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解讀"/>
⊙王 卉[ 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南京 211168]
《城南舊事》是臺灣作家林海音先生在不惑之年回憶自己童年的經歷而寫下的一部充滿溫情的作品。那些舊事雖然都是一些悲傷甚至慘痛的故事,可是從英子的兒童視角看過去,卻呈現(xiàn)了溫暖的生命底色。在那些故事中,或許英子不能算是主角,可是因為她的參與,她無意或有意的穿針引線,故事才得以展開。生命里的艱難與成全,喜悅與傷痛,那些經歷過、目睹過的聚散離合匯織成一部充滿詩意的文本,猶如那首“長亭外,古道邊”的歌曲或者那篇《我們看海去》的小詩一樣,令人忍不住在心間反復回味、吟哦。
一
“惠安館”描述了一個和魯迅先生的《傷逝》極為相似的故事。清貧、柔弱的大學生與美麗、善良的女孩子相愛,然后又離棄了女孩,女孩患病(發(fā)瘋),早早地凋零、消亡。不同的是,《傷逝》是以男性的口吻敘述相愛—厭煩—拋棄—懺悔的故事;“惠安館”則是以女性的口吻講述相愛—分離—等待—尋找的故事。在《傷逝》中,對戀愛時的子君,涓生極盡贊美、充滿留戀,他道出了子君的嫻靜美好,溫柔天真。然而對于同居以后的子君,涓生言語間夾帶著嘲諷、厭惡。曾經燦若夏花的子君在他眼里變得庸俗、可笑,為了自救,他離開了子君。如果這個故事由子君來敘述,她會用怎樣的言語來講述涓生呢? 惠安館的故事恰好在這里可以與《傷逝》做一個對比、參照。
秀貞的愛人一去不回,生下的孩子也被扔掉,她因此亂了心智,腦子變得不清醒,被人視作瘋子??墒切阖憣π∮⒆犹崞鹚究禃r,沒有一次不是充滿深情和憐惜。初見時攝人心魄的一瞥,平日里小心翼翼的試探,冬夜里借著醉意相擁取暖,在秀貞的敘述里,一如當初的美好,沒有半點遇人不淑的懊惱與怨懟。秀貞的不幸在于不知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司康回家探望病重的母親,一去再無音信,是遭遇不測,還是母親不許他返回,或是他改了主意,不愿意和目不識丁的秀貞結為夫妻,一切都無從知曉。秀貞對司康深信不疑,這樣會令她沒那么痛苦,但也使她失去了重新生活的可能。情感的旋渦,神秘而又強大,涓生(或許還有司康),愛得理性,可以全身而退,但是像秀貞或者子君,她們簡單明了,義無反顧,則注定會被旋渦吞噬。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在世人眼中她們是瘋子,在英子看來,那依然是讓人憐惜的美好生命。
二
英子這個八歲的小女孩對人世間的種種不幸和艱難有一份悲憫。哪怕是陌生人,是眾人眼里的賊子,她也會為其困頓、無奈的處境而傷心、擔憂?!拔覀兛春Hァ保嗝丛娨獾谋磉_,可是以成年人的視角看,這是一個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故事。那個不知名字的年輕人,以收破爛為幌子,行偷盜之實。但在英子眼中,他本性老實,溫良平和,孝順母親,呵護幼弟,因為家道中落,為了糊口和支持弟弟讀書,不得已作奸犯科。
便衣因為小英子無意當中提供的線索而破了案,人贓并獲。小英子目睹這個被她視作好朋友的人被抓,滿心難過。她反抗媽媽把這個賊子稱作壞人,但也不能確定他是好人。當成人世界把違反律法的他稱作壞人的時候,小英子看到了他的誠實、善良、責任感,看到他無路可走,不得不走的痛苦。“我們看海去”是英子和這個年輕人的一個約定,對于英子而言,它代表著一個幼小生命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對于年輕人來說,它代表了光明的未來,代表著遠離罪惡的新世界。雖然他們沒能實現(xiàn)這個約定,但那明亮、澄澈的愿景,給這個充滿艱辛和無奈的現(xiàn)實世界和身處其中、身不由己的人們帶來了一絲溫存與慰藉。
三
與其他的故事由于離別、死亡而顯示出的傷感情調不同,“蘭姨娘”的故事里雖然也有死亡的陰影和離別的惆悵,卻因為成年人被小孩子玩弄于股掌的情節(jié)而多了一份歡快、諧趣的氣氛。
風塵女子與進步青年亡命天涯的故事與曾經風行一時的革命加戀愛模式的小說有幾分類似,但作者重點既不是寫革命也不是寫戀愛,而是自己的家庭與這一對情侶的關聯(lián)、糾葛。德先叔是就讀于北大的進步學生,英子的父親,把他奉為座上客。然而英子意識到,這是一個可能給家里帶來麻煩和危險的人物,因此排斥德先叔。英子對于蘭姨娘的態(tài)度,有一個從喜歡到敵視的變化過程。蘭姨娘的明艷、美麗,還有她悲苦凄涼的身世,曾經引起英子強烈的好感,可是聰慧的英子一旦覺察到父親和蘭姨娘之間的曖昧,就立刻轉變了態(tài)度。她無中生有地編出一些話,再制造機會,使兩個對家庭有所威脅的人墜入愛河,最終相攜而去。但英子并沒有感覺到勝利的喜悅,她同情落寞的父親,擔心德先叔的安全,留戀蘭姨娘的溫柔。英子的父親對朋友仗義疏財,對美人憐香惜玉,最終朋友、美人結伴而去,他只能借酒澆愁,落寞而立。英子的母親善良、隱忍,丈夫收留的這些人,讓她擔驚受怕、委曲求全。因為英子的維護和幫助,她才保全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丈夫。英子不愿意自己和家人受到傷害,同時也見不得他人受苦。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做過英子不喜歡的事,在某些時刻,她是討厭他們的,可是在她心里,終究不想德先叔被殺頭,也深深同情蘭姨娘的身世,體貼母親的不易,也會因為父親的寂寥,感到不安和歉意。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對于親人,對于身邊的人,英子持有公允、惻隱之心,所以她對這個世界縱然有失望,但不會絕望,即使深愛,也不會無視其瑕疵。
