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關鍵字:減脂;控制飲食;三大營養(yǎng)素
相信大多數(shù)人聽到飲食控制,第一反應就是減肥,然后就是少吃或者是不吃。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我們可以理解飲食為吃,但是,控制并不代表著少吃或不吃。這里的控制指的是,因個人的需求不同,而對飲食做出的調整叫做飲食控制。比如說,減脂和增肌不同的時期,都需要做飲食控制。但是目的不同,所需要控制的營養(yǎng)素就不同。而節(jié)食是純粹少吃,因為一個人總的能量攝入降低,無論是哪種營養(yǎng)素都會一起跟著減少,這時最容易出現(xiàn)的就是營養(yǎng)不良。因為,一個人原本的飲食結構就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然后他在一個失調的結構上進行整體下調,這就等于他在放大一個錯誤點。如,一個人可能原本的飲食是脂肪過高,碳水和蛋白比較低,若他繼續(xù)減少碳水和蛋白的攝入,這就是直接導致營養(yǎng)不良。不可否認節(jié)食的確可以減輕體重,但是由節(jié)食來減輕體重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是大家想要好身材。節(jié)食減肥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只要恢復正常飲食一定會反彈。原因很簡單,由于節(jié)食的時候熱量不足以支持自身基礎代謝,身體就會盡可能的減少能量消耗,這時候基礎代謝也就跟著降低。一個人不可能節(jié)食一輩子,當恢復正常飲食,身體仍然處于非常低的基礎代謝狀態(tài),這時超過基礎代謝的熱量就會迅速轉化成脂肪,不僅僅是容易反彈,而且多數(shù)情況會高于節(jié)食之前的體重。因為身體怕下次沒飯吃的時候能量不夠,就多轉化點脂肪存起來,這就是會比從前更胖的原因。
實際上,減脂的人真正想減掉的并不是體重而是脂肪,恰巧節(jié)食所帶來的減重最先減掉的卻是肌肉。盲目節(jié)食時,很可能所攝入的熱量已經低于基礎代謝,這時身體不得不重新進行能量分配減少必須的能量消耗。因為脂肪不消耗能量,它是儲存和提供能量,所以不會優(yōu)先減少。但肌肉卻是24小時一直在消耗能量,而身體為了維持最基本的能量消耗,即心跳、呼吸、消化等功能,所以需要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也就是最先開始分解肌肉,然后才會輪到脂肪。這也就是節(jié)食減重雖然體重減少了,但外形的變化卻不大的主要原因。
減脂要做的飲食控制是根據(jù)自身的基礎代謝而設定的熱量限制,是略高于基礎代謝然后進行運動,用運動來消耗所攝入的熱量,并不會因此而降低基礎代謝率,再配合上合適的營養(yǎng)比例進行恢復,從而達到減脂的而不減肌的效果。
或者換一種思維方式去理解飲食。因為現(xiàn)在飲食的目的發(fā)生了變化,假設把自己的身體想成汽車的發(fā)動機。發(fā)動機運轉靠什么,靠的是汽油,汽油的品質好壞可以決定發(fā)動機的工作效率。同理,現(xiàn)在靠運動減脂,運動質量的好壞也就決定了燃脂的效率。飲食的目的是為運動提供足夠的優(yōu)質能量,如果1000卡熱量中脂肪就占去50%的熱量,那么就說明這1000卡的營養(yǎng)密度很低。就好比同樣的10升汽油,一個是10升高品質的汽油,一個是兌了雜質的汽油,高品質的汽油不僅動力好,對發(fā)動機也有保護作用,而雜質多的汽油效果卻完全不同。所以,合適的營養(yǎng)比例對于減脂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減脂來說飲食和運動時同樣重要。
簡單說,熱量負平衡就是攝入的熱量比消耗少。平衡是保證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的攝取。能量總是在攝入量與消耗量之間保持一種動態(tài)平衡。
