使小學生感興趣的英語故事。英語故事閱讀材料既有故事情節(jié),使小學生充滿興趣,并且書中的大量圖片又使學生便于理解內容??傊⒄Z故事閱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英語文化知識不足
現(xiàn)有的小學英語教材中涉及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例如關于英語國家的姓名、飲食、首都、著名建筑等,但這些還不夠。上述的英語故事,尤其是那些為英美國家的孩子所熟知的故事,盡管中國的小學生熟悉漢語版本,但大多數(shù)不知道英語版本,不能自己閱讀英語故事,不明白其中的文化差異。跨文化知識的缺乏制約學生的進一步學習,不利于語言學習的長足進步。
三、閱讀材料的引入及應用
(一)使用系統(tǒng)的閱讀材料
鑒于內蒙古地區(qū)小學未配備統(tǒng)一的閱讀材料,建議采用成熟、分級嚴格、體系周密的英語讀物??梢灾苯右M國外的成熟的課外閱讀書籍。歐美很多國家,例如美國,這個工作做得非常細。從選材到語言,從語言知識到詞匯量,都明確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對讀者的水平、閱讀的方式都提出了建議。引進這樣的閱讀材料,能夠節(jié)省人力和財力。當然,還可以采用國內編寫完善的課外閱讀材料。例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輕松英語名作欣賞”系列,對課外讀物提出了級別要求,說明了適合的讀者,提供了學習光盤,配備了豐富的練習活動,同時書中設計了插圖,標注了單詞、讀音和漢語意思。學??梢愿鶕?jù)地區(q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合各個年級段的英語課外讀物。
(二)閱讀材料的使用模式
引進英語閱讀材料后,可以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讀”的模式。教師可以花費少量課堂時間,在課堂上使用閱讀材料給學生講故事,或者通過播放音頻讓學生聽故事,引導學生學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累英語知識。課后,學生可以自行借助圖片和單詞提示閱讀。如果學生的英語程度好,可以多讀,廣泛地閱讀。通過采用該種模式,可以實現(xiàn)如下目標。
1.規(guī)范語音。內蒙古地區(qū)方言俚語較多,發(fā)音問題也很突出。在說普通話時,東部有些地區(qū)發(fā)音不夠標準,特別是發(fā)某些韻母,如ai這個音;中西部存在的問題是發(fā)音中的鼻音過重,前后鼻音混淆,如“結婚”這個詞,就會發(fā)成“結轟”的音。普通話中發(fā)音問題也會帶進英語的發(fā)音中,教師自身發(fā)音不準,更會影響學生。該教學方法由于直接采用標準英語發(fā)音,由母語為英語的本國人錄制音頻,學生直接模仿音頻文件,從而避免發(fā)音誤導的問題。
2.識記單詞。在反復地練習時,學生可以看到單詞,同時具備故事情節(jié),從而能輕松記住單詞,并且不易忘記。
3.習得語言結構。在故事中,反復使用某些句型、語氣、結構,學生能夠自己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從而擺脫死記語法規(guī)則的痛苦過程。
4.激發(fā)英語學習興趣。對小學生的教學,應該讓學生感到輕松、快樂和成功。該教學方法由于采用帶有情節(jié)的故事,并配以游戲,會給學生留下輕松快樂的記憶,使他們不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德儒.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