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這件事情發(fā)生在多年前了。大學畢業(yè)后同學們各奔四方,開始了新的生活,但同窗友誼念念不忘。有一年,不少同學都接到一個同學的電話,說在濟南開了家羊肉館,歡迎同學前去品嘗。這個同學所在家鄉(xiāng)盛產(chǎn)羊肉,他開個羊肉館大家都覺得靠譜。
有多少人去過他的羊肉館不得而知,但知道的是一年后若干同學又接到他的電話,哭咧咧地說,教書匠不懂經(jīng)營,羊肉館有點虧損,特意聘請了一位東來順的名廚,要重打鑼鼓另開張。無奈資金有些緊張……后面的話沒再說下去,但再傻的人也都知道潛臺詞是什么。于是五百六百、一千兩千,最多的據(jù)說一下子借了一萬。這位同學甚是激動,信誓旦旦地表示,羊肉館一有效益,馬上連本帶息還款。
沒人跟他要過借條,也沒人在乎什么利息,大都是直接給的現(xiàn)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全憑感情和信任。不多久羊肉館的生意真的有了好轉。濟南的好幾個同學去看過,說客流量很不錯,應該是起死回生了。
同學都為他高興,有的打電話表示祝賀。這位同學笑呵呵承認開始賺錢了,但就是只字不提還錢的事。大多數(shù)同學不好意思追問,個別急著用錢的委婉提出來,不料這位同學立馬臉變“黑”了,說同學不仗義,釜底抽薪。弄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私下抱怨:借錢借出毛病來了。再后來,這位同學沒音訊了,一打聽,羊肉館盤給別人,自己拿著錢回家鄉(xiāng)了。
手機號換了,問誰誰也不知道他在何方,似乎一下子在這個世界消失了。
一切盡在不言中,說什么好呢?動用法律?一是覺得不值當,二是覺得抓破了臉沒意思。有人打趣說,啥叫啞巴吃黃連,體會到了吧?從此這位同學無人再提及。說好聽點,這是不仗義,不好聽,就是一“老賴”。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自古都是如此。但現(xiàn)在不少人把傳統(tǒng)道義當做玩笑,笑笑而過。
近年來,各級法院加大了對“老賴”的圍剿力度,把“老賴”的個人信息公布在網(wǎng)絡等公共媒體上,還限制消費行為,限制其購買飛機票,以及列車軟臥、高鐵和動車一等座以上車票;拒絕申請貸款……圍獵的手段豐富多彩,創(chuàng)新的辦法層出不窮。最近黃石中級人民法院為首批12名“老賴”定制專屬個性彩鈴。只要打這些人的電話,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語音:“您撥打的機主因賴賬不還,已被黃石市中級人民法院納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請謹慎交往,并督促其盡快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
這個創(chuàng)意效果明顯,有的“老賴”架不住輿論壓力,很快主動還了錢。但有些“老賴”并不以此為“恥辱”,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依然我素我行。
“老賴”的最大特征就是言而無信。說好的事不辦,承若的事不認賬,借人的東西不還,強詞奪理,翻臉不認人,死纏爛打,裝癡賣傻,奉行一個字:賴!
說做不一,看上去似乎是小事,但實際是道德素質(zhì)的表現(xiàn)。一個正派有修養(yǎng)的人,首先是誠實,說到做到。曾子殺豬的故事家喻戶曉,曾子之所以受到大家的贊揚,重要的一點就是說話算數(shù)。這是一種美德,一種做人的準則。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這種人會越來越多。這是支撐整個社會的主流。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社會上像開頭所說的那位同學一類的人,還生活在我們身邊,隨時可能冒出來。一副看似懇切的模樣,伴上似乎有些“可憐”的眼神,加上一張“諂媚”的嘴臉,許多人心就軟了。于是,錢物被“借走—了,無休止的“賴賬”也就開始了。許多人為此煩惱,氣憤、無奈、傷心,這實際上是對整個社會形成了危害:誰還敢彼此相信?
對失信者,必須嚴厲打擊、懲戒,否則這個社會將被一些“老賴”,攪得烏煙瘴氣。美國對各類失信行為的經(jīng)濟處罰和勞動處罰,都有明確規(guī)定,行為嚴重的直接對應法律進行量裁。所以在美國如果一個人“發(fā)賴”,等于把自己用枷鎖捆綁了起來。
其實我們也應該建立這樣的體系,相關部門協(xié)同配合,社會上不為其提供存在和生長的“土壤”,一旦出現(xiàn),人人喊打。相信,不久的將來,“老賴”將無處藏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