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花
提高教育質量是當前教育發(fā)展的主題?!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fā)展觀,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教育質量標準具有復雜的內涵,從國際通識來看,教育質量標準包括內容標準、評價標準和保障標準三個維度。內容標準側重對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總體描述;而評價標準旨在展示內容標準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保障標準是為了保證學生達到內容標準和績效標準要求,對教育者提供給受教育者的教育經驗和資源的質量規(guī)定,包括教師標準、辦學條件標準、經費投入標準和質量管理標準等。[1]教育質量標準的三個維度是一個有機整體,但對于保障標準中質量管理標準的研究最為薄弱,實踐中往往以管理者的經驗管理為主。
如何提高教育質量管理,世界各國都在尋求科學的方法和標準。企業(yè)通過引進先進的質量管理標準大大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事實,讓政府將目光轉向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標準。2010年,深圳市在國內首次將國際通行的卓越績效管理標準引入到教育行業(yè),在中小學校試點推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到2015年試點中小學校已經達到100所。來源于企業(yè)的這套評價標準適合中小學校嗎?中小學校應該如何導入卓越績效模式?中小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效果如何?存在哪些困難?本文將對此進行重點研究。
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源自美國。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日本企業(yè)大獲成功的原因進行探討后發(fā)現,注重持續(xù)改善工作流程的戴明質量管理模式是日本企業(yè)成功的根本。于是,美國掀起了質量管理運動,并發(fā)展成為全面質量管理。1987年,美國設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卓越績效管理評價標準成為評獎依據。企業(yè)界引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極大地改善了產品質量,提升了美國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政府和教育研究者開始嘗試將質量管理模式引進教育領域,改善飽受詬病的美國教育質量。1998年,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首次將教育機構設定為第四類評獎對象,并專門針對教育行業(yè)特點制定了卓越績效教育評價標準。卓越績效教育評價標準是一套建立在持續(xù)改進基礎上的管理理念和評價方法,包括領導、戰(zhàn)略、顧客、測量、分析和知識管理、員工、運營、結果七大模塊。教育類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立足于學校發(fā)展愿景和規(guī)劃,識別學校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競爭力,通過系統(tǒng)的戰(zhàn)略體系、工作系統(tǒng)和工作流程,推動學校管理和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高效運作,不斷提升學校管理成熟度水平,推動學校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卓越績效教育評價標準不僅可以用于評價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而且可以作為學校自我評估的參照系統(tǒng)和質量管理的標準框架。
自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將教育機構設為評獎對象之后,各州也開始將教育機構納入到州質量獎的評獎范圍。例如,新墨西哥州、田納西州、北卡羅來納州、紐約州、佛羅里達州、新澤西州等提供了全州支持和特定的啟動支持,鼓勵學區(qū)和學校采用卓越績效教育評價標準。其中,新澤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鼓勵企業(yè)和學校結成伙伴關系,幫助學校實施卓越績效管理標準,企業(yè)為學校教師開展關于質量管理原則和工具使用方面的培訓,并為學校提供資料、設備和技術;新墨西哥州和田納西州通過設立多層次的州政府質量獎鼓勵學區(qū)和學校對卓越績效教育評價標準產生興趣并真正引進評價標準;北卡羅來納州在全州范圍內大面積推廣卓越績效教育評價標準,吸引45個學區(qū)和70%的學生參與其中。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已有24個州將教育機構納入各州質量獎評獎范圍或者將卓越績效評價標準運用于教育系統(tǒng)。[2]目前,已有3所大學、5個地方學區(qū)以及2個公立學校集團獲得了美國國家質量獎,有36個州和地區(qū)設立了質量獎獎項,并以卓越績效評價標準作為評獎標準。
卓越績效評價標準已在世界各國廣泛運用,我國也將其作為國家質量獎和各級政府質量獎的評獎標準。2004年,深圳市政府引進卓越績效評價標準,在全國率先設立市長質量獎,并于2010年開始逐步在中小學校試點實施卓越績效管理模式。
雖然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已在企業(yè)廣泛應用,但引入教育系統(tǒng)的時間非常短,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供借鑒。深圳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試點探索:
讓校長和教師理解、掌握卓越績效教育評價標準,是中小學校開展卓越績效管理模式試點的首要工作。培訓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普及性培訓。卓越績效評價標準是評定質量獎的標準,由具有豐富評審經驗的市長質量獎評審員對校長和教師進行集中培訓,讓校長、教師迅速熟悉卓越績效評價標準。質量獎評審員熟悉評價準則,評審經驗豐富,既能夠把握好評價準則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又能結合深圳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保障培訓效果。二是提高性培訓。對評價標準掌握較好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更為深入的評審員資格培訓,并授予實習評審員資格,實際參與到市長質量獎和區(qū)長質量獎的評審工作中,進一步加深對卓越績效評價標準的理解和運用。
1.組建學校核心團隊
中小學校試點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單純依靠學校力量或者第三方指導機構來推動,都不具備可行性。中小學校往往選擇組建由學校管理人員與市長質量獎資深評審員、教育研究人員組成的核心團隊,共同推動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核心團隊以學校管理人員為主,評審員和教育研究人員不定期地對學校試點工作進行指導,解決碰到的難點問題。
2.開展校情教情研究
