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莎沙[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外國語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2008年, 清華大學的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將達爾文對自然界的“適者生存”理論應用到翻譯中來, 強調(diào)翻譯者與翻譯時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 要更加全面地考慮諸如原作作者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身經(jīng)歷、讀者所處的環(huán)境與接受程度、譯者的自身經(jīng)歷與價值觀、出版者的利益平衡度等問題, 然后再選擇適當?shù)淖g語。它是一種以生態(tài)學的視角和途徑來研究翻譯的理論學科研究。生態(tài)翻譯學運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提出并論證了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 以及譯者“自我適應”和與生態(tài)“相互適應”的適應機制和“事后追懲”的制約機制。該理論汲取了生態(tài)學中“適應與選擇”的理論精髓, 將之用于指導翻譯的理論與實踐, 從而進一步對翻譯的本質(zhì)、標準、原則、過程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新的闡釋, 為人們再次審視并解讀不同翻譯現(xiàn)象及其思想提供新視角。
林語堂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西方思想和創(chuàng)新的崇拜者,他鼓勵他的孩子追求所有新事物。1912年,林被派往上海最好的基督教學校圣約翰大學,在此期間,林沉浸在西方文化之中,很少有機會學習中國文化。直到他從圣約翰畢業(yè)后,開始在清華大學教書,才開始接觸到中國文化的精髓。1919年,林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現(xiàn)代語言,然后僑居英國、法國和德國多年。 1923年,林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獲得中國語言學博士學位,并回到家鄉(xiāng)。從1923年到1926年,林在北京大學教英語文學。
在新文化運動中,大部分作家和譯者都偏向于貶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他們傾向于將西方文化引入中國來重建舊文化,強調(diào)文學的效用,從而產(chǎn)生了革命文學。而林語堂則認為那些文學并不符合中國主流,他更傾向于性靈文學,通過“幽默”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滿。這就導致許多作家和學者的不理解和不滿,包括魯迅在內(nèi)的許多著名作家對他的文學態(tài)度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然而,林語堂的文學成就引起了美國作家賽珍珠的注意。她鼓勵他寫一本關于中國及其人民的書,于是林語堂在 1935年出版了《吾國吾民》。這本書在美國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最有中國影響力和最令人滿意的中國人的作品。 1936年,林語堂被賽珍珠邀請到美國宣傳中國文化和精神。而接下來的三十幾年,他基本都在西方國家度過。
由此可以看出,林語堂的人生經(jīng)歷中,東方教會學校的教育和長期的西方生活對其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而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也滋養(yǎng)著他的文學靈感。他獨特的成長歷程使他不僅熟識西方世界,也有著對中國的觀察視角,從而使他成為一名能夠用西方漢學家的眼睛來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巨匠。由于時代變革的原因,他所處的國內(nèi)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并沒有選擇和接受他的作品,而歐美國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了他的作品。
譯者“有血有肉”,一方面,他們翻譯為生活;另一方面,他們翻譯他們的精神需求。譯者通常會選擇那些具有類似審美觀點和生活態(tài)度的作品,所以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表述自我。此外,通過這種默契的預先理解,翻譯者能夠理解作者在原文中表達的內(nèi)容,并使翻譯成為可能。
林語堂也不例外,在他完成《吾國吾民》 之后,他打算翻譯一些經(jīng)典的中國著作,就像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所說的那樣:“我已經(jīng)答應自己,我有一天會翻譯一些最好的中國人對中國人的著作和對人生的獨特見解和理解,這些都是我自己思想的源泉。” 但當時這個想法在巴克的勸說下被放棄了。 1960年,他在《古文小品譯英》 中實現(xiàn)了他的想法。
《古文小品譯英》 是一本長達500頁的文集,共107篇文章,分為15部分:如何看待人類生活中隱含的沖突;愛情和死亡之思;自然和四季之美;在藝術和文學中詩意棲居;茶余酒后;古人的智慧;詩人和作家中的癲狂之徒;如何回歸簡單和知足的生活;禪宗以及一些含有思想的警句和諺語;等等。林語堂在序言中說,這些文本并不是所謂的“百篇佳作”,并不是為了流傳千古,而是“某個時刻的情緒和思想”的“快照”,能夠滋養(yǎng)自己和他人的心靈、放松精神,更多時候是為了慶祝生命本身,包括無關緊要的路邊野花。源文本的作者不僅包括蘇東坡、莊子等著名文人和思想家,而且還包括今日尚未知名的作家。盡管如此,在林的眼中,所有這些作品都可以喚起他對自己和作品的贊同。