四
“驢打滾兒”,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在結尾處依舊折射出一抹亮色。農村婦女宋媽,家里窮,男人懶惰、好賭,她只好丟下初生的孩子,進城到英子家當奶媽。她悲苦的命運和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很有幾分相似。給祥林嫂最大打擊的不是她兩任丈夫和孩子的死亡,而是世人的偏見和冷眼。魯迅先生鞭笞了人們的冷酷、殘忍,他們一遍又一遍撕開祥林嫂的傷口,用她的痛苦為自己無聊的生活增添一點趣味。
宋媽的兩個孩子,一個溺死,一個被丈夫賣了,下落不明。英子一家人同情她、開解她。主人的體恤,孩子們的親近、信賴,使得宋媽不至于墜入絕望的深淵。英子的父母安排宋媽回家,勸她繼續(xù)生養(yǎng)。英子舍不得宋媽,母親就安慰說,“她現(xiàn)在回去,也許到明年的下雪天又來了,抱著一個新的娃娃”①。這話,仿佛有一種魔力,使得英子對宋媽的離去不再那么傷感。宋媽臨別時對英子的叮囑,還有離開時盤腿坐在驢背上的姿勢,沒有凄哀,只有好好生活下去的綿綿希望和充滿生命力的美感。文末一句“驢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鈴鐺,在雪后清新的空氣里,響得真好聽”②,如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祥林嫂的故事,讀后令人壓抑、憤懣,想奮起打破這個舊世界;宋媽的故事,讀來會讓人覺得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細水長流、生生不息,即便有再多的苦難,也還是充滿了溫情與希望。
五
為什么那些在別的作家筆下可能呈現(xiàn)得極為慘痛的故事,在林海音書中竟有一種從容、靈動、韻味深長的美感?這應當歸因于作家的敘事風格,而敘事風格說到底是作家精神世界的縮影。任何一部小說,本質上是作者闡述自己對自身、對人生、對人世的某種理解。英子是作者林海音先生的童年形象,英子的精神世界與作家的精神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從文本中可以獲知,英子(林海音)童年所接受的寬松開明的家庭教育和生動活潑的學校教育對其精神世界的形成,影響顯著。
家庭方面,父母給予了英子足夠的疼愛與鼓勵。英子有強烈的好奇心,“遇到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③,因此會向大人們提出各種問題,包括為什么駱駝脖子下面要系一個鈴鐺?到了夏天,駱駝會去哪兒?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大人們有時候給的出答案,有時候給不出答案。即使有答案,英子也不見得相信,因為她“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④。開明的父母從不以大壓小,而是以耐心與尊重待之,這也使得英子從沒有停止過提問和思考。英子生在富裕之家,被稱作大小姐,可在她身上有一種可貴的平等心。無論是瘋子、賊子還是出身風塵的姨太太,她并不盲目認同世俗的評判,而是通過自己的接觸、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善良、美好的一面,視他們?yōu)榕笥选?/p>
英子的校園生活,充滿了愉悅和朝氣。令人驕傲的舞蹈表演、美麗溫柔的韓老師、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的畢業(yè)典禮,都是美好的童年記憶。在散文《家住書坊邊》中,作者寫到自己“就在這北京城有名的‘廠甸附’小學讀了六年,打下我受教育的好基礎……到了三年級,女生就要學縫紉,男生則是在前院的工作室學鋸木板、釘釘子什么的……開始學直針縫、倒針縫,然后是做手絹,鎖狗牙邊兒,再下去是學做蒲包鞋,釘亮片,繡十字線……成績好的作品,還鎖在玻璃柜里展覽呢!但是我最愛的卻是這間兼圖書室的架上所陳列的書本。這些課外讀物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商務印書館所出版林琴南翻譯的世界名著……我讀小學三四年級時,林譯小說還在盛行,我們那小圖書室就可借閱。我囫圇吞棗,竟也似懂非懂地讀了不少林譯。沒想到我這個尚未接觸中國新文藝的小學生,竟先讀了西洋小說,這也真是怪事了”⑤。由此可見,當時小學教育理念之先進。
英子在學校里,獲得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還有和生活相關的技能以及閱讀所帶來的精神層面的拓展??p紉課、木工課、廣泛而自由的閱讀在對孩子們進行生活技能鍛煉的同時,還有對他們身心的磨煉和審美能力的鍛造。寬松開明的家庭教育和生動活潑的學校教育,共同鑄造了英子(林海音)純真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也使我們能有幸領略到別具溫暖與深情的舊日北京城南的人物風貌。
①② ③④⑤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15頁,第116頁,第125頁,第125頁,第142—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