校情研究是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客觀、科學、系統(tǒng)的校情研究可以讓學校認清自身與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之間的差距,幫助學校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進行系統(tǒng)化研究,合理制定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與行動措施。每所學校的校情不同,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步驟和重點也將不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并非要求將學校管理打破重來,而是在學?,F有管理的基礎上,將學校已有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成果進行全面和深層次的整合,使學校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緊緊地為學校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服務。以深圳市X中學為例。X中學在學校辦學理念的指引下進行教情、學情分析,通過對教師、學生和家長三個利益相關群體的調研,來了解學校的教情和學情,了解相關主體對學校、教師的滿意度,以期提升顧客滿意度,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3.選擇合理導入策略
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包括7大模塊,但是,并沒有指定或者描述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具體方式,如模塊導入的先后順序、模塊導入的數量等。中小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通常分為三種策略:第一種策略是找出學校優(yōu)勢模塊所在,以優(yōu)勢模塊為突破口,推動學校在戰(zhàn)略、需求、課程、教學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取得突破,最終引導學校全面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這類學校選擇由易到難,先導入自己有優(yōu)勢的模塊或者學校做法成熟的模塊,再慢慢到學校不成熟、需要改進的模塊。第二種策略是通過改進薄弱模塊來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導入。學校的薄弱模塊是影響學校管理成熟度的重要原因,是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之后學校需要迫切改進的內容。部分學校依據卓越績效準則進行自我評價之后,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地識別出各個模塊存在的問題,不斷地改進薄弱模塊之后,持續(xù)提升學校的整體績效。對于新學校而言,最薄弱的是學校愿景、使命和價值觀的確立。而對于老學校而言,最薄弱的是學校產品、員工和顧客滿意度。第三種策略是整體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例如,Y小學以卓越績效核心理念為基準,以戰(zhàn)略策劃和知識管理為切入點和核心抓手,分模塊梳理建立系統(tǒng)模型,通過多方聽取意見確定了學校的宗旨、使命、愿景、價值觀;加強對學校日常工作的職責、流程、制度設計,繪制并運行流程圖;制定績效測量系統(tǒng),建立戰(zhàn)略目標指標、行動計劃指標、日常監(jiān)測關鍵指標;開展員工滿意度、契合度調查和家長、學生滿意度調查等工作。
4.探索核心流程管理
流程是實現戰(zhàn)略的途徑和方法,它描述的是如何關注細節(jié)、如何把事情做好。學校流程管理是以規(guī)范化的業(yè)務流程為中心,以實現學校戰(zhàn)略目標、持續(xù)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的系統(tǒng)化方法。當前學校管理還是經驗型、粗放式的管理,幫助和指導學校進行精細化的流程管理是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重要任務。例如,Z小學從學校核心價值觀出發(fā),識別教學管理的關鍵工作過程,建立了滿足需求的教學方案和基于流程圖的教學管理。流程圖濃縮教學過程,將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過程具體化、層次化,簡明扼要地顯示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過程,清晰地確定了教學活動的流程,告訴每位教師如何深入、正確地做好每項工作。Z小學先后設計了上下課禮儀流程、小先生課堂互動流程、磨課流程、校園舞流程及各學科精品課流程等三十多個流程,并集結成冊。教學管理流程確保了教學質量,使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實現了規(guī)范化、標準化。
市長質量獎、區(qū)長質量獎是對學校導入卓越績效模式,提升學校教學管理質量的肯定,是中小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標之一。申報質量獎的過程,對照著卓越績效評價標準整理評價材料和撰寫評審報告,實質上是學校對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工作的全面梳理過程,有利于學校全面理解卓越績效評價標準,全面評估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成效,推動學校進一步加強管理和教學工作。到目前為止,深圳全市教育系統(tǒng)已經有15個單位獲得市長質量獎、區(qū)長質量獎,教育系統(tǒng)是全市公共服務領域中最先參評、參評最多、最早獲獎、獲獎最高的行業(yè)。
中小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時間不長,從獲質量獎的角度來看,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在中小學試點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更重要的是,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加深了學校對質量觀和服務觀的理解,學校由經驗引領向戰(zhàn)略引領轉變,由被動發(fā)展向主動發(fā)展轉變,從經驗管理向流程管理轉變,不斷超越,追求卓越。學校認為,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是學校自我診斷、自我改進的重要契機,通過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進一步明晰了學校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并以價值觀為指引推進學校發(fā)展;通過校情分析,明確了學校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繼續(xù)發(fā)揮優(yōu)勢,改進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升了學校顧客滿意度,提升了學生和教師的忠誠度;通過流程改進,提高了教學效率和管理效率,減輕了教師和學生負擔,提高了學生學業(yè)水平。國外研究結果也顯示,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在持續(xù)改進學校管理和提高學生成績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成效。Horrie1998年調研結果顯示,在調查的30個學區(qū)中,有76%的學校報告學生成績包括考試分數等因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而得到提高。[3]獲得國家教育質量獎的學校和學區(qū)也證實了這一點。例如,2013年獲得美國國家質量獎的皮沃基學區(qū),全學區(qū)包括四所學校,在校生為2760人,因“績效滿足高標準;家長滿意、學生參與;戰(zhàn)略規(guī)劃產生高質量的教育;領導層的投入及授權的員工創(chuàng)造了成功的團隊”而獲獎。[4]
