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高級中學 余華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在國家教育體制“立德樹人”的要求下,要求教師應當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課堂語文教學設計上,更好地發(fā)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研究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并從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針對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又應當如何積極地去面對并尋求解決方案呢?下文給出了具體的闡述。
我國的詩歌歷史源遠流長,詩歌是古代文化濃縮的精華。正如一位名人所說“詩歌以最簡短的方式闡發(fā)最綿長的情感”。因此,在現(xiàn)代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下,高中語文詩歌課堂教學中存在一系列的現(xiàn)實問題,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點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和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高中語文詩歌課堂教學中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高中作為學生系統(tǒng)學習各種知識的一個重要階段,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本應當以深入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美感性感知方面的內容為重點,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進行教學。但是由于受到各種教學質量檢查以及升學率等方面的壓力,許多教師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還是以成績?yōu)閷颍虒W的基本內容還是停留在對詩歌具體內容的翻譯以及要求學生進行機械化的死記硬背上?;蚴菫榱丝荚囆枰鴮⒏黝愒姼杷磉_的主旨直接告訴學生,要求他們記下來。這種詩歌教學模式缺乏對中國古典文化獨特的精神內涵方面的設計,且在沒有尊重學生們人格特質以及不同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不到詩歌應有的美感和獨特的氣質,這就使得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教師也無法達到教學的根本目的。
現(xiàn)階段大多數(shù)的學生在高中語文詩歌的學習中都是以應試為目的,對于與考試內容相關的知識點會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訓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多是停留在以書本為主的理論知識上,而忽視了詩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其本質就是來源于生活的學科特色。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進行實踐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具體來說,一方面大多數(shù)教師對于那些不同主題內容的詩歌講解也多是停留在口頭教育上,缺乏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真正將知識點內化于自身生活上的教學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語文實踐運用能力亟待加強,在其綜合素質無法得到真正提高的現(xiàn)實下,也不利于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的高中語文教師都不會鼓勵學生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對社會的認知和感受進行一些詩歌的自我創(chuàng)作行為。而實際上,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也是培養(yǎng)學生詩歌學習興趣和人文素養(yǎng)的一項重要措施。
筆者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調研,在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得出了一些在新課程改革下,針對高中語文詩歌課堂教學設計的如下心得體會。
對于現(xiàn)行教育體制而言,要想逐步改善學生在詩歌學習中的消極行為,提高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首先應當做的就是轉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營造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在語文詩歌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領略漢語內蘊豐厚的美感。
例如,在高中語文必修三的詩歌《琵琶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本詩歌中出現(xiàn)的一些古文字詞、作者簡介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相關內容之外,還應當以啟發(fā)式和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具體來講就是在學生對于本篇詩歌的主要內容理解無障礙的情況下,可以以分組的方式要求學生進行一場詩歌再現(xiàn)的故事表演,讓學生自由選擇詩歌中出現(xiàn)的客人、第一人稱的作者、歌女、商人以及映襯詩歌所展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的各種背景人物等角色,在課堂上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進行表演道具的制作和各個角色的理解和排練,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們自由表達對自己所選角色的認識和理解,并進行肢體動作上的詮釋。在這種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中,讓每位學生都理解到詩歌表達的主旨:封建社會官僚制度的腐敗以及作者懷才不遇、被貶的苦悶等。這種教學方式可能會占用教師對書本知識教學的時間,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不但可以使其深刻體會到詩歌豐富的內蘊和魅力,還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人類各種可貴的思想道德素質內化于學生日常的實踐活動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深乎義?!币箤W生真正融入到語文詩歌的學習中去,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能更好地感受詩歌的意境,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進而體會到語文學科的實用性和價值,而通過情景化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達到這一教學效果。
例如,在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沁園春·長沙》的詩歌講解中,教師除了可以進行一系列常規(guī)化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延續(xù)之外,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播放與這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以引領他們更好的理解詩歌。例如,可以向學生播放《沁園春·長沙》的配樂朗誦視頻。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對于詩歌閱讀學習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其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技術的大發(fā)展在帶來海量信息傳播的同時,也為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模式探討。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一時代發(fā)展產物,不斷推動詩歌教學方式的革新與發(fā)展,加強學生在課后對詩歌的學習,拓展其知識面。
例如,對于高中語文杜甫的詩歌《春夜喜雨》的教學,教師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在教學時不再局限于教材上既有的詩歌內容諸如詞語解釋、句子翻譯、作者背景以及詩歌表達的主旨等的介紹,更應當利用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技術下海量信息廣泛傳播的優(yōu)勢,以多媒體教學工具為依托,可以通過給學生們播放一些與自然風光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男耕女織的生活狀態(tài)的視頻,或是搜集一些具有視覺沖擊和美的享受的大自然風景圖,將詩歌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狀態(tài)以更加具體可感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這篇經典作品;另一方面,教師在講解有關杜甫的生平的時候,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該版塊的內容做一些適當性的延伸,例如可以將他人生的四個不同階段和每個階段的代表作品用多媒體課件形式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杜甫有一個更完整和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為之后的詩歌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結 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質量和效率是一項系統(tǒng)而又復雜的長期工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要我們在學生心中播下一粒詩歌的種子,相信一定能收獲一路芬芳。我們的詩歌教學也定能迎來一個個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