在翻譯中,林語堂選擇了那些“精神上的中國朋友”,盡管被時空分隔,他們有同樣的想法和同樣的感受,在精神上都完全理解對方。以蘇東坡為例,林語堂非常喜歡蘇,為他寫下了傳記,他在《古文小品譯英》中選擇了5篇蘇東坡的作品。通過對林與蘇的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蘇東坡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家和一個態(tài)度樂觀的思想家;林也是。此外,林欣賞蘇的人物,并一生致力于蘇生活方式的認真實踐。只是因為林與蘇的情感認同,蘇的作品才能翻譯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動。
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指“ 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 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 。經(jīng)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洗禮,西方“衰落”思潮也從經(jīng)濟領域蔓延到思維領域,在工業(yè)文明重壓下,西方人的生活疲憊不堪,他們對所追求目標、價值觀念感到迷茫。正如林先生剛到美國時所指出的那樣:“一旦他們(美國人) 被留在家中,他們就像在籠子里的猴子一樣變得無聊。”他們沒有想到能夠找到人生的樂趣。林語堂清楚地理解了這一點。
因此,在他的書中,他選擇翻譯中國古代文人的作品,這些小品文都體現(xiàn)出中國文人生活舒適自由,貼近自然的生活情趣,向西方人展示即使在日?,嵤轮幸部梢哉业讲煌罘绞降臉啡ぃ瑢⒑推胶唵蔚母杏X帶入了他們的繁華生活之中,符合西方人的訴求,所以在心理上更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盡管他對閑適風格的崇尚在中國尚未得到好評,但他對這些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西方心理發(fā)展的需要和追求。
而且在擴張過程中的美國人,需要更廣闊的全球視野。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渴望學習其他民族的智慧。林的小品文中也著重于將古代中國人的哲學引入西方世界。
《古文小品譯英》給西方人提供了生活中所能追求的樂趣,也提出了對生活的哲思,這也是英語世界對林譯本如此喜歡的客觀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如其文集名字“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理解的重要性)”所暗示的,這本書的目的是讓西方人理解中國,同時也對生活和自我有新的理解。直到今天,它仍然受西方世界的喜愛和推崇,正如當代讀者喬恩·溫莎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表的評論所說:“《古文小品譯英》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也提供了一個無價的中國思想的普遍主題。我最喜歡的文本是詩人和哲學家之間的對話。”
林在西方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了他的文學理想。他對翻譯古代中國古代文學小品的興趣在西方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找到了正確的位置,這是他的文學理想的種子能夠深入異鄉(xiāng)的重要原因,也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文本的選擇。
生態(tài)翻譯學提出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為主的“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 “三維” 的適應與選擇均主要發(fā)生在翻譯操作層面上,下文將分析林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將原文翻譯成英文。
語言維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
幽夢影
月下談禪,旨趣益遠;月下說劍,肝膽益真;月下論詩,風致益幽;月下對美人,情意益篤。
譯本:
Quiet Dream Shadow
This what the moonlight does: it makes a conversation on Shan[Zen]seem more spiritual and ethereal ,a talk about swordsmanship seem more romantic, a discussion of poetry more charming, and a woman more enchanting.
原文本包含四個并行結(jié)構(gòu),都為四字結(jié)構(gòu),且不斷重復“月”這個意象,這也是漢語習慣;四字結(jié)構(gòu)可使作品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使句子流暢且令人印象深刻。但英語語言講究簡潔,去除冗余部分,所以若將其直譯,譯本會冗長乏味;林用“月”這一意象概括在句首,原文中的四字結(jié)構(gòu)全部打散,并重組,句子變得更加簡潔,在后文中省略了seem,形成了符合英文語法的排比結(jié)構(gòu),也更易于西方讀者接受。
ST: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TT :It is a fortune of Chuangtse to dream of being a butterfly, but a misfortune for the butterfly to dream of being Chuangtse.