就像天平,當攝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時,能量平衡表現(xiàn)為正平衡,即能量過剩并可在體內轉化為脂肪而沉積,這時就開始發(fā)胖長脂肪了。反之,當攝入能量小于消耗能量時,能量平衡表現(xiàn)為負平衡。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攝入小于消耗是因為把運動的消耗量也算進去了。比如說一個人每天基礎代謝為1100卡,那么給出的推薦攝入量是1200卡,乍一看攝入是高于代謝的,但是因為有運動消耗,當每天運動消耗達到200卡時,就相當于虧空了100卡,這樣體重就下降了。但是,減脂要減的并不一定是體重,真正要減的是脂肪,所以不能光看體重下降了多少。如果一個人體脂本身不是特別高,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可能比原來的體重還高,但是你的形態(tài)、線條絕對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不該關注體重,應該關注圍度和體脂率。
減肥,只是讓攝入的熱量低于消耗的熱量就行了嗎?并不是。屢試屢敗的節(jié)食減肥法,就是最好的證明。市面上流行的雞蛋減肥法、水果減肥法等,都屬于節(jié)食減肥。不吃肉和主食,短期減重有效,但不能減脂肪,長期下去隱患很多。因為身體的能量主要來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如果一點肉和主食都不吃,營養(yǎng)物質就會嚴重不足,導致營養(yǎng)不良、肌肉流失、貧血、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概率大大提高,從而影響身體的各項機能,破壞身體健康。健康的減肥,是要減少熱量攝入的同時,還能保證身體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
三大營養(yǎng)素就是常說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因為它們會產生能量也叫產能營養(yǎng)素,它們是人體生存的必須營養(yǎng)素,缺一不可。
4.1 碳水化合物:其實碳水化合物在營養(yǎng)學中就是糖,不過在化學中碳水不完全等于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一般有:谷物(如大米、小麥、玉米、燕麥、土豆、薯類等)、水果(如甘蔗、甜瓜、西瓜、香蕉、葡萄等)、堅果、還有一些蔬菜。
糖是人體運動時最主要的能源物質,運動中需要動用糖代謝供能時首先動用的是肌糖原,然后是血糖和肝糖,為了確保運動能力碳水必不可少;同時,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糖是大腦的唯一供能,大腦缺乏儲存的能源物質,碳水的儲存量僅為2克,所以大腦主要依靠血糖在腦中氧化獲得能量,當日常碳水攝入不足時,首先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機能,如:疲勞、頭暈,長期不足還會出現(xiàn)記憶力減退、易怒等癥狀??梢韵胂拢绻情L期低碳飲食,導致出現(xiàn)上述癥狀,連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還談什么運動減脂。這也是個人認為碳水的量不能太低的原因?,F(xiàn)在飲食的目的是靠運動來減少脂肪,為了能高質量的運動,就必須提供給身體足夠的能量。
減脂時期該怎么選擇碳水呢?我們應該選擇一些升糖較慢碳水化合物消化得比較慢,這樣使體內血糖水平不會升高的太快,處于一個比較平穩(wěn)的狀態(tài),也會有效控制饑餓感的產生。相比之下,升糖較快碳水化合物消化得比較快,所以體內血糖水平會迅速升高,在還沒來的及利用的時候已經開始轉化為脂肪進行儲存,這時候血糖很快會降來下,然后就會產生饑餓感。所以減脂期盡量多選擇粗糧。粗糧指的是粗加工的食品,現(xiàn)在有很多是粗糧細加工,比如玉米是粗糧,但是玉米面就是細加工,由于細加工的原因,大大提高了它的吸收效率,也就提高升糖指數(shù),也就失去了選擇的意義。所以要選擇些粗糧和低升糖指數(shù)的食物,比如玉米、紫薯、土豆等等。
