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燕
當下,有很多語文教師在開展小古文閱讀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篇幅精短是小古文的“形”,內(nèi)容淺顯是小古文的“義”、富有情趣是小古文的“神”。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努力選擇易讀有趣的小古文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的小古文學習化難為易。
實踐證明,教學時引入與文本高度匹配的圖畫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
黃白二貓,斗于屋上,呼呼而鳴,聳毛豎尾,四目對射,兩不相下。久之,白貓稍退縮,黃貓奮起逐之,白貓走入室,不敢復出。(選自民國老課本《貓斗》)
教學《貓斗》時,教師千萬不能辜負書中的插圖。這則小古文,猶如一部驚心動魄的微電影,任何一個定格都可以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學生從插圖中能直觀感受到兩只貓的動作、神情等。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結(jié)合圖片引導學生理解文言詞“之”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逐”與“走”的區(qū)別。
看圖可幫助學生快速領(lǐng)悟文本,而繪圖則能檢查學生對小古文的掌握情況。
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jié),中有孔,斷之有絲。(選自民國老課本《荷》)
誦讀學習《荷》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短短38個字,就已經(jīng)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夏日荷塘圖。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后,鼓勵他們將文中描繪的景色畫出來。學生對這樣的任務(wù)極感興趣,他們反復閱讀文本,把握夏荷的特點:紅色、白色、白里透紅,這是荷的顏色;荷梗立、荷葉圓,是荷的線條;中有孔、斷有絲,這是藕的特質(zhì)……學生邊讀邊畫,邊畫邊說,從一幅幅畫作中便可了解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程度。
小古文所具有的音韻美極適合吟誦。如果吟誦時再配以適當?shù)囊魳?,那就更能彰顯這種美,且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
識平仄。古文音韻美,美就美在平仄。在小古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感知平仄,對學生感知古文韻律,提高朗誦水平有極大的幫助。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選自《史記·五帝本紀》)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
在教授以上小古文時,學生極易感受到選句的韻律,既有輕重,又有緩急。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探究古文的平仄,進而讓其了解古代漢語平、上、去、入四聲,并降低難度將其標準概括為“陰陽平即平,不平就是仄”。當學生初步掌握平仄知識后,回頭再看選句時,就發(fā)現(xiàn)其平仄雖沒有古詩嚴謹,但三句仍大致相同,誦讀時朗朗上口、音律和美。
會借譜。在教學中,筆者深有體會的是,如果能為小古文配以高質(zhì)量的音樂,則不僅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有效提升其學習效果。在誦讀《曹沖稱象》時,筆者一直想為該文配上背景音樂,但因缺乏譜曲能力,只能“借力”。筆者發(fā)現(xiàn)中國曲譜網(wǎng)能夠給予筆者很大幫助,上面有大量與小古文匹配的兒童歌曲,這是小古文教學的福音,筆者從中找到了適合《曹沖稱象》一文的配樂。配上樂曲,學生學習、吟誦小古文,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演作為一種回歸兒童游戲狀態(tài)和自由精神的活動,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大有裨益。
演其形。表演是對小古文文本的高級表達,對于剛接觸小古文的學生而言,如果能通過表演展現(xiàn)出文本所描述的畫面,就已經(jīng)達到預(yù)期目的。
龜與兔競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龜行遲,努力不息。及兔醒,則龜已先至矣。(選自《意拾喻言》)
龜兔賽跑的故事學生耳熟能詳,因此在表演時,教師創(chuàng)設(shè)多種情境,如表演比賽開始、兔子睡覺、烏龜爬行,比賽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龜兔兩個頭飾,然后讓學生按照文本順序演繹文本內(nèi)容。此處,只要求學生能完整演繹文本內(nèi)容,不提出更高的表演要求。
拓其義。對于已經(jīng)具備一定認知能力和小古文知識儲備的中高年級學生而言,我們要引導其對文本進行更多的探索,大膽發(fā)揮想象力,甚至對文本的原有意圖進行質(zhì)疑與顛覆。
鴉本不善鳴······狐則拾之,謂鴉曰:“將來有羨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云:甜言須防是餌。(選自《意拾喻言》)
學習《鴉狐》一文后,學生可分三層次來表演。第一層次,要求學生根據(jù)文本進行“原汁原味”的表演,并組織點評。第二層次,落實點評意見,將表情、動作和語言落實到位。因為表演很投入,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出:甜言須防是餌,如此文本的意圖便在表演中彰顯了出來。第三層次,請學生自由組成團隊,然后對文本進行改編、拓展、演繹。最終,所有小組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如烏鴉運用智慧奪肉。在此過程中,學生小古文學習、寫作、表演的激情被充分點燃。
巧補白。古人講究含蓄美,包括小古文在內(nèi)的許多文章都有“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的留白效果。如果能引導學生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和生活經(jīng)驗,張開想象的翅膀,去創(chuàng)造延伸,于平淡處補出精妙,于淺易處補出意蘊,于直白處補出情味,便能讓他們領(lǐng)悟到文本背后的“煙波浩渺”。
在《鄭人買履》一文教學的總結(jié)階段,教師拋出話題:如果你是當時的旁觀者,你還會說些什么呢?
生:汝,冥頑不靈也!
生:寧信度,無自信,真乃頑固不化也!
生:鄭人,鄭人,欲買履何不試以足?汝愚也!
以上教學,小古文語言在補白中被學生內(nèi)化,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道理在交流中彰顯。這樣的補白既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試仿寫。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善于模仿是他們的天性。長期的誦讀,文言語感在潛移默化中已植根于學生的內(nèi)心,學生說話越來越簡潔,寫作也越來越有文言的味道了。筆者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仿寫訓練,仿寫不是機械模仿,更不是抄襲。仿寫是學習的高級階段,不僅要有一定的基本功,還要靈活借鑒范文,更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精神。
以上是筆者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只想作為引玉之磚,引發(fā)更多的思考和實踐,從而為學生的古文學習打開一扇窗,鋪就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