連接包括使用形式標記詞使句子、從句和段落彼此相連,顯示出作者希望讀者以何種方式將未述內(nèi)容
與已說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漢語為意合語言,所以很多時候句子中隱去連接詞,讀者通過句子的意思領悟句子之間的轉(zhuǎn)折或者遞進的關系;英語則為形合語言,句子中連接詞使用較多,從而促進讀者理解作者意思。林語堂翻譯原文中兩個句子時,添加了表轉(zhuǎn)折的連接詞but,從而增強了原文的邏輯性。同時,第二句中省略了it is,使譯文簡潔明了地傳達原文的意思,促進目的語讀者的理解。
文化維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與闡釋。
ST:胸藏丘壑,城市不以山林,興寄煙霞,閻浮猶如蓬島。
TT:In possession of a lively imagination, one can live in the cities and feel like one in the mountains, and following one’s fancies with the clouds, one can convert the dark continent of the south into fairy isles.
此句中“閻浮”和“蓬島”均帶有文化內(nèi)涵:“閻浮”取自佛經(jīng),閻浮紅塵,指人間世界的凡俗塵世,也可以理解為世俗的種種煩惱;蓬島指的是蓬萊仙島,人類尋求長生不老的地方。在西方讀者眼中,是沒有這兩種意象的,在這里,林語堂分別翻譯為“dark continent”和“fairy isles”,雖然譯文表述中將原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抹除了。但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譯文更加通俗易懂。
ST:紅裙不必通文,但須得趣。
TT:Red skirts[women] need not to master literature, but they should have a good taste.
此句中“紅裙”在中國通常寓意為女子,林語堂將其直譯為red skirts,并進行加注,解釋為women,既完整地表達了意思,同時也使西方讀者能夠認識到“紅裙”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
沈中盈的文章《觴政》中,觴政是中國民間飲酒時一種助興取樂的游戲,如果通過直譯或者加注的方式,不僅會使文章名字變得冗長,而且對于英語讀者來說難以理解。林語堂直接將文章名字與內(nèi)容結(jié)合在一起,譯為“Ten hints to hosts and guests(給主人和客人的十個小提示)”,言簡意賅地向目的語讀者闡明文章所述內(nèi)容。
交際維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為使譯作更具可讀性, 林語堂在翻譯過程中采取多種翻譯策略傳達原文作者、作品中人物的交際意圖并實現(xiàn)自己與目的語讀者之間的交流。
在林語堂的古文英譯本里, 林語堂注重自己作為譯者與西方讀者之間的交流, 以序言或跋語的形式表達自己選擇原文進行翻譯的原因及對文章的觀點看法,這在《石鐘山記》中就有所體現(xiàn)?!妒娚接洝肥翘K東坡的文章,意在告訴人們不應該通過傳聞或膚淺的體驗去理解世間萬物,而是要通過觀看和探究來了解真相。林語堂在翻譯之前對蘇東坡作了簡要介紹,他在翻譯過程中也加入了自己的評論和學者的現(xiàn)場調(diào)查,以使讀者充分體會到石鐘山的神秘之處。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林語堂在翻譯過程中,通過三維轉(zhuǎn)換,使譯本忠實原文、通順地道,同時也考慮目的語讀者的可接受性, 保證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與傳遞,并且實現(xiàn)了作為譯者與目的語讀者之間的交流互動。
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來看林語堂的《古文小品譯英》可以看到,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者產(chǎn)生了影響,譯者也在尋求適合自己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譯者在翻譯時也會結(jié)合自身條件和外在環(huán)境對文本進行選擇性適應。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從 “語言維” “ 文化維” “ 交際維”進行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譯作適應目的語環(huán)境并長效存在的目的。