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萍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8)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也表明,當人們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時,便會尋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發(fā)展要求。高校美育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情操,促進身心全面發(fā)展。但當前很多高校美育教學是學校教育中的短板,存在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重知識輕審美、重形式輕規(guī)范等問題,創(chuàng)新高校通識美育教學改革成為高校美學教育亟需解決的一個難題。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都明確表明美育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明確提出要提高學校美育教學質量,加強美育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美育的整體發(fā)展。因此,筆者立足于高校藝術類學科的集群優(yōu)勢和師范類教育的傳統優(yōu)勢,提出了以“講臺——平臺——舞臺”為基石的“三臺融合”通識美育教學模式?!叭_融合”以非藝術專業(yè)學生為教學對象,遵循美育教學規(guī)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打通講臺、平臺和舞臺的界限,形成互聯互通的融合機制。其中,講臺是美學知識、技能傳授的主渠道,即以課程性學習為核心開展理論教學,對非藝術專業(yè)學生普及美學常識;平臺是美育實操演練的主陣地,即以體驗性學習為抓手開展實踐教學,拓寬非藝術專業(yè)學生教學實踐渠道;舞臺是美育成果反哺的結果,即以獲得性學習為導向開展教學檢驗,幫助非藝術專業(yè)學生實現美育成果內化獲得?!叭_融合”遵循了“知識技能——實踐體驗——內化獲得”的漸進性教學理念,致力于塑造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yǎng)”品質的“四美”大學生。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美育愈加重視,經過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努力,很多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和促進全面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上看,美育相較于德育、智育還處于薄弱環(huán)節(ji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高校美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美的創(chuàng)造,理應成為系統化、學科化和規(guī)范化的普遍教學。高校美育應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高校要“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钡?,在高校美育課的實際運作中,范圍普及局限,存在專業(yè)化傾向,往往淪為美術、音樂、傳播等專業(yè)學生的“少數人的游戲”。有的高校將有限的美育教育資源集中投入于藝術專業(yè)學生身上,對非藝術類學生的美育重視不足;有的高校領導不重視,在公用經費總量不足的現實情況下,處于“末位”的美育教育經費則常常被挪移、空轉和借用,導致美育課時不足、覆蓋不全。高校應面向全體學生,整體推進學校的美育教學,讓每個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各種思潮的沖擊,各種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盛行,使得高校辦學思想和行為開始出現功利主義傾向,片面追求更高升學率和就業(yè)率。很多學校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上,把通識美育教學不斷排擠在日常教學的邊緣處。有的高校開展美育教學的目標導向異化,存在功利化傾向,過分把精力集中在組織藝術類學生參加專業(yè)藝術比賽上,未能把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很好地結合起來;有的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時,過度側重專業(yè)課教育和技能教育,提供的常規(guī)化、日常性的美育內容不足,過分看重藝術技能比賽的成績和榮譽,弱化美育教學的大眾化、普及化。
雖說扎實的理論基礎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實踐運用,但倘若單純把傳授美學或美育學的理論作為教學目的,并不能滿足學生美育發(fā)展的需求。有的高校過分強調藝術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實踐養(yǎng)成、藝術審美和體驗;有的高校一味將美育的重點放在藝術技能的展示上,變成純粹的藝術技能訓練的過程。即使部分高校將美育資源面向全體學生開放,但卻仍然沿用了教授藝術生的方式,過度求全、求高、求快,反而忽視了非藝術生現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重“知識技能”輕“審美體驗”,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審美情感、人格修養(yǎng)顯然猶如杯水車薪,收效甚微。
