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婷
(四川省安岳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資陽 642350)
PICC是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方法,敷料固定導管,并防止導管出現(xiàn)異位、脫出、穿刺點細菌感染等意外事件。PICC具有成功率高、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等特點,在新生兒的治療中逐漸推廣[1]。臨床治療發(fā)現(xiàn),PICC置管在新生兒治療中存在著感染風險,嚴重影響了新生兒搶救治療的效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是加強敷料的維護。
敷料應用在PICC導管的固定位置,敷料緊貼在穿刺部位的皮膚,能夠預防導管相關(guān)性血流感染,降低靜脈炎、導管斷裂、脫出風險,因此敷料的應用非常重要。若敷料應用不當,穿刺部位皮膚的細菌值增多,增加了感染風險。新生兒的皮膚嬌嫩,身體營養(yǎng)供應不足,加之疾病的影響使得身體抵抗力下降,PICC置管后一旦出現(xiàn)敷料應用不合理的現(xiàn)象,不僅會增加感染風險,還會引發(fā)其他置管并發(fā)癥,例如皮膚機械性損傷等。臨床治療發(fā)現(xiàn),敷料的更換也是造成導管異位、突出的原因之一;不同材料的敷料應用在PICC置管中有著不同的更換頻率,由此造成的穿刺部位皮膚感染風險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要重視PICC導管治療中輔料的應用,控制使用條件,加強維護,從而降低PICC置管風險和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2]。
2.1.1 透明敷料
透明敷料是應用在PICC置管中最早、最廣泛的敷料,由于材質(zhì)透明,因此防水性好,便于觀察,但透明敷料的材質(zhì)種類也較多,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3M透明敷料,屬于新生兒科治療中應用最多的固定敷料。3M透明敷料存在著一定的缺點,最主要的是透氣性差,缺少吸收作用,長時間應用易出現(xiàn)皮炎、濕疹等。新生兒的毛細血管分布比較豐富,新陳代謝快,多汗易動,采用3M透明敷料容易出現(xiàn)皮膚過敏現(xiàn)象。隨著敷料的不斷研究和發(fā)展,高通透敷貼也在新生兒PICC置管維護中得到應用,其具有較強的粘合力,有效抑制細菌繁殖,但由于粘合力強會造成更換敷料時新生兒的皮膚角質(zhì)層受損,給新生兒造成疼痛感,不適用于皮膚敏感、抵抗力差的新生兒治療。
2.1.2 消毒劑類敷料
消毒劑類或是抗菌素類敷料有著很好的預防感染效果,在成人PICC置管中應用較好,但新生兒的身體抵抗力低下,皮膚嬌嫩,易出現(xiàn)皮膚過敏反應,因此不適用在新生兒PICC置管治療中[3]。國外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兒應用含有CHG成分的敷料能夠有效降低導管感染風險,但新生兒皮膚燒傷的風險增加,因此新生兒的治療應該避免應用含有酒精類物質(zhì)的CHG敷料。國內(nèi)治療成年人PICC置管維護中應用含碘抗菌敷料,未有新生兒的使用研究,因此臨床實際治療中也要避免應用,以保證新生兒的皮膚安全。
敷料的更換需要由接受過專業(yè)訓練的護士進行操作,能夠有效降低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風險。更換敷料時需要嚴格佩戴消毒帽子、口罩和手套,穿上無菌衣,降低感染風險;更換敷料時兩個人配合更換,避免更換過程中出現(xiàn)導管脫出、位移等情況。更換敷料過程中選擇聚維酮碘進行皮膚消毒,停留30s后方有效果,但對于滲血、分泌物過多等皮膚消毒效果差,同時不適用于低體重、小齡胎兒[4]。更換敷料動作要輕柔,雙人配合操作,在新生兒穿刺的手臂下墊好無菌治療巾,在原有的貼膜未完全撕下前由助手手壓穿刺點,防止導管脫出。當前臨床多采用三步更換法來避免更換時導管滑脫。首先揭開敷料兩側(cè),將患兒穿刺肢體抬高并消毒,消毒液干后放置在治療斤上;然后揭開敷料,將穿刺部位皮膚消毒待干;最后是完全去掉敷料,消毒后更換新敷料并固定導管。敷料固定選擇“三明治”固定方法,外露導管采用水膠體敷料,避免導管直接壓在新生兒皮膚上,減少更換敷料造成的皮膚損傷。順應導管的走向,使其成C型固定,在固定下方用膠帶加固,順延前臂方向用膠帶再次固定[5]。關(guān)于敷料的更換頻率,醫(yī)學上尚未統(tǒng)一的規(guī)定方式,一般認為每周更換2次即可,雖然敷料更換次數(shù)多能夠減少穿刺點感染的風險,但由于新生兒的皮膚嬌嫩,身體抵抗力若,更換頻率過高反而增加皮膚受損的風險。綜合分析,對于皮膚脆弱的新生兒敷料更換選擇10~15天更換一次更加適合,能夠避免感染風險增加,保證新生兒有足夠的休息[6]。
新生兒的皮膚嬌嫩,表皮與真皮層之間連接不緊密,在更換敷料膠布時易發(fā)生損傷,增加過敏風險,因此加強新生兒PICC敷料維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生物融合性好、粘合力適中、透氣性好、預防感染、可以保留較長時間。新生兒的治療要加強對PICC置管中敷料的維護,提升置管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