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2016年9月到江蘇任職以來,在對省內100多所各種類型的學校進行深入調研后,找出了教育問題的癥結并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那就是“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作為一個基層學校管理者,我對葛廳長的勤勉和解答深以為許,但長期和家長打交道,也深知,此理念落地尚需艱辛努力。臨近招生季,家長們又在為選擇學校到處奔波。即便如此,辛勞奔波之后,不能如愿者也是為數眾多。究其原因,家長們選擇學校所追求的不是適合孩子的學校,而是心目中那些鳳毛麟角的最頂尖的學校,怎可能人人如愿?
在筆者看來,雖然我們國家基礎教育強調“均衡”,但不同地區(qū)的學校差別不小,即便同一地區(qū)的學校,由于學校的特色、傳統(tǒng)、積淀不同,地域文化各異,其間還有不少差別;孩子的特點不同,學校的教育自然會有一定的差別。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若不顧地域的特點,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教育方式,就會造成“水土不服”。筆者從20世紀90年代初入職起至今,經歷了高中發(fā)展的風風雨雨,驀然回首,愈感“適合的教育”之價值的可貴。
南京是一所教育資源頗為豐富的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先進的教育理念曾孕育了其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在中國近現(xiàn)代曾誕生了陶行知、陳鶴琴等教育大家。南京教育曾一度是教育的風向標,早年來一直實行的自主發(fā)展型模式,讓人感佩:南京的每一所高中都似大學,學校管理寬松,民主氛圍濃厚,休息、學習各取其便,精英教育滲透其中,學生和教師均有很大的自主性,在有較高的升學率的同時,也有適當的淘汰率,學校因其堅守而讓人尊敬……然而在21世紀初,由于社會和家長對考試、對高考成績的日益推崇,縣中的高升學率開始讓南京的家長們趨之若鶩,大批的南京孩子遠赴蘇中某市縣中讀書,縣中模式也開始在南京大行其道,并逐漸成為家長們選擇的熱點,南京教育開始進入“兩頭不見日光”的早晚自習和周六補課階段,寬松和民主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嚴謹、嚴格和效率,一切以學習為中心,一切圍繞學習轉,進入教室就是學習,在各方努力之下,南京的高考升學率如愿得以提高……但不知又從何時起,南京孩子一窩蜂遠赴縣中讀書的“盛況”不再,“縣中模式”也不斷降溫,大都市見多識廣的家長和視野寬、興趣廣、不愿吃苦、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高的城市學生對那種令人“痛苦”的縣中模式開始拒斥,相反,南京學校人性化管理,豐富的活動,良好的氛圍,精準化教學和個性化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又再次受到城市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擁戴和歡迎。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幾種模式的輪回、變換,給南京教育的教益頗多,其實,南京從來不缺模式和智慧。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對于一所高中抑或一座城市,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