高校美育應立足于全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的,但有的高校為參加上級組織和部門的比賽和評估,或為爭取獎勵、榮譽和表彰等而設置美育課程。這種純粹為了應付考評而設置的美育課程,不規(guī)范、不科學的現象較為嚴重,多是“因人設課”,即教師會講什么就開什么課,間歇性授課,或以講座、活動等形式代替課程等情況,存在隨意化傾向,缺乏教育的連續(xù)性、貫穿性。有的高校美育課程普遍缺乏專門的固定教材,規(guī)范性、科學性都不夠強。盡管部分美育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yè)或專長整理出授課教案或講義,但也很難全面、完整地體現美育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也缺乏復制推廣的可能性。有的高校為節(jié)約資金而聘用“全才型”美育教師,要求其“一專多能”,同時兼任數個美育課程,但授課的內容、進度、效果也無法通過量化標準和統一指標進行評估考察。
講臺,著眼于“學”,通過豐富的課程資源,教會學生懂得欣賞美、發(fā)現美。高校要注重頂層設計,科學設置美育課程,將其融入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yè)教育課程、網絡課程和個性發(fā)展課程等組成的課程體系中,旨在向非藝術專業(yè)學生普及美學常識。一是要開設通識美育公共課程,設置固定學分和學時。高??梢栽O置“中外文化與人文素養(yǎng)”“體育藝術與審美體驗”等模塊的課程,要求非藝術類學生畢業(yè)之前在“體育藝術與審美體驗”模塊修讀1-2門藝術類課程;學校每年也可以開設一些關于舞臺語言表演藝術、藝術與審美、聲樂藝術鑒賞、形體美學等藝術類公共選修課,供學生選擇。二是大力加強美育網絡資源和在線課程建設。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前沿陣地,更應在網絡空間主動作為。學??稍O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專項經費,落實績效獎勵制度,積極動員美育課程任課教師拍攝在線開放課程,可依托“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中國地方高校在線教育聯盟-UOOC(優(yōu)課)”等平臺,形成美育MOOC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三是要將藝術培養(yǎng)作為學校個性化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當前,很多課程是必修課,并非基于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學??梢蚤_展個性化培養(yǎng)周,滿足學生的個性追求。如福建師范大學在2018年1月27日至2月2日,率先在福建省高校啟動“個性化培養(yǎng)周”項目,共開展616場活動,課程內容涉及藝術修養(yǎng)、素質拓展類等,其中的攝影、演講、繪畫、音樂鑒賞、電影鑒賞等藝術類課程均是熱門項目,共吸引了3萬多學生報名參加。在“個性發(fā)展課程”中,結合相關專業(yè)特點和學生需求開設了《聲樂藝術鑒賞》《舞蹈鑒賞與批評》等美育課程,很好地滿足了非藝術生對美育的追求。
平臺,著眼于“練”。通過科學的教學實踐設計,在推動美學理論知識普及的基礎上,為學生拓寬藝術實踐的渠道,提升學生追求美、體驗美的能力。開展學生藝術活動要以育人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導向,體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質。一是要依托活動平臺,將美育實踐課程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學校要大力加強學生社團建設,成立各級各類藝術類學生社團,如街舞協會、演唱協會、拉丁舞協會、武術協會、文學社、話劇社等,深入開展學生社團文化活動。學校要堅持讓每位學生在學期間至少有一次機會走進音樂廳欣賞一次真正有特色、有內涵、有魅力的高雅藝術演出的傳統,要定期舉行“高雅音樂走進學生”“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讓師生可以近距離接觸和欣賞高雅藝術。二是要依托競賽平臺,將美育實踐課程融入到頂尖賽事中。學校美育要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藝術賽事。通過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推出一系列深受學生喜歡的精品活動,如話劇比賽、舞蹈大賽、青春歌會等。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音樂舞蹈節(jié)比賽、全國舞蹈大賽等各級各類藝術競賽。三是要依托校外平臺,將美育實踐課程融入到社會實踐中。學校要堅持貫徹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原則,強調學生的藝術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積極與社區(qū)、學校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組織志愿者們深入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福利院、農民工子弟學校等開展文藝演出、藝術支教、文化調研等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學校要不斷拓展和加強校企合作,不斷拓展學生鍛煉的途徑,促進教學理論的落地生根。
