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學生的全部既有經(jīng)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nèi)在積極性都應(yīng)當為教師所用,應(yīng)當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之源、能量之庫。而且,上述這些不僅是教育的一般性資源,更是基礎(chǔ)性資源;其他的資源,最終必須同學生資源相結(jié)合或相化合,才能充分發(fā)揮效益。形象地說,利用學生資源就是“借力”?!昂蔑L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學生資源來進行教育教學,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學生是學習的動力資源。兒童有學習的天性,這種天性的表現(xiàn)就是,新知對于他們來說原本就是新奇有趣的。一旦他們體察到了趣味所在,就會推動教師的教學。布萊恩有幾段很有詩意的話:“還記得小時候,在打開色彩亮麗的禮品盒時,好奇地想知道里面是什么的那種興奮嗎?還記得父母放開扶持的手讓你自己騎腳踏車時,那種緊張又高興的心情嗎?這種興奮力量正是學習的動力。這種令人捉摸不定卻充滿快樂和滿足的學習——和呼吸一樣稀松平常的刺激,卻常常被我們忽略或者淡忘……”試想,從依靠教師一個人變?yōu)橐揽咳w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被發(fā)動起來,同教師一起認識事物,別的不說,僅僅是用于學習的能量,就不知擴大了多少倍。這么巨大的能量,難道不會成為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況、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的無可置疑的因素嗎?
學生不僅是教學動力方面的重要資源,更在知識信息方面成為課堂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基礎(chǔ)性資源。從語文教學來看,小學語文教育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富礦。其實,大多數(shù)小學生在入學時就已認識為數(shù)不少的漢字,有了這個基礎(chǔ),低年級小學生認字只要在識別的層次上,而不必在“四會”的層次上,這樣就可以進入閱讀,并從閱讀中獲得更大量的漢字的識別。也正因為有了這個依托,我們完全可以把小學一年級的文字學習更多地定位到“識別”層次上,從而大大減輕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負擔,并有可能在意義文塊中大量識字。
首先是學生個體的資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性,都有自己的學習主動性,都有著尚待開掘的先天的稟賦,都有著為新的學習所準備的不容小覷的強大基礎(chǔ)。
其次是學生群體的資源。這種資源可以是同桌兩人的、小組多人的、班級范疇的、年級范圍的等等具有系統(tǒng)功能的資源。一個小的群體,對個體而言,就是一個小社會的雛形。在社會中,學生得以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實現(xiàn)。
此外,還有學生群體帶來的社會資源。學生聯(lián)系著家長群,聯(lián)系著社區(qū),聯(lián)系著社會,一旦被激活,這些無限巨大的潛隱的資源都會被開發(fā)出來。
由于學生自身有著不同的個性,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中有著不同的狀態(tài),學生會深刻地影響其他教育資源。比如,我們可以學生熟悉的領(lǐng)域作為對象,去形成有個性特點的課程。有的學生喜歡天文,有的學生喜歡足球,有的學生喜歡動物,他們都可以成為這方面的準專家。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比如編輯資料、編撰題目、設(shè)計活動、匯總交流等,使一個個教育個體都發(fā)揮各自的作用。這樣,學生的智慧和積極性就會被充分發(fā)揮出來,教育教學內(nèi)容也得以生動活潑、全面廣泛地開展。
一般的物質(zhì)性資源會損耗銷蝕。學生資源則相反,因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是不斷變化的,學生的智慧是不斷延展的,所以學生資源會不斷增長,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它的源源不斷、生生不息,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資源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可以形象地認為,學生資源還具備自身發(fā)展的加速器。當學生個體或?qū)W生群體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在教育教學中得到極好鍛煉時,學生資源就會被有效開發(fā),學生群體所具有的資源價值,也將呈幾何級數(shù)地增長。這種活性和無限的資源會讓我們嘆為觀止。
對學生資源的認識,既加深了我們對學生的理解,又教會我們?nèi)绾螌⒔逃α考械阶畋匾淖钣行У牡胤饺?。我們進行的所有改革的指向,歸根結(jié)底都是使學生這一過去被忽視的教育資源獲得開發(fā),能量得以發(fā)揮。盡可能開發(fā)學生資源的教育,將帶來教育的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