雖然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在中小學校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或者亟待回應。
1.對卓越績效評價標準的質疑
用企業(yè)管理模式管理學校是否合適,教育領域研究者、校長、教師對此提出了質疑。反對中小學校采用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人認為,教育不同于企業(yè)生產,教育不能夠規(guī)模化生產,應注重學生個體的學習體驗,避免將企業(yè)的概念生搬硬套到學校、教師和學生身上。他們認為,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強調對結果的測量,運用數據和基于數據作出決策,可能會導致學校只關注那些可以測量的結果,如學生成績、閱讀課外書的數量、完成作業(yè)的比例以及升學率等,而學生的個人品德、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興趣等難以被測量的教育結果,可能被輕視甚至忽視。這也是我國目前中小學校所有評價標準都同樣面臨的問題。需要通過探索其他的非量化指標來評估學校辦學取得的結果,以此回應對學校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質疑。
2.評價標準需要行業(yè)化、本土化轉換
具有濃厚企業(yè)化色彩的話語體系是校長、教師難以理解卓越績效評價標準的重要原因。教育系統(tǒng)有一系列教育質量管理評價標準,例如辦學水平評估標準、香港學校評估標準、美國藍帶學校質量標準等,需要將卓越績效管理評價標準轉換為中小學校長、教師易于理解的教育話語體系,促進評價標準的行業(yè)化。同時,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來自于美國,這套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教育質量評價標準,不一定適合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因此,需要對美國卓越績效教育評價標準進行本土化的轉換,將我國教育評價因素融入到卓越績效評價標準之中,促進評價標準的本土化。
3.培訓實效需要進一步提高
卓越績效評價標準是建立在11個核心價值觀基礎上的一套評價體系,包含了7個一級指標, 17個二級指標,需要回答一系列開放性問題,并需要掌握一系列測量的工具以及評價成熟度的方法和準則。該體系顯得龐大復雜難以把握,理解和領會其精髓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們希望培訓教師能夠結合教育規(guī)律和學校管理的實際制定培訓方案和培訓內容,并重點加強對學校指標設置和標準指導性培訓。但熟悉學校管理的研究人員不熟悉卓越績效評價標準體系,而熟悉評價標準體系的研究人員卻又不熟悉學校教學和管理工作。因此,從培訓實效來看,盡管有多輪培訓,但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有很多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對于卓越績效準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較粗淺的水平,對于卓越績效模式中的各種評價工具不能熟練掌握。需要精心組織跨界的培訓團隊,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并深入學校中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讓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快速理解、掌握卓越績效評價標準并運用到學校實際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去。
4.學校試點積極性需要提升
卓越績效管理模式要求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理解、掌握卓越績效評價準則,掌握評價工具,改進教學和管理流程,需要付出艱辛努力,并打破經驗型教學管理方式,容易導致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排斥。同時,學校管理者常常將學校辦學質量高低歸因于生源質量好壞,他們認為,學校生源質量好,不費力就能取得好的辦學質量,學校生源質量差,再努力也難提高辦學質量。因此,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在中小學試點,導致學校內驅力不足,積極性普遍不高。但是,在國家強調“有質量的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學校追求教育質量的內驅力有逐步提高的趨勢,部分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后取得的成效也在提振其他學校的信心和積極性??傮w來說,還需要積極性高的學校帶動積極性低的學校,以點帶面,分層調動學校試點積極性。
5.質量獎激勵作用需要強化
卓越績效評價標準評估的是學校管理的成熟度,更注重學校與自身的縱向比較,與標桿學校差距的比較。獲得質量獎的學校,不一定是同類學校中最優(yōu)異的學校,但一定是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之后,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躋身于卓越學校行列的學校。從深圳市長質量獎、區(qū)長質量獎評獎過程來看,注重學校之間的橫向比較,即某所學校在同類學校中所處的位置,部分學校雖然獲得了質量獎,但實際上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對于卓越績效管理評價標準仍然是一知半解,這給那些對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寄予厚望的學校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評獎應注重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之后學校的進步程度,注重學校自身發(fā)展的縱向比較,以此來提升質量獎的正向激勵作用,鼓勵學校持續(xù)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
[1]中國教科院教育質量標準研究課題組.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及其制定[J].教育研究,2013(6):4-16.
[2]MaryBeth Walpole, Richard J. Noeth. The Promise of Baldrige for K-12 Education[R]. ACT Policy Report,2002.
[3]Horine, J. E., Friazier, M.A., &Esmister, R.O. The Baldrige a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leadership practices. Planning and Changing, 1998(29):2-23.
[4]吳士權.皮沃基學區(qū)追求卓越的實踐——2013年度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得主介紹(三)[J].上海質量,2014(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