舞臺,著眼于“演”,通過鼓勵非藝術專業(yè)學生大膽走上舞臺展示展演,實現美育從知識技能到內化獲得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美、宣揚美的能力。學校美育工作應堅持立足校本、走向全國、面向世界的人才培養(yǎng)路徑,為美育成果展示搭建良好舞臺。一是要搭建文化藝術社會展示舞臺。學校每年可以面向校內外舉辦藝術成果展示會、美術作品展示會、個人畢業(yè)演唱會等;鼓勵學生參加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巡演等活動;聯合和依托教育部門、文化部門及相關單位,組織選派高校優(yōu)秀學生積極參與文藝支教志愿服務項目,積極為學生搭建出彩的舞臺,不斷實現美育的真正價值。二是要搭建文化藝術全國展示舞臺。全國的展示性舞臺不勝枚舉,高校要積極做好穿針引線的作用,為學生搭建文化藝術展演舞臺,使學生敢“飛”、能“飛”。如福建師范大學就很好地為學生搭建了舞臺,該校學生多次亮相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情系玉樹,大愛無疆”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晚會、“至善之道”感悟《大學》詠誦會等大型演出,每年參加福建省教育系統慶祝教師節(jié)晚會、福建省藝術院校新春音樂會等演出近40場,并連續(xù)5年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會演。三是要搭建文化藝術國際交流舞臺。沿海高校要充分發(fā)揮面向東南亞的區(qū)位優(yōu)勢,積極組織學校藝術團赴菲律賓、新加坡、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等高校進行文化藝術交流、取長補短??梢酝ㄟ^舉辦國內外的學術合作和文化交流,聘請國內外美術研究、音樂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研究,加強與國外高校的互訪交流,不斷提高高校的文化藝術水平,為學生提供國際交流舞臺。
學校注重“三臺融合”美育教學頂層制度設計的同時,也要注重美育教學機制的保障。一是要保障美育教學陣地。高校要在黨委、行政的統一部署下,充分盤活音樂教學樓群、美術教學樓群等美育教學場地資源,為通識美育教學提供充足的場地保障。充分利用好高校的音樂教育場地、美術教育場地以及學生社團場地等服務于全校學生的通識美育教學。二是要提高美育經費投入。學校要充分保障美育工作經費投入,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金額用于美育日常教學工作,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開展學生藝術實踐和各類展演活動,投入一定的資金用于美育教學設施更新維護,才能有效保障學校美育工作正常開展。三是要完善美育教學獎勵。高校要通過完善教師評獎、評優(yōu)、評先有關規(guī)定,鼓勵廣大教師參與美育工作,如在評選本科課堂教學優(yōu)秀獎、優(yōu)秀教師等活動中,將教師師德及在美育工作中的貢獻列入評選條件,積極引導教師為人師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投身美育工作。
“三臺融合”通識美育教學模式是堅持面向大眾的美育教學觀,提出少數特長生和全體學生并重、藝術競賽和藝術體驗共生、技能表演和素養(yǎng)培育同步、成果展示和過程準備共存的美育教學理念。注重整體協同,“三臺融合”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學校教務、團委、學院、社團等多部門的力量上,在培養(yǎng)“四美”大學生通識美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加強通識美育頂層設計,從課程體系、教學實踐、教學評價、美育師資、經費陣地等方面統籌校內外各類美育資源,實現美育從“獨立分散”向“整體協同”轉變,形成“以美啟智,以美養(yǎng)德,以美育人”的美育氛圍。
學校既要堅持發(fā)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全校非藝術類學生中廣泛開設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各類必、選修課程,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接受藝術教育,又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以講臺知識講授為起點,以平臺綜合實踐為過程,以舞臺引領示范為結果,在“講臺學”“平臺練”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在“舞臺演”,幫助學生在“學”中發(fā)現美、欣賞美,在“練”中感受美、追求美,在“演”中創(chuàng)造美、宣揚美,形成“三臺”相互補充、相互融合、良性循環(huán)的高校通識美育教學模式,使得高雅、文明、健康的審美旨趣和人文素養(yǎng),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強化于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4-01-26].http://gaokao.chsi.com.cn/gkxx/zc/moe/201401/20140126/751129326.html.
[2]陳志勇.“圈層化”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zhàn)[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3]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28].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