4.2 蛋白質:為什么一再的強調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維持組織修復和新生的原料,在運動時胰島素下降皮質醇上升,促進來蛋白質的分解,而在運動后蛋白質合成代謝增強。所以每天運動后補充充足的蛋白質,有對于受傷肌肉生成和修復、疲勞與肌肉酸痛等癥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肌肉是24小時無時不在消耗著能量,即在不運動的狀態(tài)下肌肉多的人能量消耗就比肌肉少的人消耗的要大,減脂的效率也明顯高于肌肉量少的人。蛋白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其食物熱效應高達40%,也就是說,當時攝入100卡蛋白質時,其中就有40卡的熱量用來消化其自己,而碳水和脂肪的食物熱效應只有5%左右,蛋白吃的足不僅肌肉合成效果好,同還幫助消耗了不少的熱量。而且蛋白質不足不僅肌肉流失,還會會引起易疲勞、乏力、感冒、免疫力下降等癥狀。如果體內的碳水不足,則需要蛋白質參加氧化供能,導致肌肉蛋白質數(shù)量暫時減少,這就是要求大家蛋白和碳水都要保證好的另一個因素。
4.3 脂肪:沒有脂肪,人是無法生存的,脂肪是人體最大的能量儲存庫,每克脂肪在體內氧化釋放的能量是碳水或蛋白的兩倍還多。如果脂肪攝入不足時容易導致細胞對水的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高,皮膚出現(xiàn)水代謝紊亂,出現(xiàn)濕疹病變,還包括脂溶類維生素缺乏等癥狀。并且脂肪還起著支撐和保護內臟的作用。減脂的目標是減少體內的脂肪含量,但不能一味地拒絕它,尤其是女性,脂肪過低還會對生理有一定的影響。過多的脂肪確實影響身材和健康,但過少的脂肪也不利于身體健康。沒有一種營養(yǎng)是越多越好,也沒有越少越好,合適的比例才是健康的根本。
在減脂期間的營養(yǎng)素比例一般推薦為5:2.5:2.5,就是以推薦攝入量的總熱量為基數(shù),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0%—55%,蛋白質至少保證在25%,脂肪20%—25%。之所以用這個比例是基于安全性,這可能不是減脂速度最快的,但卻是國際上公認減脂最安全的比例,包括運動員在備賽減脂,用的也是這個營養(yǎng)比例,可見其安全性與可靠性。
6.1 餐次比
餐次比就是以一天的總攝入量為一個基數(shù),然后根據(jù)一天的進餐次數(shù)進行分配。如果一天是三餐,推薦的比例一般為3:4:3。這里以一天三餐為例,比例為3:4:3,早餐占全天熱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當然這不是死規(guī)定,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
6.2 三餐的建議
早餐:早餐店最常見的食物便是包子、餡餅、油條等,為了達到口感好,在和餡的時候一定會多放油、肥肉和作料,這樣就大大降低了食物的營養(yǎng)密度,至于油條,油炸食品不必多說??梢該Q成麥片或全麥面包、牛奶、雞蛋加上青菜。
午餐:應該是比較難控制的一餐,因為多數(shù)人是食堂或者外賣,所以油、鹽很難控制,無論是吃食堂還是外賣,個人建議都是選擇偏向清淡的烹飪方法。避免油炸、紅燒一類容易提高熱量的烹飪手段。有些菜直觀就可以直接判死刑了,就像油燜尖椒,還有醬茄子、燒茄子,油比菜的熱量都高。蔬菜的熱量不高,一般不會超過50卡,主要就是看油,只要是清淡,大可放心吃。午餐需要注意的主要是油和肉類的選擇不要超熱量。
晚餐:自己做的話還是比較好控制的,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食鹽的攝入量為6克,食用油是26-30克,可以參照衡量下是不是超標了。晚餐可以的話,建議經常加入粗加工的主食,因為主食中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幾乎都是存在谷皮中,所以,適當增加粗糧的攝入就等于免費補充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且,粗糧的飽腹感高于細糧,吃不飽的就多選點粗糧吧。
加餐:多用于早、午餐之間和午、晚餐之間,好處是減少饑餓感的產生和血糖平穩(wěn)。如果有加餐的話,可以根據(jù)加餐所需熱量,將三餐的熱量勻出一些預留給加餐。
此時,“吃飯”不簡單是“吃飯”,應該好像是完成一項特別了不起的項目一樣進行規(guī)劃,也會讓人擁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